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国内二语写作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计量学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3 11:05: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研究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1998—2019年收录的578篇二语写作期刊论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V程序进行共引分析,生成近20年二语写作研究的热点、前沿和知识演进图谱。研究发现:1.二语写作研究热点有:英语教学、元认知、语料库、学术英语写作等;2.二语写作研究前沿为教师反馈、体验式理论和数字化写作;3.二语写作研究知识基础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英语写作教学”研究(1999—2000)、“在线写作”研究和“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研究(2004—2006)和“教师反馈”研究(2010—2011)。

关键词:二语写作;可视化;研究前沿;知识基础

本文引用格式:余薇.国内二语写作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计量学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2):238-240.

为了梳理国内二语写作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不少针对二语写作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其中不乏运用新研发的应用程序对二语写作研究进行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徐锦芬等使用CiteSpace对2004—2014国际二语写作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探测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的变化以及具有高影响力的文献。王丽萍等的可视化分析聚焦于1990—2015国际学术写作文献,得出该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献和前沿性课题。前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该领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但这些研究采集的最新样本只截止到2015年,其中使用CiteSpace做出的可视化分析也仅聚焦于国际二语写作研究。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搜集最新的研究样本,追踪我国二语写作研究的发展轨迹。本文拟借助数据分析工具CiteSpaceV对1998—2019年间国内二语写作的研究热点、期刊学术影响力、研究前沿及其知识基础的演进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一)研究主题文献


本研究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所有关于二语写作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为使研究样本更齐全,在CSSCI数据库中分别输入关键词“二语写作”“英语写作”“英文写作”和“外语写作”,以此搜索得到相关文献记录共578条。每一条文献数据记录主要由篇名、作者、基金、期刊、机构名称、第一作者、年代卷期、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信息组成。数据采集时间为2019年2月13日。

\

 
(二)分析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分析工具为CiteSpace5.3R2。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科学文献分析工具,是用来分析并可视化共被引网络的Java程序。基于信息科学中的“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间的时间对偶(time-variant duality)概念,该程序实现了两个互补的视图:聚类视图(cluster views)和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s)[3]。

(三)分析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检索和软件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CSSCI数据库中搜索到的578篇二语写作相关文献导入CiteSpaceV中,导入数据时间范围设置为“1998年—2019年”,时间切分跨度设为“1”。调谐阈值后分别选用“文献关键词”和“被引文献”作为变量,程序根据不同的聚类点呈现出了不同的聚类图谱。下文将对生成的聚类图谱做出解读和分析。

二 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核心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学科领域里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通常被视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分析1998—2019期间研究热点的转移,我们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突增度(burst)分析,即:将关键词出现频次增长率快速增加的时间段进行探测。由于二语写作直到20世纪末本世纪初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此之前,二语写作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名称同其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学术交流[4]。因此,如图1所示,在2004年以前,二语写作的研究主要归属于英语教学、英语写作研究。而进入2004年后,二语写作作为独立学科开始探索其交叉学科理论在本学科中的应用。元认知理论成为研究热点。Flavell于1979年首次提出元认知概念后,90年代元认知理论框架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中[5]。我国首项发表成文的写作元认知实证研究是吴红云、刘润清的《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结合图1我们可以判断:该研究于2004年发表之后掀起了二语写作元认知的研究热潮。进入2008年,词频突然快速增长的关键词是“语料库”,语料库成为研究焦点。这与本世纪初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二语课堂的普及,国外一些学者开始提出建立语料库的必要性关联密切[6]。从2010年开始,体裁写作受到重视。2011年,国际二语写作知名期刊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出版了特刊,专门讨论体裁教学在二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7]。由此,正如图1所示,学术英语写作作为一种体裁写作从2012年开始成为研究焦点,并持续至今。

\

(二)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在分析学科研究热点的同时,也突显学科研究前沿。研究前沿代表了一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现状[8]。CiteSpace测定学科研究前沿的基本原理是先从题目、摘要、系索词和文献记录的标识符中提取出专业术语(Term),再通过考察术语词频的时间分布,将出现频次增长率快速增加的专业术语确定为研究前沿术语。可见,其原理是依靠词频的变化趋势,而不是单纯根据频次的高低,来确定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3]。以“被引文献”(CitedReference)为变量运行CiteSpace,并在程序上点击显示主题词可生成文献共被引聚类图谱。共被引频率高的文献被归为同一聚类。每个聚类以文章通过使用对数似然比测试算出的引用的主题词为标签[9]。CiteSpace共显示出3个最大的聚类组,其中包含7个以高被引主题词为标签的聚类,即#0—#6聚类。各节点对应一高引文献,各色线则对应首次共被引年份。最大的聚类组是#0、#2和#6聚类,在该聚类图谱中,只有这三个聚类被标出了主题词。可以清晰看到的是被标出的主题词有:#0教师反馈、#2体验式理论和#6数字化写作。这三个主题便是CiteSpace核定的研究前沿。而查阅文献共引生成的数据报告可发现:#1、#3和#5聚类包含的55篇共被引文献当中发表于2004年以前的就有41篇。换言之,组成该聚类组的共被引文献大部分属于较早期文献,其研究主题无法反映出二语写作的知识现状。因此,分析文献共被引聚类图谱可得出:教师反馈、体验式理论和数字化写作等领域为二语写作的研究前沿。

