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俄国女性主义运动与女子高等教育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0 14:52: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俄国女子高等教育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脱胎于法国大革命和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爆发的俄国女性主义运动。女性的高等教育权,成为俄国平权运动关注的焦点之一。围绕争夺女子高等教育权而展开的一系列女性主义运动,如创建女子高等讲习班、创办女性杂志、著书立说等,开辟了俄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俄罗斯妇女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水平,完善了女子教育体系,推动了俄国女子教育近代化的步伐。

关键词:俄国;女性主义运动;女子高等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赵春梅.俄国女性主义运动与女子高等教育发展[J].教育现代化,2020,7(55):153-156.

Russian Feminist Mov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Higher Education

ZHAO Chun-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Abstract:The higher education of Russian women,born out of the Russian feminist movements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Ideology,was establish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At that time,women’s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became one of the focuses of the Russian Affirmative Movement.A series of feminist movements around the struggle for women’s rights to higher education,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advanced workshops for women,the beginning of women’s magazines,and the right of writing and publishing,had cultivated Russian women’s cultural appreciation and improved their inner life standards to some extent,completing women’s eduction system as well as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ussian women’s education.

Key words:Russia;Feminist movement;Women’s higher education

一 引言

(一)女性主义运动中妇女对高等教育权的诉求


众所周知,妇女受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女子教育的发展既受时代的制约,又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本民族文化发展与进步重要成果。俄国史料证明,女子教育的进步,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又是形塑俄罗斯妇女形象的重要因子之一。俄罗斯女性形象之所以在本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历史上女子教育的发展程度存在一定关系,与妇女文化素养、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俄国女性主义始于18世纪,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启蒙主义思想[1]。19世纪五十年代,受平权主义影响,一些俄国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妇女问题。其中,历史学家格拉诺夫斯基发表的文章《俄国妇女公民地位变化之我见》,专门论述了俄国女性地位问题。1860年,《现代人》杂志记者米哈伊洛夫在文章《妇女和女子教育,以及女性对家庭与社会的意义》中,首次触及男女平权问题,俄国女性主义运动就此拉开序幕。这一时期,“职业救助”和女子高等教育权,以及后来的选举权,成为俄国女性主义运动的三个着力点。不过比较而言,如果说,为劳动阶层女性提供工作岗位是妇女解放的途径,那么争取高等教育权则成为改变女性命运、形塑自我的关键。俄国早期的女性主义者指出,为了帮助广大妇女打破固有观念,不再做温顺的深居简出的女人,不再以祈祷、诵读经文、做手工为生活的全部内容,而是成为积极投入社会生活的独立个体,必须通过发展女子教育而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平。众所周知,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64年创办的斯莫尔尼女校,是俄国女性享受中等社会教育的标志,因此作为俄国女性主义运动焦点之一的教育问题,主要是在高等教育方面与男性平权。

\

 
实际上,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有女性到莫斯科大学旁听过教授们的课程,但并未引起过多关注。直到1860年秋天,娜塔丽娅.科尓辛娜进入弟弟就读的圣彼得堡大学法学系教室,才将妇女的高等教育权问题推置社会舆论关注的中心,科尓辛娜因此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生。女生进入大学,虽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但圣彼得堡大学表示坚决反对,校方甚至威胁说,如果科尓辛娜坚持来校听课,将会开除她的弟弟[2]。后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圣彼得堡大学校长被迫同意女生可以旁听法学系的全部课程,以及语文-历史系和数学系的部分课程。也就是说,女性仍然不能同男性一样享有高等教育权。不过,此后妇女接受高等教育渐渐成为一种时尚,继娜塔丽娅.科尓辛娜后,娜.苏斯洛娃和玛.鲍格达诺娃等,先后步入大学校园,成为俄国第一批女大学生。1867年,在女性主义社会活动家特鲁勃尼科娃、斯塔索娃和孔兰迪的倡议下,一百多位贵族女性签署了给圣彼得堡大学校长的请愿书,要求允许妇女和男子在高等教育方面同权。与此同时,她们还向第一届俄国自然科学家大会提交了请愿书,提出创建女子大学请求。圣彼得堡大学校长和自然科学家代表大会均表达了对妇女的同情,但是申请依旧被驳回。在这种情况下,女子高等讲习班应运而生。

