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陶瓷配饰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7 11:31: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普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陶瓷文化,面向以工科背景下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开设选修课《陶瓷配饰设计》。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制作的实践能力,对《陶瓷配饰设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究[1]。通过以多媒体优秀案例与陶瓷配饰实物展示,激发工科背景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优化多层次教学方法,从课程设置目的、教学内容、课程实践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陶瓷配饰设计》实践教学改革[2]。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程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和拓展当代大学生成为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具有实践意义[3]。

关键词:陶瓷配饰;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章婷,等.《陶瓷配饰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1):58-60.

Ceramic Accessories Design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ZHANG Ting1,3,SHI Xiao-tao2,YANG Jia-ying1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2.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Jingdezhen Jiangxi;3.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Arts,Jingdezhen Jiangxi)

Abstract:In order to popularize and promo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eramic culture,the optional course“ceramicaccessory design”is set up for students from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with engineering background.This paper focuses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 andpractical ability of making,and ponders and explores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ceramic accessories design.Through to our good example of multimedia and ceramic accessories product display,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background,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practice,optimizing the multi-level teaching method,from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teaching contents,curriculum practice three aspects to the ceramic accessories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practical teaching.This course highlights students’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and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rain and expand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application-oriented high-quality talents.

Key words:Ceramic accessories;Practice teaching;Curriculum reform

一 课程设置的目的

(一)陶瓷文化普及的重要性


中国古老的文明孕育了深厚的陶瓷文化。所谓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陶瓷生产与制作方式。它是构成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悠久的陶瓷文化有着更鲜活的生长点。传统陶瓷文化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精髓,折射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思想、生活乐趣和形式美法则。传统文化是人们价值观、审美观、信仰等的体现,其形成于一个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并

基金项目:2019年3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颁发“陶瓷手工创意配饰产品设计与制作”(编号:P201907001);2012年江西省教育厅社政处颁发“中国古代陶瓷云纹装饰特征研究”(编号YS1239);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办颁发:“非传统”(非还原焰)烧成工艺在当今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编号:12YS30);2011年江西省教育厅颁发“《花卉图案》教学探索研究与实践”且不断得到发展。陶瓷文化正是在悠久的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诞生并得到升华,其代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与审美观念等[4]。以一种创新的模式来继承与弘扬陶瓷文化,有利于繁荣我国的陶瓷文化,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

\

 
(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陶瓷配饰设计》是面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不同专业学生为普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设置的公共选修课程。作为一个拥有工科背景的学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并没有广泛普及。因此,《陶瓷配饰设计》开设的实践教学课程对于推广陶瓷艺术有一定的现实的意义。本校原有的课程以传统的手绘与电脑三维制作为最终设计成果,缺少实际动手操作的锻炼过程。本课程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加入陶瓷制作实践环节。学生通过接触整完整陶瓷制作流程,对于陶瓷配饰设计有基础的认识,了解设计方案是不是能实现,自我动手实践能力有明显的提高[5]。

二 课程教学的内容

(一)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设备与时俱进,单纯地以黑板书写知识的教学形式变得传统呆板。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教学是艺术类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课程以“国内外配饰艺术概况及幻灯片欣赏”“国内外配饰经典作品点析”“国内外与陶瓷材质相关的陶瓷配饰”等教学课件赏析,生动直观地带领学生走进陶瓷配饰设计的世界[6]。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上,将丰富的教学资料打开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市场调研结合教学

市场调研是提高学生设计水平的重要途径。设计是结合生活的设计,设计是顺应市场的设计,设计的目标在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将教学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实际的市场,在满足安全的条件下,允许学生自由进行市场调研,在这过程中寻找陶瓷配饰设计的切入点。市场调研不仅仅停留于拍照欣赏的步骤,在指导下,学生对于实地调研的照片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思考。整理及思考的过程,其实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的过程,为之后学生的设计作品的诞生奠定基础,使设计贴近当代社会生活、贴近当代社会文化[7]。

(三)陶瓷配饰实物展示结合教学

陶瓷配饰实物展示在本校艺工坊中的陶瓷工作室。通过展示已开展的《配饰设计鉴赏》课程的学生结课作业,让学生从已往的陶瓷配饰作品中集思广益。工作室中配备陶泥、高白泥、彩泥;多种单色釉、花釉,秞下彩、色粉等陶瓷材料,通过展示这些制作陶瓷配饰的材料,学生对于陶瓷材料有一定的了解[8]。能够将陶瓷配饰实物与陶瓷材料结合起来,便于理解和后期的陶瓷配饰的设计。


