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贵州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下水方向《土力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与改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3 14:32: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土力学》在贵州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下水方向)专业培养方案中是一门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必修课。在学科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土力学》本科课程获批了教学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本文针对以往该课程中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学模式保守、课堂氛围不活跃、考核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了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和研究。通过采取BOPPPS+ICQs课堂分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多样化等措施进行试验改革,进一步增加平时成绩占比,提升课堂学生学习参与程度。结果表明学生参与度、出勤率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也十分明显,改革措施可行性较高,可为相关专业本科教学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土力学;课堂分组教学模式;BOPPPS+ICQs;考核方式多样化

本文引用格式:刘埔,褚学伟,王益伟.贵州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下水方向《土力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与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4):57-59+64.

Research on Improvement and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of Soil Mechanics,Groundwater Direction of Explor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of Guizhou University

LIU Pu 1,2,3,CHU Xue-wei 1,2,3,WANG Yi-wei 1,2,3

(1.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hool,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2.Key Laboratory of Karst Environment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Guiyang,Guizhou;3.Key Laboratory of Karst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Ministry of Education(In the Preparatory),Guiyang,Guizhou)

ABSTRACT:Soil mechanics is a required course which takes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into account in training program of explora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groundwater direction)in Guizhou University.In process of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construction,undergraduate course of soil mechanics has been approved as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teaching promotion.In view of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of conservative teaching mode,in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single assessment method,the paper carries out experiment and research of teaching mode reform with BOPPPS+ICQs class grouping teaching mode and diversified assessment methods,to increase proportion of daily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further,and improve their degree learning participation.Results show participation and attendance rate of student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impression of learning content been enhanced with obviously better teaching effect and high feasibility of reform measures,which can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courses of related majors.

KEY WORDS:Soil mechanics;Classroom group teaching mode;BOPPPS+ICQs;Diversified assessment methods

在贵州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下水方向)专业2016版培养方案中,《土力学》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水文地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的课程[1][2]。近年来,贵州大学一方面正致力于建设“区域一流学科”-土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的地下水方向专业建设属于建设内容之一,本科专业建设是开展学科建设的基础环节,也是提升学科在行业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学校加大了对教学改革的投入,例如推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本科教学工程提升项目计划等措施,努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了对本科专业的教学重视程度。因此,针对本专业的实际建设内容需要,为了提升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探讨和研究《土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力学》课程介绍

本文研究对象是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土力学》,开展教学改革的班级为勘查技术与工程(地下水方向)2017级3班。贵州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下水方向)专业将该课程安排到了第7学期(大三上),课程共计8周,每周6学时,另外有16个学时的实验课。在贵州大学,勘技地下水方向专业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下的一个方向,与国家自设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十分接近。《土力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的成因和分类方法,熟悉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掌握地基沉降、地基承载力、土压力计算方法和土坡稳定分析方法,掌握一般土工试验方法,达到能应用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基础稳定、变形和渗流等问题的目的。其主要的先修课程为:材料力学、岩石学、理论力学[1]。课程结构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其实验课程学时为16学时,通过实际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经过教研室研究讨论,教材使用河海大学卢廷浩主编的《土力学》(第二版)。

除此之外,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牢固掌握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土的应力、变形、强度等概念;理解地基计算等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熟练应用地基计算方法;理解主要土工试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操作技术;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应用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土工问题;能够应用土力学实验技能,测试分析土样主要物理力学参数。通过课程学习,树立学生爱岗敬业的思想,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培养遵纪守法的道德观念,自学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定,养成良好的品格;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忠于职守的工作作风。

\

 
二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

结合作者多年在贵州大学的教学实践,目前本校《土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问题有如下几个:

1.课时安排较为紧张。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48学时要上完9章的内容,平均每章课时约为5-6学时,且所研究课程在该学期1-8周内上完,课程教学时间总体上较为紧迫。由于周数少,每周课程多,学生在有其他课程安排的前提上,对课程知识的及时吸收和消化时间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教学模式不具有活力。现阶段,国内绝大部分高校本科教学仍然以教师“教”为主,即教师不断灌输课程知识,以讲台讲解为主的传统模式。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尤其是对于较为枯燥的理工科课程,该教学模式不具有活力,且缺少了学生“学”的过程。并且多数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主,忽略了课后的预习与复习反馈[2]。课堂氛围较为死板,无法调动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在教学效果上打了折扣。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学校以往的《土力学》课程以传统的考核考查方式为主,即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评价。另一方面,课程通常用“三七开”或“二八开”的比例进行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考核方式十分单一,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度微弱,出勤率水分大,体现不了实际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 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对《土力学》课程开展了教学改革研究,采用了很多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3][4]。本文结合本校专业特点与教学大纲要求,认清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下述教学改革创新设计与实践。。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土力学的知识点比较繁杂且多维,教学需要关注知识点的系统性、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知识组成结构等,本次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有:教学目标不够细化明确,导致学生不知道学以致用;有限的课时学生学习到的东西效率低,灌输式教学不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讨论很少,导致主动思考太少。缺少反馈机制,教学呈现出“单向性”、“单调性”的特点,教师教学技巧不佳无法提升教学效果[3]。