(二)“俄国第一所女子大学”——别斯图热夫女子讲习班

俄国女子高等讲习班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859年,什比列夫斯卡娅在圣彼得堡自己家中创建的“星期日业余女校”,随后,在比尔玛、哈里科夫、基辅、喀山、敖德萨等城市,类似的女校纷纷诞生。其中,尤以阿尔切夫斯卡娅在哈尔科夫创办的“星期日女校”最为有名,对此,中国学者吴式颖给出了如下评价:“著名的成人教育活动家赫·达·阿尔切夫斯卡娅于1862年创办哈尔科夫星期日女校,并且于1870年争得了公开办学的权利。该校存在的50年间,有15000多人曾在这所学校中受到教育。”[3]在莫斯科,1869年创办了著名的卢比安卡女子讲习班,1872年附属于军事医学院的女子产科培训班招生,同年,格里艾高级女子讲习班诞生;在彼得堡,1870年由慈善捐款援建的弗拉基米尔班开课,1878年著名的别斯图热夫女子讲习班诞生。

应该说,对于俄国妇女来说,上述讲习班确实扮演着大学角色,完成女子高等教育的使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别斯图热夫女子讲习班。

别斯图热夫女子讲习班享有“俄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的美誉,俄国教育部任命著名历史学家别斯图热夫-柳明为讲习班主管,以彼得堡大学校长阿.别凯托夫为首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参与了创建工作。讲习班聘请了彼得堡大学和其他高校的优秀教授为学生授课,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学者普拉东诺夫等,无偿为女生授课、作讲座,一些著名作家、诗人和演员,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勃洛克、巴尔蒙特、马雅可夫斯基、沙里亚宾等,也曾在学校举办各种戏剧演出、音乐会和晚会等。别斯图热夫斯基女子讲习班共培养了32届毕业生,近7000人,实际就读人数超过一万人,最后一届毕业生毕业于1916年离校。1878年,在开设之初,别斯图热夫女子讲习班招收正式生468人,旁听生346人。学生主要来自军人和文职官员家庭,占总人数的70%,剩下约20%的学生来自于商贾家庭和小市民家庭,10%的学生来自于教会人员家庭。按照规定,最初讲习班只招收21岁以上、具有中等教育经历的女生,后来取消了这项限制。入学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如若申请人数超过招生人数,则会通过比较中学学历择优录取,但不设入学考试。此外,招生章程中还专门规定,具有小学老师证书或者家教毕业证书的女生,满16岁以后方能参加高等培训班的课程。学生中不乏怀有女性主义思想的“新女性”,她们渴望通过获取知识、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摆脱性别禁锢,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取得经济独立。

在课程设置方面,别斯图热夫斯基女子讲习班实行与大学近似的课程体系,共设三个系:语文-历史系、物理-数学系和数学系,1906年教学改革后增设了法律系。学制原为3年,从1881年开始改为4年。语文历史系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神学、逻辑学、心理学、古典哲学史和新哲学史、教育学史、经验主义认识论、文学史,以及俄语和作为外语的法语、德语、英语等。除必修课程外,还设有选修课程。物理数学系的必修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自然地理学等等。只有修完物理-数学系的规定课程后,才可以进入数学系学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别斯图热夫斯基女子讲习班几乎在所有学科和所有系中均开设了实践课,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实践课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校专门建有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布置精良的教室。讲习班学生和俄国大学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和参考书,还效仿大学,组织学生去旁听物理、化学、法律、语文学等学科的课程。尤其是,随着学科教学体系的引入,教材、课堂讨论,特别是具有科学素养的教师数量的增加,使得别斯图热夫女子讲习班的大学特征愈加明显。由此可见,别斯图热夫女子讲习班无愧于“俄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的赞誉。

别斯图热夫斯基女子讲习班在俄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和俄国女性知识分子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她开创了俄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建立起女子大学的雏形;其次,别斯图热夫女子讲习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有些毕业生创作完成的科学著作,甚至得以在全俄自然科学代表大会上发表;最后,讲习班帮助成千上万的俄国女性打开了通向社会之门,为她们成为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存在的个体奠定了基础。毕业生跻身于各行中,成名成家,她们中有作家、演员、天文学家、教育家等,其中就包括后来享誉世界的女数学家科瓦列夫斯卡娅,她们在世纪之交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尽情书写个人传奇。

