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及对策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0 09:50: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出,已然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力,他们中存在着突出的网络道德问题。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认真梳理研究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成因及对策的研究成果,探讨大学生应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网络道德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孙梦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及对策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2):325-326.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变革,互联网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中国已有7亿人应用电脑上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5亿之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用户,网络道德问题也将随之而来。大学生作为最大的网络在线用户群体,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如何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使用网络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当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加强网络监管,规范国家立法和政策,通过以上社会、高校、个人多种方式,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从而预防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一)毫无顾忌网上抄袭


大学生网民是一个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和创造知识的群体,有时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剽窃他人的工作成果,来满足个人论文创造等的需要,不仅如此,有些人甚至为了赚取利润而开展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活动。

(二)不文明的网络用语

不文明的网络语言是指在使用互联网时使用咒骂词或咒骂。大学生在论坛或微博发表言论时经常使用不文明用语,在使用互联网时,他们不会注意自己的语言,并且存在不文明的网络语言问题,更有一些网络语言严重偏离现代汉语语言的规范,网络语言恶搞,影响大学生正常交流。

\

 
(三)网络行为随意放纵

网络的隐私和匿名性也导致任意性。在网络空间中,人们的主观地位和创造力被宣传,人们的自由和平等得到反映,从而导致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出现。有些大学生个人情绪不稳定,渴望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有些学生依靠他们掌握的技术在互联网上恶作剧来骚扰他人;有些学生是利益驱动,利用金融网络的漏洞,窃取资金,进入犯罪的深渊;有些学生过度沉迷于互联网上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自身无法自拔,精神萎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中,却只是电脑游戏水平越来越高和精神生活的极度缺乏[1]。

(四)网络人格渐趋异化

由于网络是一个缺乏有效监控的世界,一方面开放的氛围使人格大大彰显,另一方面过度依靠互联网封闭自己,使个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导致人格异化的趋势。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一些网民盲目跟风,产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世界观、价值观逐渐西化,反传统、反主流、缺乏社会责任感;故意在性别、身份等方面黑化自己,追求异化的个性,形成多重性格,人际关系信任感和身份认同出现危机等。

二 当今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网络需要的心理动机过高


需要是每个人的特点,网络心理学的动机是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目的是进行学习,但多数大学生却是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交朋友等娱乐。使用互联网是为了身心发展追求不同的需求,例如:观看电影,听音乐,游戏等是为了能够充分利用繁忙的工作;聊天是人们利用网络交流使人们获得友谊、爱情、信任和期待已久的归属感。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爱和归属感、需要、自尊等。但过度使用网络,不加节制的互动可能会导致不良行为。观看电影和游戏的需求过于强烈,则会沉迷游戏和电影的世界中,忽略了学习的心理动机。

2.自身的修养水平不够

大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许多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但是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在网络信息的诱惑下,知晓一些行为是不道德的,仍沉迷于个人行为,忽视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比如沉迷于互联网,有意或无意地在论坛中监视他人的隐私,让自己为所欲为。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他们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世界观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不稳定,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中,缺乏应对网络道德问题的策略。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出现与自律密切相关,自律的表现是自我修养的体现。这种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削弱责任感,凸显大学生自我修养水平亟待提高。

(二)客观原因

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增加,缺乏规范性


网络环境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开放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一功能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生活,这意味着在线生活中有很多自由空间。理论上讲,任何个人都可以制作供其他人阅读的网页,而无不需要通过政府机构审核,检查或修改它们。同时,多元化的网络文化缺乏领先的意识形态,使大学生们受到各种网络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念逐渐多样性,在多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对内容好坏的判断变得非常脆弱,很难把握哪种文化是积极的、先进的,极易产生某些道德失范行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迷失了自我。这种开放性极强、规范性缺乏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道德失范创造了滋生条件。

2.网络信息的诱惑力增强,缺乏预防

大学生是网络生活的主要群体。一些大学生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到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观念,从而动摇甚至放弃共产主义信仰,成为“和平演变”的受害者,在个人社会化的道路上走下坡路甚至走错路。此外,网络中的“黄色信息”、“黑色信息”和“灰色信息”对大学生充满诱惑性,往往他们的网络行为产生很大影响[3]。因此,由于网络本身不具备对不良信息的预防,而网络信息的诱惑性和虚拟性,导致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容易迷失自我,思想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从而削弱道德防御,产生道德不端行为。

\

 
3.网络通信的虚拟性强化,与现实不相容

虚拟是网络社会的独特表现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成员所处的交流环境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成员与他人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文本[4]。因此,大学生的网络交互是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与现实不相容,即网络交互与实际通信存在一定的偏差。网络信息的虚拟性,主要体现在使用主体的人格虚拟化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正在转变为以网络为中介,逐渐摆脱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约束。当主体进行活动时,道德和法律的弱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使得大学生在选择某种行为时,倾向于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并使用他或她的个人感受作为行为选择的唯一标准,无视他人的感受,导致道德不端行为的出现。

三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有效对策

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需要以培养个人的良好品格为出发点,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积极调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方力量,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监控,法律法规制约的作用,同时,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纠正大学生网络道德不端行为,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一)发展网络技术,净化网络环境

大力开发网络技术,建立网络“防火墙”以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加密技术和反黑客技术的开发,并开发过滤软件以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例如,使用网络加密技术进行身份认证,加密需要保护的网络文化以防止泄漏;建立在线用户日志记录保留系统和电子公告服务信息检查系统,通过监控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在技术层面,通过高科技手段防止互联网上的不文明行为,为网络的健康发展提供障碍,从源头上保持网络的纯净性。同时,建立网络管理常设机构,加强局域网和校园网管理;建立网络诚信体系等等。

(二)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世界是一个“自由空间”,为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因此,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加强网络立法,制定和实施网络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没有国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全球网络道德规范,只有少数行业特定的计算机网络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和实施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出发,制定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民行为,确保我国网络安全、有序地运行。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自律是个体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意识到自己的被动,并把被动变为能动,对能动的感性需求给予理性控制的自我调控能力[5]。网络世界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空间,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一些不道德的信息,时刻诱导着大学生的感性欲求,因此,大学生应提高网络自律意识,以理性对网络生活予以定向和约束,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提高对网络信息好坏的分辨能力,树立健康的网络道德意识。在面对不良网站及信息时,增强网络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道德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杨健.网络教育中的冷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1-06-1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3]于洪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文化安全命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1):16-19.
[4]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
[5]曾钊新.道德与心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