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容易忽视学情,教师将预设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收效甚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情为起点,通过对静态学情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与策略方法,预设教学目标,关注动态学情的变化,伺机而动, 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情 课堂教学 生成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之际,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在研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实,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关注学情,关注学生学习的现状,了解学生的学习期待。王荣生教授指出:“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要分析学情,就是要结合具体 的课文来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找出学生的疑问,找出学 生“没读懂、可能读不好”的地方,这样才有针对性,才能 为学生的学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陈隆升博士在《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一书中写道:“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既包括从学生的现实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 思维水平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也包括分析学生在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时,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障碍,教学只有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确定起点,才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由此可见,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这个起点将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推进形式和课堂教学的效度。在此,以《兰亭集序》一文内容的教学为例, 谈谈教学“起点”的确立与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学情生成。
一、学情:教学的起点
学情,是教学的起点,找好这个起点首先要进行学情 分析,结合学情与“这一篇”的具体内容确定教学内容,预 设教学目标。目标要根据学情而定,不能是教师单方面的 自主意见。学情分析。对《兰亭集序》这篇文章而言,学生读懂文义并不难,可以课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从学情调查的情况来看,也证实了这 一点。但学生还需要真正理解文章的旨趣与写作特点,深入探究作品意蕴,学情调查反馈了学生的学习“盲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如下。
第一组:关于文本解读
1“.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感慨什么?
2.王羲之的痛是“死生亦大”还是“况修短随化”?
3“.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什么?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王羲之怎样的生命观?
5“. 其致一也”相同点在哪儿?为什么会有相同的思想感情?
第二组:关于生命的思考
1.为什么一次春游能想到宇宙万物?
2.王羲之是怎么引发对生命的思考的?
3.王羲之所认为的或赞同的生命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
4.三月三本是洗濯嬉游之日,为什么王羲之大部分在写悲痛?
5.王羲之为何在玩得尽兴时突然思考人生转喜为悲?
这些问题只是列举,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个体提出的问题有所差异,学情分析要兼顾群体与个人,但现行的班 级教学模式,在学情分析方面更偏向于群体,个体差异只 能在课下解决。
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学习的疑问就是教师在教学准备时必须关注的内容,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没读懂”“可能读不好”的地方,是教学的切入点。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情这个“起点”才能有针对性,教学才能有实效性。教师要根据学情调查的情况,汇总这些群体性问题, 结合文本教学的实际要求,确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的备课也就有所侧重。同时,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 学习疑问来选择教学内容,也要结合教材的具体教学要 求来补充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预判,在课堂上及 时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再者,教师应考虑学生在 已提出疑问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可能的质疑,这都是课堂 教学内容的选择。总之,归结为一点:教学内容根据学情 内容而定。
目标的预设。虽然教学内容的选择因学情而定,但并不是没有目标的信马由缰式教学,教师仍然要有目标的预设,只是这目标也因学情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目标要层次清晰地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如《兰亭集序》一文内容的教学,重点学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内容、品味优美语句和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而普通高中学生的教学目标预设是读懂文义,理清文章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审视作品的思想意义。目标的预设因学校层次、学生群体水平、班级差异、个体差异等而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学情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教学内容,预设教学的具体目标。
学情,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内容选择的起点,只有根据学情这个起点,课堂的根才能稳,课堂的推进才能 吸引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情:生成的基点
如果说课前学生的预习、提出的疑问、教师进行的学 情分析是静态的学情,那么课堂上那些突发的问题、异常 的见解、不同的观点等就是动态的学情。教师在确定教学 内容时,不能只关注静态的学情,还应抓住课堂上那些瞬 息万变、突如其来的动态学情。这些动态的学情现象与问 题,能使课堂讨论更深入,生成新的问题与精彩,使课堂 教学亮点纷呈。这些动态学情是建立在静态学情分析基 础上的,教师应在充分分析静态学情之后,在课堂上密 切关注学生的学情变化,及时捕捉把握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并准确判断与分析,引导学生探 寻文章主旨,把文章读深读广。
以《兰亭集序》一文内容的教学为例,学生在课前充 分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疑问,教师结合学情 问题确定了教学内容与策略方法,但在进行课堂教学的 过程中,学生有了新的发现与困惑,此时,教师不能视而 不见,而应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 文章内容。例如,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时,在学生欣赏了 文章一二两段的良辰、美景、贤人、雅事之后,教师解答了“作者为什么写乐、乐从何来”的问题。突然有学生提出质疑:“王羲之不就是出去游玩吗,为什么把这么快乐的 事情与死联系在一起?”是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 有新的疑惑,原本玩得正高兴,为何会想到死,这是如何的痛与悲?这个问题不解决,教师就无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就无法引导学生审视作者的生命观。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疑问,顺势而为,讨论作者为何会把这么快乐的事与死联系在一起,期间给学生插进一个小问题来助力解读,这个问题是:第一二段的“乐”中可埋有“悲”的种子?在这种讨论探究中,学生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理解的层面也会越来越开阔,这期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们自己“切身”的问题,也是他们“身边”的疑问。诸如此类的课堂异常情况,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充分利用,推动课堂向纵深研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堂教学也不能全靠学生的动态学情来推动,教师也要伺机而动,抓住学生阅读的盲区,及时发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探究的主动性。如《兰亭集序》末尾写道:“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学生可能会觉得这句话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王羲之仅仅只想让后之视今有感于斯文吗?还是反思社会和自己呢?”这一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向更广阔的方向思考与探究,最终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结语
教师要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贴近 学生实际,让教学目标为学生而设,因学生而定,充分分 析学生学习现状,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明确教学的“起点”——学情。教师要在学情这一起点上推进课堂教学,既关注静态的学情分析情况,又把握住课堂 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态的变化,及时改变方向与目标,加强 学生思维活动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挖掘文本 意蕴。但学情会受到不同的学校层次、不同的班级学生群 体、不同的学生个体等差异的影响,教学的起点要引起教 师的足够重视,不然课堂教学难以奏效。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学情:课堂教学的起点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15/20190115123213583.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