(三)知识基础分析

不同于学界以往对知识基础的定义,陈超美博士对知识基础有其新的阐释。他认为知识基础应被视为研究前沿在文献中的引用轨迹[3]。也就是说,知识基础并非与时间无关,它是同研究前沿一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变的。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分阶段分析二语写作研究中的高共被引文献,以此探究二语写作研究的知识基础的发展轨迹。在以“被引文献”为变量运行程序的同时选择时间线(Timeline)视图,形成时间线。

时间线知识图谱中,节点的厚度显示的是文献被引频次。红色大圆环代表最高共被引文献,颜色较浅的小圆环代表较低引频文献。如果在图谱中点击圆环,图谱将显示文献的出处以及被引频次。我们发现这二十年间的二语写作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共引高峰,即二语写作的知识基础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早期的奠基性文献为马广惠于1999年发表的《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10](引频10)和王初明于2000年发表的《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11](引频18)。早期的这两篇高共被引文献都与英语写作教学相关,其研究目的都在于试验出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知识基础演进的第二个阶段为2004—2006年。这期间的高共被引文献为杨永林等人于2004年发表的《一种基于数字化教学理念的写作训练系统》(引频18)和杨苗于2006年发表的《中国英语写作课教师反馈和同侪反馈对比研究》(引频14)。杨永林等人提出以“社会认知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双过程化控制写作模式”,搭建一个英语写作平台,即“体验式写作训练系统”,以此提高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兴趣和效率[12]。杨苗的实证研究比较了英语写作课中的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发现教师反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作文质量提高效果显著,而同伴反馈则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两者相结合才可以在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同时促使学术积极主动的写作[13]。这两篇高共被引文献都为后期同一领域或交叉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杨永林的文章为后来的写作语料库、网络写作、英语写作教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而自杨苗的研究发表以来,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领域的研究就源源不断。图3清晰地显示出,最上方的以“教师反馈”为主题的黄色线自2006年杨苗的论文之后不断有小圆环出现,这种共引活跃度一直持续到2016年。可以说,杨苗对教师反馈和同侪反馈的对比研究掀起了“反馈”主题的研究热潮。

知识基础演进的第三个高峰在2010—2011年。期间涌现的高共被引文献有邓鹂鸣等的《同伴互评反馈机制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功效研究》(引频12)和蔡基刚的《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引频10)。邓鹂鸣等的研究检验了同伴互评对英语写作的影响,证明了同伴互评反馈对提高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的效果显著[14]。而蔡基刚的教师反馈研究开始与网络环境结合,在虚拟学习逐渐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研究无疑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它引导了“反馈”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此外,在时间线知识图谱中,由于不同研究的知识基础的发展轨迹由不同色线列出,其发展历程的不同便显而易见。文献共引活跃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当属教师反馈研究。在2003-2016年间教师反馈研究都保持着相当高的活跃度。在三个研究前沿中,最早产生文献共引的是体验式理论研究。但在2011年之后,其活跃度就明显下降了。文献共引出现时间最晚的是数字化写作。由于21世纪初才出现网络写作,因此数字化写作研究出现时间较晚[6]。且数字化写作文献共引的高活跃度只是昙花一现,2012年以后便再没有高共引文献出现。

三结论

本文借助CiteSpaceV,将国内二语写作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演进过程进行可视化展示。分析发现:国内1998—2019年间二语写作的研究热点有:英语教学、元认知、语料库、学术英语写作等。教师反馈、体验式理论和数字化写作等领域为二语写作的研究前沿。另外,由高共被引文献发表的时间来看,二语写作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经历了三个演进阶段,分别为英语写作教学研究(1999—2000)、在线写作研究以及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研究(2004—2006)和教师反馈研究(2010—2011)。该研究有助于我们追踪二语写作研究的发展动态。但需指出的是,本研究采集的文献数据仅源于CSSCI,文献类型仅限于期刊论文,来源较为有限。未来研究或许可考虑整合多个文献数据库的资源,拓展文献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

[1]徐锦芬,聂睿.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二语写作研究动态可视化分析(2004—2014)[J].外语电化教学,2015(04):3-9.
[2]王丽萍,吴红云,张军.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1990-2015):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4):57-63.
[3]Chen,Chaomei.CiteSpace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 rends and t 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 i 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2006,57(3):99.
[4]战菊.从学术边缘的游走到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J].中国外语,2007(2):42-47.
[5]唐芳,徐锦芬.国内外英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5):17-23.
[6]Matsuda,PaulKei,Canagarajah,A.Suresh,Harklau,Linda,Hyla nd,Ken,Warschauer,M.Changing currents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research:Acolloquium[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3,12(2):89.
[7]孙厌舒,王俊菊.二语写作体裁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1):44-50.
[8]Chen,Chaomei.S 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s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01(Sup ple1):5303-5310.
[9]Chen,Chaomei.Eugene Garfields scholarly impact:Ascien to metric review[J].Scien to metrics,2018,114(2):489-516.
[10]马广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34-39.
[11]王初明.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07-212.
[12]杨永林,罗立胜,张文霞.一种基于数字化教学理念的写作训练系统[J].外语电化教学,2004(8):4-10,16.
[13]杨苗.中国英语写作课教师反馈和同侪反馈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2006(3):293-301.
[14]邓鹂鸣,岑粤.同伴互评反馈机制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功效研究[J].中国教学,2010(1):59-63.
[15]蔡基刚.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J].外语界,2011(2):65-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