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高校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05 14:32: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等院校在装配式建筑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技术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分析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特点,给出了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目标和内容建议,阐述了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必要性、合理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吴东岳.建筑工业化背景下高校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8):179-180.

Teaching Model of Precast Building Techn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WU Dong-yu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Jiangsu,Zhenjiang)

Abstract:Education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or precast building technology should emphasize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practical operation,theory and practice.By analyzing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ast building technology,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ontent suggestions of precast building technology are proposed,and the necessity and reasonable teaching mode of precast building technology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Precast building technology;Teaching model

一引言

装配式建筑具有生产方式工厂化、生产效率高、节能环保且构件性能可靠等优势[1]。与我国“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等发展理念较为契合,故在近几年成为我国建筑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装配式建筑因其整体性能差、设计安装困难和前期投入大的不足而长期受到限制,在我国装配式建筑设计人才的短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与装配式建筑应用受限的现状相反的是我国对装配式建筑的迫切需求:2016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各地应在供地方案中明确装配式建筑的比例要求,鼓励各地对装配式建筑提供基础社会配套和财税支持政策。目前我国装配式剪力墙技术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逐步推广应用。但是由于装配式剪力墙自身抗震性能较弱,国内对其应用于中、高烈度抗震设防区高层建筑的可靠性存在较大疑虑,故对其应用做了限制[2]。所以解决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薄弱的不足,是我国城镇化和建筑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所以,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及时开展装配式建筑课程,培养合格的装配式人才是各高等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特点

(一)优势明显但发挥困难


预制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具有巨大的优势,具体表现为:装配式建筑构件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式生产;预制混凝土产品在工厂里制作完成,生产环境好,易于控制;工人劳动条件好,劳动力需求量小;对环境影响小;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装配式建筑技构件的生产需要前期兴建工厂和采购机械设备,造成了前期投入巨大;装配式构件的生产需要严格控制模板的加工精度,以防止过大的装配式构件偏差影响构件的顺利拼装;要求劳动工人具有足够的专业技能;最后装配式构件的拼装需要与建筑的设计阶段进行衔接,故对建筑设计人才具有更高的技能要求。综上可知,装配式建筑技术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的前提离不开前期的大量资源投入。

(二)新工艺新技术发展迅速

装配式建筑技术在二战后大规模应用于欧洲国家重建,在我国七八十年代也曾大规模应用过装配式建筑形式。但由于我国建筑工业特殊的现状,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无法简单的直接采用欧美相关技术。欧美国家多数地区抗震要求不高,其装配式建筑多用于低烈度抗震设防区的低层建筑中[3];强震国家日本的装配式剪力墙建筑普遍低于10层[1];相比之下我国人口众多,大部分地区属于中、高烈度抗震设防区。因此,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多应用于抗震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所以,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技术需要适应我国建筑工业独特的现状。截至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提出了多种装配式连接形式,但今后较长时间内,新的装配式建筑连接形式仍会不断出现。

\

 
(三)抗震性能要求较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曾大力推广过预制大板装配式建筑未能经受住唐山大地震的考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建筑调查报告表明[4,5]:多栋采用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的多层建筑在震后得以保留,未发生严重倒塌现象。由此证明,经过合理抗震设计的装配式建筑是能够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的。但相较于普通现浇建筑,需要增加相应的抗震构造投入。也要求从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人员具有深刻的抗震设防意识和坚实的抗震设计知识。

三 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目标

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基于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所以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课程应当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选修课,课程应当主要介绍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和结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连接技术、设计技术及应用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工程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比较,熟悉土木工程领域的法规制度、行业要求、设计与施工规范标准,能够分析土木工程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通过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自主学习、实践调研、交流研讨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了解和掌握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主要技术,达到对相关前修课程原理的实地验证和的融会贯通。把基本的实验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支持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具体课程教学目标包括:

1)能够综合运用工程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对土木工程专业中复杂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
2)熟悉土木工程领域中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相关的法规制度、行业要求、设计与施工规范标准。
3)能够分析土木工程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对预制装配式技术的潜在影响。

四 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内容

装配式建筑技术教学内容需要涵盖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主要特点,并应结合建筑设计、内力计算、构件拆分和装配式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授课,具体教学内容可以包含: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情况、新型装配式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生产工艺和流程、装配式建筑构件拆分原则和连接设计等内容。

五 结论

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及时开展装配式建筑课程,培养合格的装配式人才是各高等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教学需要结合装配式建筑技术特点开展,重点把握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投入需求、发展趋势和抗震性能。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教学目标同样也需要依据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特点进行确定。具体教学内容可包括: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情况、新型装配式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生产工艺和流程、装配式建筑构件拆分原则和连接设计等内容。

\

 
参考文献

[1]陈建伟,苏幼坡.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及其连接技术[J].世界地震工程,2013,(01):38-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 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蒋勤俭,钟志强.2011年中国预制混凝土构件行业发展概况[J].混凝土世界,2012,(01):94-99.
[4]张瀑,鲁兆红,淡浩.汶川地震中预制装配整体结构的震害调查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6(03):129-133.
[5]张晓波.从汶川地震看钢结构预制构件拼接建筑结构的应用和发展[J].住宅产业,2008(07):20-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0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