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感知运动阶段模仿机制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4 10:22: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婴儿从出生的懵懂到跟着大人呀呀学语,从初期毫无目标的眨眼、努嘴到后期的目标跟随直到最后协调精准的曼妙舞姿。我们很好奇婴儿这些神奇变化究竟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原因就是模仿,模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学习,而是带有目标和意志,不断试错、调整的行为过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0-24个月感知运动阶段婴儿模仿行为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模仿机制;循环反应;感知运动

本文引用格式:郝安利.感知运动阶段模仿机制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4):152-153.

教育语境中,缺少对“模仿”过程的认识与理解,这正是造成教育实践层面对模仿认知观点滞后、仅限于一般的道德判断而趋消极的重要原因。

一 问题的提出

“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幼儿园中每天都在发生的示范与模仿,其背后的秘密却并不简单。模仿即对感知到的动作、表情、态度等的复制与再现,是动作和社会学习重要的途径,于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模仿与简单的反射不同,它是有观察者意志努力参与且带有目的指向的行为过程,因而更为主动。模仿以观察者的行为与榜样的行为存在可以辨认的匹配为特征。按照复制再现内容(动作、目标和结果)和精确度的不同,模仿分为仿真模仿和无意识模仿。前者指复制再现对象的动作、结果和动作的目标,但忽略行为的精确性;如果仅复制特定动作,但忽略动作的目标就是无意识模仿。有意模仿则是带有意志过程的对动作、目标和结果的复制再现。成人拥有三种类型的模仿行为,而对于婴儿的模仿行为类型一直没有形成共识。以皮亚杰、沃伦为代表的认为婴儿的模仿是有意模仿。而阿尼斯菲尔德则坚持认为婴儿诸如伸舌头、张开嘴巴等典型模仿行为根本不算是模仿。本文则对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婴儿模仿心理机制的研究做了如下的分析。

\

 
二 模仿的心理机制

皮亚杰认为模仿是一个适应问题,即如何对环境做出恰当的反应。有四个因素影响了模仿:首先是成熟,即生物特征所决定的内在潜力在时间维度上的展开。其二,经验即个体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三,平衡一种内部倾向——个体建构知识过程中同化与顺应的协调者。其四,社会交流即婴儿与他人的互动。模仿在婴儿出生不久就以先天的反射为基础而开始。起初婴儿的行为局限于与生俱来的反射,随着婴儿的成长这些反射变得更加复杂、精确,彼此之间也更加协调。婴儿所以能够达到这样成就的原因是内部的平衡成功的协调了同化与顺应过程,使得婴儿的认知图式得到扩展和加强。这些不断强大的认知图式又在适宜的唤醒水平下反过来促进新的、更高水平的同化顺应过程。作为认知能力之一的模仿也得以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发生、发展并为新的模仿提供参照与支持。

(一)出生到一个月,预先成型的反射阶段

婴儿用他们醒着的很多时间来练习与生俱来的能力如吮吸、观看、哭叫等。这些能力除了生存功能之外也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反复操作这些活动,婴儿就形成了对这些活动的控制,也获得了对环境的控制。婴儿一个月大时可熟练操作自己的凝视,并寻找可以吮吸的物体,但依然不能协调不同的动作来完成一个目标。如他们可以凝视并追随移动物体,但你不能指望他们能手眼协调伸手接近物体。伸手接近并抓握是复杂活动,它有赖于观看图式、伸手接近图式与抓握图式间的协调。因此,本阶段婴儿的行动大部分是出生反射行为。然而,最初一个月的练习也成绩斐然:认知图式初步建立,控制力增强,积极的经验等,这些是更高级模仿行动的必要准备。有研究报告称在出生仅仅四个小时就有模仿行为发生:Reissland以12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发现,当示范者弯腰对这些醒着的小家伙们张开或者撅起嘴时,他们会随示范者的嘴唇运动来移动自己的嘴唇。

(二)1-4个月,初级循环反应

出生反射行为本身也会变为自己刺激物而引起行为的重复。例如,婴儿偶尔把手指放入嘴中引起手指放入嘴中的感觉,感觉引起吮吸手指的反应行为,行为再次引起感觉,感觉导致行为重复。这样就形成了以感觉(F)为中介,刺激动作(S)的循环模式:S-F-S-F-S……。重复出现的S就像是婴儿“模仿了”自己的动作一样。这些被重复的动作也会由同化和顺应机制形成新的图式,婴儿也就获得了新的行为能力。这个阶段的模仿行为零星可见,如前文的嘴唇运动等[3]。

