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我国高校教学中《音乐欣赏》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多样性,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学习压力,给教师带来备课及教学压力,使得师生关系容易变得异常紧张,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中交互行为起积极主动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欣赏;对分课程;交互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万娜.大学《音乐欣赏》PAD课堂师生交互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0):166-169.
Interaction Model Study between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PAD Class of Music Appreciation
WAN Na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
ABSTRACT:During colleges teaching in our country,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has some certain degree of professionalism and diversity.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music appreciation has brought learning pressure to students,lesson preparation and teaching pressure to teachers,which may cause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new teaching mode of bisection course teaching under the Internet background takes an active part in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Music appreciation;Bisection course;Interaction mode
师生交互是指的是穆尔交互理论中的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它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师生交互,课堂内的交互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借助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态度、情感、价值、观念等通过信息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课堂外的交互会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同时也会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内化,甚至后续会影响到整体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是对“PAD”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互模式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一 两种教学中的师生交互模式
(一)传统《音乐欣赏》课堂中师生交互模式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普遍存在于课堂之内与课堂之外,首先,在课堂内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只注传授《音乐欣赏》知识,教师要将知识点事无巨细全面覆盖,教师还全方位通过ppt,插入跟音乐相关的图片,每个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愉悦的引导学生配合音乐欣赏的教学,而学生只负责单一的接收老师的信息[1]。在整个《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注重学生学习是否达成预设教学目标,课堂教师给予的问题的结论是否符合教师的精准答案,音乐带来的感受心灵是否得到陶冶和升华,学生事事按照老师思路去思考,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意见、阐述独特的观点、以及个性化发展等成为空谈。就算少部分老师很注重“问-答”的教学形态中有效互动,一般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而举手的大多是音乐基础非常好的优等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面临与后进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互动中无法深入下去的尴尬常态,多数学生不断的受挫,课堂上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基本上不愿意与教师有更多的交流与互动。教师留的课后作业也是学生一直处于被接受的状态,或者是强制要求学生课下学习某些器乐知识和器乐技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课堂检查作业成为惯例检查,没有任何的反馈,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课堂下音乐欣赏教师备课工作任务重,批改大量的作业,需要制作下堂课中繁琐的课件,下载网上大量音乐的视频与视频,一般不会积极主动的和学生在课下有交流沟通,就算有交流也仅限于帮学生答疑本节课的问题[2]。师生之间忽视了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介进行交互,针对目前课堂师生交互行为的缺失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的对分课堂教学迎刃而解。
(二)对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模式
2014年普林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学科带头人张学新教授(博导)专门针对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模式内容包含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环节(Discussion)三个教学环节[3]。简称(PAD)课堂。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三个环节对分打破经验层以及理论层的说教提出来新的教学模,注重是课堂上的言语交流、行为交流和情感交流,对分课堂巧妙地解决传统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问题和课下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对分课堂师生交互特点有以下几种:
1.在对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思维(基于问题的讨论)、情感(合作,支持和关心等)和行为(例如,动作表情、眼神等的交流)的双向互动机制进行探索性的分析。
2.对分课堂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时间对半分的双向交流沟通模式。实施过程具体包含学习方式三层次即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和师生互动分享;讨论交流三层次为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和班级交流;学习内容三重复为教师当堂讲授一遍,课后内化吸收一遍,师生交流分享一遍。三个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同时关注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调整。实施过程降低教师工作负担,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全面系统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对分课堂”强调行动研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分课堂”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当前大学教师抱怨学生不热爱学习,学生抱怨老师不认真教书,这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的。“对分课堂”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评价反馈互动、答疑互动、作业互动等来促进双方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化解双方对立的困境,让教师有机会看到学生的积极和努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责任感,最终改变师生关系,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目的。
二 大学音乐欣赏“PAD”课堂中师生“交互模式”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昌理工学院航天航空系2018级表演(空中乘务)专业1班和2班进行对分课堂的实验教学模式,3班用传统课堂进行授课与对照班进行效果对比。
(二)教学设计
1.讲授(P)。讲授是课堂上师生交互的形式,将课堂的一半时间交由教师讲授内容,要事先告知学生做好桌签,这个过程中的桌签可以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教师在讲授阶段只运用之前一半的时间精选内容的精髓。例如第一章《中国乐器》,教师会通过思维导图把这章的基本框架和重难点讲授给学生,既定一个学习内容的方向与目标。教师将民乐二胡带到课堂上,教师先讲解二胡构造及二胡的技法,教师在这个阶段可以运用导读式讲授,教师一段一段讲解教材,提示学生重要本章节的重要的信息,哪些段可以略读,提炼最精华的知识点给学生。教师结束剩下时间演奏一段学生熟悉的《二泉映月》给学生欣赏,让学生真实的体验这首音乐带来的感受[4]。讲授阶段老师不提问,不给学生任何心理压力,只让让学生用心感受音乐的情感。师生之间虽然没有任何语言交流以及互动,但是现场的演奏将师生之间的情感通过对音乐的体验凝结在一起,讲授阶段主要是态度的形成以及学生情感价值形成。