二 俄国早期女性主义者对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

(一)叶·孔兰迪的女子教育思想


在俄国女子高等教育起步阶段,一些怀揣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平等进步的俄国早期女性主义者,做出了卓越贡献。她们积极进行教育实践、办报刊杂志、著书立说、创建女校,试图通过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救助”而达到男女平权的最终目的,极大地推动了俄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其中,孔兰迪、采布里科娃等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叶·孔兰迪(1838-1898)是俄国发起女子高等教育运动的第一人,19世纪下半叶俄国女性主义运动的主要领袖人物之一。在外,她深受法国大革命和女权主义思想的熏陶,在内,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早,孔兰迪就对俄国女子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她看来,妇女解放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教育问题。按照他的观点,妇女必须受到系统的高等教育,只有这样,她们才能够摆脱家庭束缚,争取到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从而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她主张男女同校,毕业后按照所学专业就业,在经济上彻底摆脱对父亲、丈夫或兄弟的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孔兰迪的这些进步思想,对俄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意义重大。

\

 
为了推进俄国女子教育前进的步伐,孔兰迪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女子讲习班创立方面,她功勋卓著。此外,为了使更多有需求的女生进入大学课堂,她请求教授们为她们开设女子预科班,最终获得政府批准:1869年4月,在圣彼得堡设立了阿拉尔琴女子预科班。按照史料记载,女子高等讲习班和预科班的相继开设,在俄国和西欧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俄国本土,早在1876年,《妇女教育》杂志就开始持续关注和报道俄国妇女教育问题,女子高等讲习班、预科班等新现象。与此相比,对当时的欧洲来说,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实属新鲜事物,而它们在俄国的数量和普及程度早已经远远超出欧洲其他国家。即便在教育在教育思想较为先进的法国,也是十几年后,直到19世纪80年代,大学才开始向女性开放。尤其是,俄国在女子高等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获得了西方学者的一致认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约翰·穆勒在写给孔兰迪的信中,这样说:“争取妇女高等教育是持久战,至今在欧洲其他国家最有文化的人也未能做到”[4]。法国作家安德烈·莱昂也在信函中表示:“俄国妇女的壮举将载入史册,她们在俄国所做到的一切,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5]

值得注意的是,孔兰迪把女子高等教育问题与俄国社会民主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她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在《女子高等教育事业的财政问题》一文中,孔兰迪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质疑,她说:“毫无疑问,政府原本是女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唯一稳定保障,但今天,我们还能指望政府有能力长期对女性开放大学课程吗?”[6]按照孔兰迪的观点,妇女解放是全俄国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的主要问题之一,对国家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用她的话说:“……有一天,人们会明白,对于女子高等教育问题,以往全社会和妇女们自己的理解都太模糊、太片面,希望将来能够将女子高等教育纳入社会体系之中,视其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为它既不是关于男人的问题,也不是关于女人的问题,而是事关全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7]作为一名民主主义者,孔兰迪认为,女子教育和妇女的物质生活状况联系紧密,而争取女子高等教育权的目的就是妇女解放,尤其是中下层劳动妇女的解放,因此必须把改善劳动妇女的状况放在首位。按照孔兰迪的观点,俄国劳动妇女地位低下,她们的劳动报酬远远低于男性,至于失业妇女,她们的经济状况则更加糟糕。所以她明确提出,女子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养家糊口”的普通劳动妇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她认为,母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她们的文化水准,决定孩子的未来,国家的未来。

