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杜威的现代兴趣观及其运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5 10:42: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约翰·杜威是美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杜威的兴趣观内涵丰富,对我国的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认为,兴趣在教育活动中有具体的表现和判断依据,教育者既要培养理智兴趣,也要充分重视社会兴趣。全面理解杜威的现代兴趣观,重视兴趣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运用,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杜威;现代兴趣观;理智兴趣;社会兴趣

本文引用格式:陶业曦,等.杜威的现代兴趣观及其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9,6(70):272-274,278.

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有学者明确指出,其“教育思想是西方优秀文化遗产与美国现代社会相融合的结晶,正是这一点,奠定了它在人类教育史上尤其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1]他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杜威关于兴趣观的论述富有新意,体现出较强的现代性和实用性。杜威的现代兴趣观充分体现在他对于“兴趣”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兴趣的运用等方面。

一 何为“兴趣”

杜威对“兴趣”概念有较为明确的阐释。他在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兴趣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积极的发展状态,二是指预期所希望实现的客观结果,三是指个体的情感倾向性。[2]在杜威看来,兴趣具有多重的含义。

(一)积极的发展状态

杜威指出,“兴趣”首先是指一种积极的发展状态。这种积极的发展状态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呢?儿童喜悦的表情,舞动的肢体动作等等,都呈现出了儿童的兴趣。但有些积极的发展状态较为隐性,比如儿童端正的学习态度,不容易被教育者所察觉。在教学活动中,当教师决定在课堂上放一段电影时,学生们表现出激动的表情和欢呼雀跃的肢体动作,这些信号很容易让老师判断出儿童对课堂产生了兴趣。但当教师面对一个学习态度端正但表现平庸的儿童时,并不会敏感地意识到他对学习同样具有兴趣。因此,当兴趣作为一种隐形的积极发展状态呈现时,往往容易遭到忽视。

\

 
(二)预望的客观结果

杜威认为,个体预期想要实现的客观结果也属于一种兴趣。很多教师在判断儿童是否有兴趣时,不自觉地将儿童作为活动的亲身参与者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但在实际上,如果某项活动的结果会影响到儿童的切身利益,那么即使儿童不亲身参与到该活动当中,他仍然会有浓厚的兴趣。在幼儿园,教师会给予表现好的儿童以小红花的奖励。儿童并不直接参与评选小红花的活动中,但由于涉及到自身的荣誉,他会对评选小红花的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通过利用儿童对小红花的间接兴趣,实现了对儿童的有效管理。

(三)个体的情感倾向性

杜威关于兴趣的第三层含义容易使他遭到误解。杜威认为,兴趣还可以是一种情感倾向性。杜威高度重视儿童的本能与兴趣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指出:“每种兴趣都来自某种本能或习惯,而本能或习惯最终都依赖于原初的本能”[3]。杜威还从儿童的社会本能、制作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出发,将学校中的冲动粗略的归纳成了四种,其中包括儿童与他人谈话、个人交往和交流的冲动,建造的冲动,表达性冲动。这也是杜威关于兴趣分类的来源,“现在,牢记这四种兴趣——对谈话或交流的兴趣、对探究或发现的兴趣、对制作或建造的兴趣,以及对艺术表达的兴趣。”[4]

但是,如果仅把杜威所阐释的兴趣视为一种情感倾向性,很容易将兴趣与个体的冲动、欲望等本能相混淆。尽管杜威所指的兴趣源于本能,但又高于本能,它具有一定探究性。杜威曾举例说明,使用铅笔和纸属于儿童的一种本能,如果让儿童无节制地通过形式和色彩胡乱涂鸦,那儿童的进步和成长就变得很偶然,这就是在放纵儿童的本能,这种本能并不能真正称之为兴趣。如果儿童能够通过使用铅笔和纸来表达自我,探索未知的事情,这时儿童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浓厚兴趣。

二 如何运用兴趣

杜威关于兴趣概念的解释耐人寻味。同时,杜威的兴趣观在现代教育实践中也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和意义。

(一)兴趣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尽管杜威表示,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并不能将“兴趣”单独地看作是一种目的或者方法。但他也指出了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普遍特点,这为教育者运用兴趣教育思想提供了较高的借鉴价值。