2.内化吸收(A)。内化吸收是课堂下的师生交互形式,主要是学生通过课后独立完成作业进行知识整合。这个环节的作业有两种,第一种是传统的作业,例如我国乐器的分类特点,我国民族音乐中弦乐器音乐特点等,对分的作业不再依据对错打分,而是根据完成、态度、和创新打分,学生可以交电子版,或者音频,以及视频通过“对分易”网络平台提交,到了时间教师会在平台上提醒学生作业最后的期限。内化吸收过程的交流与互动都是通课堂下的对分易平台去完成。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与老师互动与学生互动,学生不懂的地方通过“微作业”称之为“亮考帮”进行总结出来,带到课堂与同学进行交流,内化吸收重点注重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学生在亮考帮中总结出学习过程中自己受益最深、受益最大、最喜欢的乐器或者音乐家,并写出读书笔记,提出核心问题,还可以把自己弄懂而别人没有弄懂的知识点带到课堂上去挑战同学,内化吸收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全面系统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讨论(D)。讨论阶段,分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也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交互行为频率最多的阶段。学生把内化吸收“亮考帮”的问题带到课堂上采取分组主题讨论,例如1组的同学对于中国民族器乐与西洋乐器相比为什么不能走进世界级的舞台?3组同学提问身边很多同学都学西洋乐器的偏多,学民族乐器的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集体感的压力下,内化吸收不准备是很难参与讨论,缺课请假也会影响整组讨论,自然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就会增强,同学之间增加了交流并促进了友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进行深入地互动交流,之后再给学生5分钟做简单总结来解答困惑,把学生遗漏的重点问题以及思维导图中的枝干深化提升的讲一下,结束整个过程,这个阶段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能力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活动,不断的与教师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及时提出问题、汇报进展、获得反馈,也是教师的一次深入讲解和探讨学习的过程[5]。小组讨论时学生在交流中能够借鉴他人视角、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同时锻炼表达和沟通,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增强了师生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以及提高的演奏技能。
三大学音乐欣赏课程中师生交互现状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过程
第一阶段:编制问卷在对“音乐欣赏课程中师生交互”相关内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初步编制了问卷;在小规模问卷预试的基础上,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了课堂内师生交互、师生所谓沟通、课堂外师生交互三个方面。第二阶段:实施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22份,回收122份,其中有效122问卷份。第三阶段:利用EXCEL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处理。
(二)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目标的认同度和目标的达成度都非常高,目标的达成度分别为4.5(0.7),4.6(0.5),4.4(0.6)。也都是在4和5之间,基本达标。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是否让学生有学习压力,83.6%的学生认为是有较大压力的,8.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压力8.2%认为没有压力。对于音乐欣赏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95%的学生都认为是肯定的。从表扬与批评的反馈信息来看,调查结果表明,78%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15%的学生偶尔受到老师的表扬,7%的学生没有受过老师的表扬。相对于3班传统课堂相比,只有10%的拔尖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20%的学生偶尔受到老师的表扬,75%的学生没有受过老师的表杨。对于课堂上师生交流频率调查中,85%的学生选择了4-5次,10%的学生选择了交流频率在2-3次,5%的学生选择交流频率0-1次。对分课堂师生交互模式主要结论如下:①生学习观念发生改变,不再盲目崇拜教师权威,学生对课堂的满意程度大多程度取决于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否充分,而非与教师的交流程度,但在对分课堂交互中知识构建中,学生更倾向于与教师的交流,多数反映同学之间的交流解决问题的知识层面的提升会有所欠缺②学生交互行为的意识、是否主动思考问题、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知识能力及能力管理能力③在师生交互的意见方面,大多数学接受并喜欢师与组之间,与小组内部成员直接的合作、交流与沟通。
四 大学《音乐欣赏》PAD课堂师生交互模式实施效果
在大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是重要教学课程之一,可通过对《音乐欣赏》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有良好的素养,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引导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与综合能力。传统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的学习需求,还需要教师人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扎实地掌握音乐欣赏技巧、方法[6]。在多样化教学模式中,选择师生交互教学模式,可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维护师生良好关系。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实际情况全面观察与分析,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具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大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从《音乐欣赏》课程角度分析,属于抽象艺术,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存在一定的神秘感,正是因为其自身的神秘魅力,吸引着更多的学生,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学习、探究,才会使学习对音乐艺术都不同程度的理解,全面扩大音乐艺术的欣赏队伍[7]。那么对师生交互模式的实施,离不开专业教师人员的引导教学,把无形音乐艺术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艺术,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可独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
师生交互模式的实施,对师生关系、师生“距离”有重要的影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再对教师的依赖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师生关系的维护,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师生交互模式在大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成为主导者,学生处于被动形式下,以此形势的长期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师的应试教学越来越依赖,增加教师的教学压力,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感,无法提升整体教学质量[8]。那么对师生交互模式的实施,教师从课堂主导者转化为引导者、参与者,把课堂交给学生自主处理,当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学,而不是直接阐述自己的想法与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注重对学生自主欣赏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再加上大学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更是帮助学生排解生活、学习困扰的主要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可以有更好的状态与心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例如:开展社团活动、合唱比赛等,既可以使学生们都积极自主地参与,又可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专业化的知识,结交更多朋友,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9]。
由于每个人的综合能力、欣赏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在接触音乐艺术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火花”,使更多学生都走上音乐创作道路,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创作,抒发自己的情感、人生感悟等,在大学阶段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突出《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在大学教学阶段的影响性,满足每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中,自主欣赏与探究阴阳面艺术的魅力与影响价值,不断提高每位大学生的个人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 结语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空乘1班和空乘2班在课堂上的表现,交互的机会增加了很多。1班2班学生学习主动性很强,小组间期末交流复习互动也很多。最终得到的结果是1班2班学生的期末成绩都很理想,挂科率为零。而3班用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能给予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吸收都很被动。期末考试大多都进行突击应对考试式的学习,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对分课堂师生交互优越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奎熹著.《教育社会学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2.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周婧.《信息技术课程中师生交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5]袁掌珠.浅议技工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3(26):324-325.
[6]孙镜轩.关于大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分析[J].戏剧之家,2017(6):113-115.
[7]符艺夕.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7(37):200.
[8]李丽.让音乐欣赏拨动学生的心弦[J].北方音乐,2017(37):149-149.[9]梁宇.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3(09):2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