(二)玛·采布里科娃的女子教育实践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女性主义运动中,玛丽娅·采布里科娃(1835-1917)在俄国女子教育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她积极参与创办女子讲习所,如,面向各个阶层妇女的弗拉基米尔斯基讲习所,阿拉钦斯基讲习所等。不过,由于“第三厅”和警察总署对采布里科娃的严密监视,为不影响女子讲习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按照采布里科娃的嘱托,大部分活动记录中均抹去了她的名字,所以她的一些功绩没能载入史册。第二,采布里科娃撰写了大量有关女子教育的文章,刊登于《俄国思想》、《女子教育》、《妇女之友》、《周刊》等各大杂志和报纸上,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观点。在这些文章中,她坚持教育公平的主张,向民众宣传创办女子讲习班的主要目的和现实意义,介绍课程设置情况,阐述女生对学习的热情,呼吁社会各界为女子教育事业捐款。第三,担任《教育与培养》杂志主编,撰写有关儿童培养、如何履行母职等方面的文章、小说,指导俄罗斯妇女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如何培养出品格高尚的下一代。如,1874年,她在文章《关于女子教育的一些思考》中,严厉谴责俄国落后的女子教育理念,她写道:“时至今日不难发现,按照传统教育历年,妇女只会被培养成温顺听话的女子,而我们早已经见识过这种教育所产生的后果。确实该尝试建立另一种教育体系了--将妇女培养成真正的人的教育体系。”[8]

为真正解决俄国女子教育问题,采布里科娃做了各种努力,如,她提议,每个大学都开设女子讲习班;她还向《消息》报的主编诺托维奇建议,通过报纸动员人们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此外,她还建议一些女子讲习班减少斯拉夫语的学习时间,更多关注文学史研究[9];她请求俄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奥斯托洛夫斯基,以“教育对母亲的重要性”为题写作文章;她请求新闻媒体发出呼吁,避免莫斯科的医学讲习所被关闭……采布里科娃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为先进的教育思想在俄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以及女子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其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孔兰迪、采布里科娃等俄国早期女性主义者的努力下,接受高等教育的俄罗斯妇女的人数逐年增多。据统计,1869年,自女子高等讲习班开课后,俄国共有700多名妇女走入大学课堂;1872年,仅格里艾讲习班每年就招收160名女生;1905年,女性获得在女子高等讲习班任教的资格;1908年,俄国科学院开始授予妇女硕士和博士学位;1914年,教育部允许一定数量的女生到正规大学注册学习。据史料记载,当时共计约25000名女生入大学就读。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女性在高校就读的人数逐年增加,女性识字率达到13.7%,女子职业技术学校也获得一定发展。妇女文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意识加强,俄国女子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10]。

三 结语

综上,俄国女子高等教育脱胎于19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女性主义运动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首西欧妇女运动的影响,争夺女性的高等教育权,也成为俄国妇女解放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协助;另一方面,妇女进入高校学习,不但是俄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巨大胜利,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完成了俄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起步,创建了女子大学的初期模式,使广大俄国妇女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东正教传入后,女性长期以来被贬义和排斥、无人权、无地位、无社会身份的生存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俄罗斯妇女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11]。俄国的女子高等教育的起步与发展,一方面是对俄国女子教育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日渐呈现出科学化、理性化的特点,加快了迈向近代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普什卡廖娃.娜.俄罗斯的女性主义:妇女参与社会运动的方式//妇女史.性别史,莫斯科《:Калуга》出版社,2001:15.
[2]谢苗科娃.塔.19世纪俄国女子高等教育[J].金融学院学报,1998(20):101.
[3]吴式颖.俄国教育史从教育现代化视角所作的考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55.
[4]斯塔索夫.瓦,斯塔索娃.娜.回忆与随笔[M].圣彼得堡:梅尔库舍娃印刷所,1899:202-203.
[5]斯塔索夫.瓦,斯塔索娃.娜.回忆与随笔[M].圣彼得堡:梅尔库舍娃印刷所,1899:205.
[6]拉普施娜.格.以人类的语言为力量……[M].莫斯科: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92:10.
[7]拉普施娜.格.以人类的语言为力量……[M].莫斯科: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92:10.
[8]采布里科娃.玛关于女子教育的一些思考//儿童杂志,1874年,第5期,第229页。
[9]采布里科娃.玛女子高等讲习班[J].事业杂志,1882(4):151.
[10]臧小为,潘勇,潘旭海,等.中俄安全学科高等教育对比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2):99-103.
[11]罗曼平.俄罗斯留学现状及对中国留学生带来的影响概述[J].教育现代化,2019(38):82-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