(三)4-8个月,次级循环反应

和初级循环反应一样都是S-F-S-F-S……循环,但是S的指向不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身体,而是还要面对环境事物,这正是它被称为次级循环反应的原因。6个月的婴儿有很多这样的反应,如皮亚杰的小儿子脚踢摇篮上的洋娃娃不停舞动时,他会停下来看看娃娃。多次重复后他似乎顿悟到了娃娃摇摆和自己脚踢间的联系。他重复脚踢的动作,不时停下来看看洋娃娃,并在很短的时间里重复踢和看的动作,这就是典型的次级循环反应。这些重复动作都在很短时间内发生,也不会持续很久,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崭新的事务--目的与意图。带有指向外部物体有目的的重复动作明显区分了两个不同水平的循环。“有意的行动意味着全面模仿的开始。该阶段的模仿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模仿,如婴儿跟着母亲发出单个的音节[ma]、[p/ba]等。

(四)8-12个月,有目的地协调阶段

上一阶段的循环还只是偶然指向外部事物,但是意图一旦萌发就迅速发展,原来单一、不可协调的动作因为有了意图并伴随着进一步的成熟开始变得协调而有序。原来不相关的动作开始协调整合,指向婴儿的目的,他们现在能够观看外界事物并能追寻它们的移动,或许还会伸手接近它、抓住它、把它放到嘴边。这个阶段有两个行为堪称质的飞跃:由追随凝视引起的]“三向交流”和“标记”特色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五)12-18个月,三级循环反应

婴儿开始带着更加明显的、看看效果的意图而重复行为,并有意地调整他们的重复行为和观看效果。典型的例子是如Rayna,Sinclair和Stambak的研究报告中描述的行为:15个月的女孩捡起粘土做成的小球,刮擦它,直到脱落下小土块,仔细看看土块,重复这个过程好几次,每次都把落下的土块放在手指上查看。下一步,她开始观看一个棉花球,把它捡起来分成两半,再把其中的一半分成更多的部分,如此重复很多遍。此时循环模式就升级为:S-F-S1-F-S2……F-Sn,就是说重复行为已经被调整并指向了更多的外部事物。此阶段的重复行为会随着目的不同而调整,这样的探索性重复使得认知与运动图式更加丰富,多种动作协调、有效,理解他人意图能力也显著提高[4]。

(六)内部呈现阶段,18-24个月已经到了感知运动的末期

婴儿处在一个从以行动为主要发展推动力的发展方式转变到以符号运算为主要发展方式的转换期。这个阶段婴儿能够从内部表征物体与事件,他们甚至偶尔将这些表征联合起来形成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具备这种能力的婴儿能够在动作执行之前对其结果有所预期,在没有实际执行动作的情况下,将行动与结果内在化,仅从心理上加以表现而实际的行动不再是必须的,这就是思考。思考意味着依靠动作与感觉的循环获取认知的感知运动阶段的完结。此后的模仿范围更加广泛。

\

 
三 结语

皮亚杰的模仿理论体系完整,在他的时代极具开创性,于其后的相关研究极具启发引导意义。如果要研究人类模仿,皮亚杰不应该也不能够被绕过去。但经典必将面对考验:其一,他把模仿影响因素归结为成熟、平衡、社会交流与经验等,但是却没有进一步说明他的研究是如何控制这些变量的。其二,如果说他的研究以自然观察为基础,则又有着个体差异的问题,他坚持以统一的年龄划分阶段的做法明显过于机械,这也许就是他同时代及后来其他研究者的报告和他的理论明显矛盾的原因。其三,皮亚杰更关注模仿的外在行为,虽然也涉及内部理解能力方面,但却没有区分模仿者和被模仿者的意图差别以及两者是怎样被模仿者理解、融入到其目标意图中的。第四,皮亚杰的研究通过外部观察分析后构造出的诸如图式、同化与顺应这样的概念,虽然有利于问题说明,但很显然这是些带有假设性的构造概念[5]。

今天,随着脑神经科学研究设备与工具的发展,我们能够通过现代化的观测设备更好的在微观动态层面监控心理过程。人类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引起的各种模仿研究,如具身模仿等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模仿的神经机制,对经典论既有补充的同时也提出挑战。这使模仿研究走上心理认知和神经科学相互借鉴融合的道路。我们期待着新的研究发现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操作层面的方法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胡志海,王德君,朱巧智.基于SoPC的自感知运动图像采集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32(18):153-157.
[2] 沈靖.音乐治疗及其相关心理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26(1):176-177.
[3] 金静.要重视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1996(6):23-23.
[4]诸芫泽.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6):1-3.
[5]方炫,徐琪.高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创新构想[J].教育现代化,2018,5(09):19-21+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731.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