\
 

以陶瓷配饰实物作为授课参考素材,从设计作品中选取成功案例分析,选取失败案例讲解制作过程中操作失误性的原因,这一教学内容为之后实际动手操作制作陶瓷配饰的展开打下基础,让学生对泥如何成为瓷的工艺上做了基础知识的普及。

(四)动手实践结合教学

动手实践操作实践教学不仅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而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瓷配饰设计课程环节是理论加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通过动手实践更形象地展示泥巴的各种成型方式,如拉坯、泥条、泥板等;拉坯造型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适合制作陶瓷配饰大面积结构的部件;泥条盘筑造型是作品成型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基本上可以完成制作出圆形、方形、异性等造型[9]。

(国外常常将泥条盘筑和手捏成型一并统称为“手筑”Hand-building,不借助任何工具纯粹用手制作)。泥板造型制作对于成型技术要求很高。板的厚度随器作品制作大小而定,需要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泥板造型适用于稍大的器形。在陶瓷配饰制作过程中以手工泥条成型和捏塑为主。施釉的不同方式可以使最后的配饰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如浸釉、浇釉、吹釉、填秞等。在学生将制作过程中,教师展示不同的施秞技法,让学生了解各自特点,以便结合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施教师动手实践结合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学生自主实践结合教学

本校开设的陶瓷工作室为学生进行陶瓷配饰设计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学生可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动手制作符合市场的手工陶瓷配饰产品。通过之前几轮的教学,学生在这过程之中不断积累设计素材,开拓眼界,激发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沉淀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


学生将设计方案与陶瓷材料相结合,将平面二维的草图方案转化成实际陶瓷产品。首先学生需要根据陶瓷配饰的设计方案,选择合适自己成型方式的技法,再结合设计方案利用刮划法、压印法、粘贴法、刻划法、纹泥法、彩绘法、施釉等多种技法进行装饰。全过程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制作。这样的实践过程一改往常只需草图与三维建模的形式,而是学生自主实践,能赋予学生更广阔的操作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三 课程实践模块

在学校艺工坊的陶瓷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可以动手实践的场所,使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国内外高校已有类似多种材料工艺实验室:国内以清华大学为例,有陶瓷、玻璃、纤维等材料实验工作室,提供给满足本专业的学生学习以及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或选修学习;国外以法国利摩日国立艺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韩国檀国大学等开设陶瓷、纤维、木漆艺等不同材料的工艺实验室,支持全校大学生学生的动手实践创作。本校本项课程开放艺工坊的陶瓷工作室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辅助学生完成设计的作品[10]。

作为工科院校,除部分艺术类学生,校内学生具有理工科背景,与国内八大美院、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艺术专业学生相比较,本校学生艺术的专业性不高。通过多媒体技术普及陶瓷文化知识,讲解相关的陶瓷配饰专业知识,再结合学生市场调研考察,通过实物展示和实践动手操作的教学示范,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多角度全方面地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使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设计进行陶瓷配饰制作。

“实践出真理”秉承这一理念,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制作出设计的作品。教学重点从纸面设计转移到强调实际动手能力。课题限定一个内容,并不限定材料为单一的陶瓷,亦可结合其他材质,允许学生延展成概念设计,选取任一关注的题材进行设计与创作。学生在纸面上绘制草图可能由于绘画水平有限,不能完全展示出所表达的内容。学生可将设计重点转移到动手操作之中,细致入微地为作品增添细节,加上画龙点睛之笔。在烧制成瓷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结合原有的调研总结形成的市场分析,进行再思考,利用树脂、金属、木材等材料,为作品的功能性与艺术性增添设计语言,使陶瓷配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

四 小结

陶瓷配饰设计属于实践型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陶瓷文化的基础之上,在课程环节中有较强的动手应用实践能力,同时又要把握市场的陶瓷配饰设计趋势,对陶瓷配饰产品创始设计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根据工科学生的特点,经过几轮课程中不断的改革和探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进行陶瓷配饰设计课程学习时,通过对陶瓷材料、工艺技术进行思考,在实践动手操作中了解陶瓷配饰产品的制作,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内容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我校《陶瓷配饰设计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02):14-16.
[2]包金小.先进陶瓷课程教学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1):86-87.
[3]赵林.《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158-159.
[4]宋杰光,陈林,向芸,等.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42.
[5]何健.基于协同育人的陶瓷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11):148-149.
[6]周卿.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91):19-20.
[7]徐艳丽.浅谈陶瓷配饰创新设计——以陶瓷包袋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0):236-237.
[8]伊丽亚.设计专业运用多种实践教学主题开展针对性评价的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9):99-101.
[9]金福.陶瓷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6,(11):209.
[10]郝赛,李姗.浅谈陶瓷设计与陶瓷文化的普及[J].大众文艺.2015,(10):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7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