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水平高职学校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5 14:36: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国家“双高”建设提上日程,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存在一系列桎梏学校发展的问题,逐渐不能适应“高水平”形态的高职学校建设,本文以问题导向,提出外部治理、内部治理、跨域治理、国际治理四个模块,启动实施高水平高职学校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工程,构建高水平高职学校现代治理体系。

关键词:高职学校;现代治理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马电.高水平高职学校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1):109-110.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颁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计划》),《计划》中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发展给予了明确的定位: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从高职学校这个微观层面来说,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应当有立意更高远、实践更有效、范围更宽广的高职学校现代治理能力和体制机制来支撑。现代化治理体系如何构建?该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研究分析。

一 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存在的治理问题

高水平高职学校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应遵循“问题和发展”导向,其构建的目标是解决目前桎梏高职学校发展的问题,面向未来发展的准备:一是“相对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1]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层面的政府教育部门管控过多过严,高校缺乏自主性,导致了行政资源供给依赖性,与社会发展脱节,形成了多方资源隔断的高校“象牙塔”;一个是内部管理问题,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行政、轻学术”的现象,政治、行政、学术、民主四种权力运行不顺畅、走过场,这种计划经济时代残留的“行政化”问题,一直是国内高校内部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首要解决的问题,高职学校也不例外存在这种问题,甚至更加严重。二是“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问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多年来一直是职业教育界倡导的教育办学理念,但实际合作当中“长期校企简单合作”现象一直困扰各个高职院校,企业行业也一直抱怨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滞后”,深度的全面的“产教融合”尚未构成,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应有体制机制上的突破[2]。三是面对“高水平”发展需求。“高水平”的发展定位在《计划》中已经提出,如何朝这个目标,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服务社会、传承技艺文化等功能,并且应对可能出现的新的组织与合作形态,应在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和支撑。四是面对职业教育“国际化”挑战。如何吸收国际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实现中国职业教育话语权,应该一并在治理体系当中得到充分考虑。

二高水平高职学校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

从存在问题着手,从面对高职学校未来发展着手,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打破思维定式,按照外部治理、内部治理、跨域治理、国际治理四个模块,启动实施高水平高职学校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

(一)建立外部治理生态圈,形成“多方议政”和“多方投入”新局面

一是健全学校理事会职能。明确理事会在学校治理中的“议政”定位,吸纳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代表进入理事会,建立理事会章程、议事制度和专职机构设立,充分实现理事会“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四大功能。二是强化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实体“协商”功能。围绕国家或者地区发展战略,圈定地域和产业范围,吸纳区域内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中高职学校,组建以高水平高职学校为核心的“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建立“轮值主席单位”制度,建立“区域发展职教智库”,形成服务和支持区域发展,使交流与合作向务实性、深层次、高效益发展。三是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基金会并拓展辐射面。主要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建立发展资金池,以高水平高职院校为基本载体,辐射区域整体职业教育体系,充分盘活区域各类软硬件资源,不断吸入和增值资金、资产,完善基金会资金投入、回报程序与管理制度,聘请专业资金管理人士和团队管理资金池,逐步实现政府外的社会资金助力职业教育,形成持续不断地“造血输血循环”。

\

 
(二)优化内部治理集成圈,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现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

一是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根据高水平高职学校现代化发展进程,建立法规审查和普规学规制度,建成学校“根本章程、立制办法、管理办法”三层制度结构。二是制定新型组织形态治理的相关规程。围绕产教融合、专业交叉融合调整机制建设及教学组织形态创新,依法制定专业群自主发展制度、跨院(中心)跨专业团队建设与合作服务制度、学生双专业主修和跨院(中心)跨专业流动制度、产教融合与校企命运共同体组织制度等。三是完善学校治理顶层决策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校级学术委员会重大决策体制机制[4]。结合产教融合理念,优化校级领导班子结构,设立企业副校长,采用2-3年任期制,从对接企业遴选代表进入校级领导班子,出席学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四是健全咨询监督等民主治理结构。提升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选用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民主监督团体的机制建设,建立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五是简政放权,改革内部管理体制。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实施“大学院”和“大专业”组织创新工程,通过整合、撤并等措施,重点组建服务地区产业的专业群,重组二级学院,设置专业群主任,统筹协调本专业群建设发展业务。根据专业群建设需要,对二级学院依法下放发展决策权、人员聘用考核权、包干经费使用权、基层机构设置权、专业发展自主权、校企合作自主权、科研管理自主权、教学资源调配权等权利。深化专业(群)主任负责制改革,落实专业(群)主任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就业、教研科研、社会服务等自主管理权责。完善工作督查机制和问责制度,建立配套的目标管理制度,完善第三方监督与评议,有序开展工作督查和行政监察。六是探索行政管理结构改革。按照权责匹配、边界清晰的原则,调整优化学校行政职能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

(三)建立跨域治理创新圈,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治理实体

针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校企命运共同体建构、专业交叉融合等的趋势和要求,面对在新形势下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市场适应性和产业服务功能发挥不够等校企合作关键性问题,加强产业学院的建设与改革应是极其关键的一招。一是推行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机制,落实在现有资产结构的基础上扩大行业企业投资,广泛吸收其他社会组织资源,进一步优化以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境外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的产业学院产权结构。二是健全产业学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行产业学院独立法人改革,实现理事会或董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产业学院组织制度,优化产业学院决策层结构,健全产业学院监督机构,调整产业学院内部机构设置。按照“产权规则”和“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公平公正、互利互惠”原则,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合法权益,完善产业学院权益分配制度。建立产业学院绩效评价制度,根据教育管办评分离和市场化实体运行的相关要求,引进专业化社会评价中介机构,形成以社会中介组织专业化评价为主,学校评价和独立法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自评相结合的产业学院绩效评价体系。三是建设产业学院功能集成体。推进“育、训、研、服”功能集成体建设,满足相关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研发培训需求[5]。

(四)形成国际治理朋友圈,集聚职业教育世界治理智慧,获取世界职教话语权

围绕教育国际化广泛推进和高水平高职学校治理智慧输出,通过人文交流、合作研发和国际人才培养,高水平高职学校应探索建立“国际职业教育联盟”和“特色专业群国际教育联盟”,聚集国际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行业企业,构筑国际职业教育相关主体“共商、共建、共享”治理平台,共同聚焦经济社会服务及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发展,定期举办或承办职业教育国际治理高峰论坛、国际文化节等国际性职教发展主题会议。推进产业学院国际化,探索形成产业学院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点的多元治理体系结构。

\

 
三 结语

国家“双高”建设的新要求、新定位,就是一个解决高职学校发展桎梏应到的最终目标,本文认为从以上论述的四个模块着手,开展高水平高职学校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虽不一定面面俱到,顷刻解决所有问题,或许也不是唯一模式,但在实践中任然是可以值得一试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丰硕.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6).
[2]李福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何敦培,许金生,等.法治视野下的高校内部制度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8(36):8-9.
[4]鲍敏.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2).
[5]郑冬梅.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现状及几点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8,5(32):219-2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