(二)教学设计

针对我校《土力学》以往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本次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考核方式多样化的方案,对课程教学进行一定的尝试。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1.BOPPPS模型始于北美高校教师技能培训过程中,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型将知识点教学过程划分为导言(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ion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总共6个部分。该模型的核心有两点:一个是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式学习而不是只听讲;二是能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调整后续教学活动[5]。加上ICQs(Instruction Checking Question)教学模式的结合使用,可以做到及时Check和反馈,保证学生听得懂、在课堂上就能有所收获。

在上课过程中,进行了课堂分组讨论的试验,将班级25人平均分成了5个小组,每组5个人,每个人发放一张课堂记录纸,然后每个组汇总一张纸,最终的成绩由个人和小组两部分构成。教学改革试验总共开展了3次,对某些章节内容进行了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的尝试。下面以其中一次的试验举例说明流程。

试验一:第二章土的应力计算(基底压力部分)

开展方式与流程步骤:课堂分组讨论+总结形式,首先,将第二章基底压力讲授内容拆分为5个组成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简要的难度分析;再次,打乱班级现有座位位置形式,分别用事先打印好的纸张标记上标号A、B、C、D、E进行组别划分;紧接着,随机形式分发组别纸张,重新组织座位,以小组形式围坐,5个人一组,进行分任务的讨论,每个小组的任务内容不同;然后,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约20-30分钟;最后,要求每一个小组每个人都对自己手中的空白纸张进行总结要点的撰写,并上台进行讲解自己任务部分,分工协作,每个人讲解不同的点,或选取代表讲解,并接受台下学生的问题提问4]。

2.考核方式多样化的改革。与传统考核方式不同,本次改革首先将考核比例调整为50%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大幅增加学生平时参与课堂和考勤的要求。其中50%平时成绩还细分为“预习”+“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个人与分组打分”+“考勤”等的多个子部分。重点注重学生课堂考核内容,适当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反馈,或对当堂课程学习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核等,将该项比例提高至20%左右。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设置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课堂活跃度,建立综合的多样化考核体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具体实施流程简介:保障平时成绩主要体现在课堂分组讨论部分的占比提升,比如试验一中介绍的课堂分组讲解,占比可提升至平时成绩的50%,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任务,通过分工协作讲解及问答的形式,完成对课程的学习和考核。每个同学总结的纸张课后进行回收,教师通过课上观察、打分和课后查阅总结记录的方式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完成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同时,为了提升每个学生的参与率,还加入了“小组打分”部分,即对每次分组的小组表现进行总体打分,并影响到个人的积分,避免分组后出现有些同学积极主动,有些同学消极应付的态度,并提升打分制度的公平公正性。通过设置课前预习和作业打分的制度,将学习过程和考核分配到平时时间中去,这种考核也提升了学生在课后自学的积极性。

(三)实施效果

经过一学期《土力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明显,学生上课时的出勤率均在80%以上,课堂分组与课后预习等参与度达到了95%以上。某些重点章节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很多内容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的。现在将具体措施的实施效果表述如下:

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开展后的主要效果表现在:

1.课堂氛围即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调动,区别于传统课堂形式,学生在课上自由讨论,气氛热烈,且通过重新打乱分组,学生得以与不同同学开展互动,讨论激烈且热情度较高,参与感明显。

2.有学生分别通过板书、ppt电脑辅助等形式向台下同学讲解,讲解效果明显好于教师单纯的讲解过程,课中和课后回访中,学生表示自己对负责讲解的那部分内容比如基底压力的分布形式,印象加深,自己总结的公式也更容易记住。

3.交流形式多样,互动增加了同学之间的熟悉和分工协作精神,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并使得课堂变得活跃活泼,避免了枯燥的公式推导、单调的教师教授等对学生产生的厌倦感[5]。

\

 
该种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改革极大地提升了课堂学习参与率、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增加了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印象,活跃了课堂氛围,对改变理工科枯燥的课堂学习模式十分有益。

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开展,课程结束后发现其效果主要表现在:①避免了学生出勤率过低,不来上课导致的课堂分组讨论不参加,变相提升了出勤率,增加每个人上课的积极性;②课后预习和作业结合的考核,以及课上讲解的形式,提升了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提升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习效果得以大幅度提高。

总体而言,课程教学受到了听课教师和学生的肯定,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教学质量提高的成果。

四结语

针对《土力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诸多问题,本次教改研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将课程授课形式多样化、延长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时段(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结合)。具体实施的一系列创新措施包括:

BOPPPS+ICQs的分组课堂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多样化、增加课堂分组讨论个人和分组考核等,对《土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做了尝试。实践表明,通过改革试验的开展,课堂氛围活跃度明显提升,课堂氛围活泼,课堂参与率得到了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深刻,对主要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效果也相应有所提升,总体评价达到了教学改革项目的初衷和目的,本次教学改革内容可为相关学科专业的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试验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明飞,李福恩.基于发展史及雨课堂的《土力学》教学改革探索[J].决策探索,2019.08:92-93.
[2]张凌凯.新疆高校《土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科技视界,2019.08:91-92.
[3]陈亚东.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31):85-86.
[4]唐毅,王家全,张文海,等.基于一流专业建设的土力学课程产教融合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59):120-121,131.
[5]付启军.应用型本科学院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8):138-1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