从外在判断上,儿童的真正兴趣往往体现在他的身体上。学校的教育活动要高度重视儿童知觉和运动的相关训练。如果教育者企图用强加的各种纪律来压制儿童的身体活动,这违背真正的兴趣原则。所以,教育者不仅要避免抑制或指责学生的肢体动作,并且要多多观察学生的身体活动,这很有可能成为发现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信号。

儿童真正感兴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当前所做的事情。此外,儿童的间接兴趣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但是,教育者不能用有色眼镜分别看待学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既不能有意识地去打压儿童的直接兴趣,也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间接兴趣,在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之间进行巧妙地转换,以更好地发挥兴趣带来的教育价值。

(二)兴趣能够为儿童的生长提供动力

在教育活动中,兴趣意味着儿童渴望发展的力量,这能够为他们的生长提供动力。在杜威阐释的第一层含义中,兴趣代表了个体积极的整体发展状态。这种兴趣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具体表现为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一个人的追求等等。在学生的生长过程中,这种积极的整体发展状态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维护个体活动的持久性,发挥着不可代替的动力作用。

同时,兴趣还意味着个体所预期希望的客观结果,这是一个要在教育活动中展开的过程。杜威认为,个体在实现兴趣的过程中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遇到很多真实存在的困难和挫折。这些困难和挫折既可能削弱儿童前进的动力,也可能使儿童更加明确自身目标,进而为他们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这其中就包含了努力对儿童的重要教育意义。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重视困难和挫折对学生的生长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动力作用,同时还看到儿童的努力所具备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三)要激发、培养并引导儿童的兴趣

在教育实践中,激发、培养和引导儿童的兴趣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但如何激发、培养与引导兴趣,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毕竟,兴趣是个体自发而非外在刺激产生的,教育者的培养和引导不能干预儿童兴趣的正常发展。如果教育者一味地去试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变成了杜威所说的“糖衣弹药”,此时再去谈培养和引导兴趣就变得不合时宜了。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者要激发和培养的兴趣并不是指儿童的情感倾向性,而是儿童积极的发展状态,比如说激发儿童拥有较高的理想和追求,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同时,教育者所要引导的兴趣也不是指学生渴望发展的力量,而是指学生所预期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但引导学生的兴趣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作,这既需要教育者能够及时敏锐地察觉到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活动是什么,同时还要适时地为学生实现兴趣创造充分地条件,如提供相关的知识储备等等。因此,只有当教育者充分理解兴趣的多重含义时,兴趣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四)兴趣教育的真正价值

杜威明确指出:“兴趣不是靠考虑它和以它为目标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靠考虑和针对在它的背后和激发它的条件才能获得。”[5]因此,这些在兴趣的背后和能够激发兴趣的条件才应该作为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出发点。目前很多教育者已关注到,在教育活动中要了解学生的迫切需要,这一点无须赘述。但除此之外,其他条件究竟指的是什么?

首先是学生的思维训练。当学生为实现自身兴趣而进行活动时,会在问题中遇到某些困难或阻力,这就需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思维训练意味着学生通过现状进行推理,这样可以提前预见到活动的后果,并以此来做出合适的选择。杜威认为,教育者有责任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思维素质。否则,“不论他见闻多广,他也不是一个真有教养的人。”[6]

其次是学生的自主能力。杜威讲到:“思维的力量能让我们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因循守旧的屈从,但也可能让我们出错失误。”[7]因此,在激发和实现兴趣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训练还需要形成自主能力作为支撑。杜威归纳了两点:首先,训练所要克服的困难,不是人为刻意制造的,一定要来自于个体为实现兴趣的努力之中;其次,真正的训练是让学生能够简单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能力。

最后是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这种精神为学生的兴趣提供了一种持久的动力。杜威拿烹饪课为例子,认为如果儿童通过做实验来观察水在什么时候变烫,什么时候沸腾,什么时候完全烧开,然后观察蛋白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认识到煮鸡蛋过程所涉及的原理,并通过这些来实现和掌控自身的兴趣,这种活动就具备教育意义。

正是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兴趣才具有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当教育者不再以学生的兴趣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而转移到实现兴趣的条件,即学生的理智思维、自主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时,才是对杜威兴趣观的最好诠释。


\

 
三 杜威现代兴趣观的启示

在教育活动中,有些教育者把儿童的兴趣当作了主要的目标,并把兴趣作为指导教育工作的起点。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也违背了杜威兴趣观的本意和初衷。

