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根据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以“医工结合”为指导思想,在医科院校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将能有力地促进基础及临床医学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进一步和基础以及临床医学结合,面向需求设计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安排。部分医科院校原有的脱胎自传统工学的课程设计体系过于弱化医学课程,工学课程又缺乏与医学仪器、技术的密切联系,同时课程实训部分较开设生物医学工程的综合型学院校又过少,且缺乏医科特色。作者在此前探索医科院校生物医学传感技术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提出医工结合学科发展背景下的电工电路分析理论及实验课程创新改革探索,在理论课中引入更多的医学导向性实例,以此方式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强化动手能力,减少实验课程中验证性实验的比例,新增面向生物医学应用的系统性探索性实验,以期提高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的理解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医工结合;电路分析;理论与实验课程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胡克,等.“医工结合”发展背景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电路分析理论及实验课程创新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5):24–25.
一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以此为目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事关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宏伟目标,就需要更多的高水平生物医学领域的相关人才。习总书记同时在报告中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也为专门培养生物医学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医科院校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 目前医科院校工程专业电路分析课程现状
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是获得高水平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事实已经证明,越来越多的重大科技突破发生在不同学科交叉的领域。医科院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叉学科的促进,特别是与生物医学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目前国内医科院校建立生物医学工程的尚不占多数,而且目前的发展模式仍然沿袭综合性院校生物医学工程的课程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仍然偏重于传统工学方向,实训部分较少且缺乏生物医学针对性,对面向实际的生物医学问题缺乏敏感性。随着近些年“医工结合”发展模式的推广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师意识到需要对原有的理论及实验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使其更适合目前的人才培养需要。此前本文作者根据自己近年来授课的心得体会,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生物医学传感技术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本文中作者延续前文的课程改革创新思路,结合近年电路分析理论及实验课程的授课经验,对“医工结合”发展背景下该门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以笔者所就职的南京医科大学为例,本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以传统电类课程为主干(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等),辅以部分生物医学类课程(如解剖学、高级生理学等)。作为电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之一,电路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笔者在近年授课后结合个人总结与学生反馈的意见,发现当前的理论与实验课程内容安排与目前“医工结合,服务临床”的学科发展方向存在一定错位。一方面是理论课部分中对电路数学物理模型的提炼不足,仅限于解释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不利于学生对等效实质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实验课仍然停留在验证实验层面,学生缺乏动手搭建模型验证理论课程中学系的等效模型的机会。这两点都不利于学生对于电路分析核心知识结构的掌握。
三医科学院工科专业电路分析课程改革新思路
笔者结合自身的体会,针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两点医科学院工科专业电路分析课程改革新思路。首先是理论课程部分应一方面强化学生对理想电路数学模型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应该将理想模型与常见医用仪器中普遍使用的部分实际电路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相关仪器对应结构的理解,有利于后续学生在实际中的仪器使用。其次应该改变目前理论课多于实验课,且实验课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强化工学实训部分,一方面增加实验课时,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将实验课内容中的验证性实验部分调整为面向生物医学实际应用的基础实验。例如让本科生自己动手组装小型医疗仪器或其中一部分结构,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理论模型和实际电路产生系统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尽早熟悉专业,巩固专业思想。除此之外结合本校新成立学院“突出信息”的发展特色及当前选用教材中的计算机内容,笔者认为应该提高学生结合所学的线性代数知识,利用计算机分析电路的能力,这有助于当前工科学生学习利用计算机收集信息,结合人工智能处理传统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培养高水平的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人才将会极大的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依照习主席提出的“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精神,医科院校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将会更加重视工科基础课程的改革,将创新精神真正融入课堂,为学生明天走向社会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宫照军,顾宁,梅汉成.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09):132–136.
[2]谢俊祥.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及发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8(08):118–121.
[3]董旭,张晓玲.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0):126–127.
[4]王大珅,张涛,房蓓.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9(12):59–61.
[5]胡克,王伟,朱松盛,等.面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医学传感技术教材改革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27):110–111.
[6]郑逸.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电路分析基础》课堂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9(02):61–62.
[7]尚建华,白慧,孙嘉曈,等.《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1):135–136.
[8]彭井花,刘大茂.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02):57–62.
[9]张婧.高校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9(06):46–47.
[10]谢晓敏,孙雁南,曾勇,等.以工程应用为目标的“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3):37–40.
[11]刘慧强,樊孝喜,段颖妮,等.探讨“医工结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J].教育现代化,2017,4(31):36-37+62.
[12]李玮,冯国英.生物医学光电检测课程的交叉融合型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43):138–1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