(一)兴趣与努力并非对立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因此,在解读杜威的兴趣观时,难免倾向于将兴趣理解为儿童的情感倾向性,不自觉将学生的兴趣与努力对立起来,削弱努力的教育意义。杜威曾专门论述了兴趣与努力的问题。他强调,努力发生在一个实际并且具体的整体活动当中。过去对于训练的认知程度不够,致使努力理论认为,当儿童不情愿地做某件事情要比他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全身心投入更能培养他的智力。杜威从两方面进行了反驳:一方面,当儿童在强迫状态下进行活动时,只会将其当作一项糟糕的任务,一旦这种强迫程度降到最低,儿童的注意力会立即转移到他所感兴趣的事情上;另一方面,努力理论自相矛盾,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无法唤起儿童的活动,这仅仅是用一个兴趣简单粗暴地替换了另一个兴趣,即“它用对教师惧怕地不纯粹地兴趣或者对未来奖赏地兴趣,替代了对材料的纯粹的兴趣。”[8]结果却没有培养出所声称的坚强并且有活力的性格,反而使儿童养成了分散注意力的不良习惯。他总结了努力论的最大误区,即“它把心智的训练和培养等同于一些外在活动和外在结果。”[9]这不仅造成了儿童注意力的分裂,还造成了他们“在智力和道德上性格的分裂”[10]。杜威认为,在任何情况下,真正的兴趣能够激发儿童更多更成熟的思考,能够将儿童出于冲动或后天习惯的活动转化成为一种更加自觉的反思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兴趣就转换成了努力的另一种状态了。

(二)注重培养理智兴趣

真正的兴趣在于学生对活动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在兴趣的展开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观察儿童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等,逐渐将儿童的兴趣从解决某个问题转移到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理智兴趣,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杜威基于教材心理学化的主张,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理智兴趣。

一方面,杜威提倡要摆脱“儿童的经验与教材相隔离”的偏见,通过心理分析,将教材还原成原来的经验,即直接而又具有个体化的经验。杜威指出“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11]并且“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种总体性的生活。”[12]但是,学校里的各门不同学科分割并肢解了世界,各种事实从原有的经验中被撕裂,根据某些一般原则进行重新安排,这就造成了儿童与课程之间出现了背离。这就要利用儿童自身的经验组织教材,这种教材既要符合儿童现有水平的态度、动机和兴趣,也要从儿童过去所经历中产生,并在未来得以应用。

另一方面,杜威认为仅靠儿童个人的直接兴趣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一种特别的理智兴趣。儿童经验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一些事实和真理,而心理学化的教材也能将学科与儿童生活相联系。对于儿童而言,关键点就在于如何从现有的经验状态生长到更高更成熟的经验状态。因此,杜威提出:“所有这一切,意味着形成一种特别的理智兴趣。它意味着能够无偏见地、客观地观察事实,即不涉及这些事实在儿童自己经验中的位置和意义。它意味着能够进行分析和综合。它意味着高度成熟的理智习惯和对于特定的科学探究技术和设备的掌握。”[13]

(三)重视学生的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对于儿童而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儿童对事物的兴趣来自他们关于人们对事物做些什么和怎样处理的看法。教育者可以合理利用儿童的社会兴趣,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这也是杜威“五步教学法”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创造相应的教育情景,在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教育者及时给予学生所需要的材料,让他们占有必备的知识以进行观察,然后学生根据观察的结果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最后对其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检验。通过重视学生的社会兴趣,既可以使学生认识自然和科学知识、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及塑造科学探究精神。

尽管杜威的兴趣观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和启发意义。但是,凡是过于追求兴趣的教育活动,既可能会出现削弱其原有教育目的的后果,也容易导致滥用儿童兴趣的不良后果。这些现象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极为危险的。因此,全面理解杜威的现代兴趣观及其运用,这对于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20世纪的教育思想(上)(第九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84.
[2] 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M].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1:131-132.
[3][4][美]乔·安·博伊兹顿.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一卷·学校与社会[M].刘时工、白玉国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7,24.
[5][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7.
[6][7][美]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新华出版社,2015:32,23.
[8][9][10][美]乔·安·博伊兹顿.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七卷·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M].刘娟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7,119,119.
[11][12][13][美]乔·安·博伊兹顿.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二卷·儿童与课程[M].张留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1,212,2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1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