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微课教学是近些年较为先进的一种教学方式,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微课教学在《基因工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显著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生物专业的持续发展进步,《基因工程》课程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后续的研究深造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将现有的微课模式引入到《基因工程》的重难点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并融会贯通课程的重难点,还有利于推动微课教学的发展和应用。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并分析重难点微课教学模式嵌入《基因工程》教学的效果,以期为大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课教学;重难点;《基因工程》
本文引用格式:鄢树枫,等.重难点微课在《基因工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2):134-136.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医药领域的持续进步,与之紧密相关的《基因工程》已经成为生物技术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基因工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科研思维、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符合国家对于新工科人才的需求[1-3]。以三明学院为例,每学年均有约50-80个本科生参与《基因工程》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实验技术性强、概念新颖、难点较为抽象。目前大部分的教学方式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准确传授大部分知识,但是对一些抽象性的难点、较为枯燥的核心知识无法全面解释[4,5]。不仅如此,在当今大学生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调动且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是大学教师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笔者在现有教学模式上尝试创新,改变课堂教学的组成形式,将重难点微课教学融入传统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6,7]。
一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所有的应用型或专业性教材中,几乎所有的章节都有抽象的重难点,这部分重难点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导致较多大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成绩下降。然而,这些章节中的重难点往往就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经调研发现,在当前课堂教学中面临重难点教学时,往往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8-10]。
(一) 重难点过于抽象,学生无法凭空想象
以三明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为例,他们在学习《基因工程》课程时,一些知识点较为抽象。例如:DNA的半保留复制是基因工程中的关键知识点,明确DNA的复制方式和过程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基因的内涵和奥秘。但是,DNA属于高分辨率显微镜下才能观测到的生物样品,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且DNA复制的过程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诸多化学物质和不同酶的协同作用。在学习这部分抽象知识点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无法高效地将课本知识和多媒体PPT中的文字、图片模拟成真实的DNA复制过程,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这么课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最终导致较多同学出现挂科、重修等现象。
(二) 教学形式单一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疲劳
当前,《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形式主要依赖于教师板书讲授与多媒体设备配合,虽然多媒体设备能够给学生增强视觉感受和吸引力,各种的图片、丰富的色彩,能够实现文字和图片的融合,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在短时间、或一堂课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基因工程》全书共有十多个章节,教学安排往往贯穿一整学期,这样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突显出传统教学的明显弊端:随着课程推进,学生的新鲜感饱和,课堂学习积极性下降明显,兴趣减退,造成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如何让枯燥的重难点知识能够有效地传授,是所有大学教师都将要面临的问题。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学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负责全课堂的讲授,而学生是知识吸收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保持,学习热情难以连续。在此基础上,教学形式单一也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学生与教师更加陌生,导致学生面临问题时不敢提问,缺乏有效互动,进一步积累问题,最终影响了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纸上谈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
当前教学模式要求大学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要高效传授足够的教学知识,这导致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更多地进行“纸上谈兵”式教学。学生受限于知识背景和学习理解能力的差异,导致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明确了解教材中的抽象知识点;甚至,部分教师内容过于前沿,抽象知识解释的过于跳跃,低估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想象能力,照本宣科式地教学,导致教学过程变成了知识强行记忆的过程,缺少学生理解和实践的过程。不仅如此,当今时代,“手机”族已经蔓延至几乎所有的大学生群体,游戏等学习外的内容对学生的诱惑大,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能抵制诱惑,心思不能完全放在学习上面,部分学生变得学习态度消极。
二 重难点微课教学应用于《基因工程》的特点及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课堂教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近些年,部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引起教师们的尝试与推进,使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其中,微课教学就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主要是突出微视频作用,以微视频为核心,专一针对某个知识点开展教学。笔者尝试将微课教学融入重难点知识传授,尤其是针对《基因工程》教材中的重难点,通过微视频配合课堂讲解,借助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对复杂、抽象的重难点有更好的认识,实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如此,重难点微课教学除了以微视频为核心,还需辅助微教案、微习题、微活动等教学材料和形式。在《基因工程》的章节教学中,一般重难点微课教学的时间维持在10分钟左右,这样既能够保证知识点的教学效果,又能够保持学生的学生热情和积极性,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
1.“短”:《基因工程》重难点微课教学计划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对教材中的重难点,通过2-5
分钟的核心视频展示,通过1个行之有效的微课堂活动,配合1-2个习题或测验进一步巩固重难点知识。这几种课堂组织形式都具有“短”的特点,因此,这也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前准备过程总要进行充分备课。要挑选能够起关键作用的视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好学生的互动,且互动必须紧密围绕讲授的重难点开展;准备1-2个习题,进行重难点的巩固。因此,重难点微课教学要求教师在所选题材上着重下功夫,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迅速掌握本知识点。在制作视频时要注意动静结合,合理布局,多媒体PPT应该图文并茂,在字体、颜色搭配等方面应适宜。对于《基因工程》的重难点微课教学,文字应该尽量少,能够衬托视频的核心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清新、流畅。
2.“小”:《基因工程》重难点微课教学的“小”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和教学素材中。通常进行重难点微课教学的微视频较小、微课教学的道具简单。重难点微课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准确高效地传达教材的重难点。因此,重难点微课教学的视频部分约占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要给微活动和微习题等留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课程教学的多样性。这既要求授课教学在备课时要提前挑选并处理一些视频素材,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浓缩视频的时间。教学素材的“小”还体现在教学道具中,尤其是在微活动环节。微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有更深的记忆。但是往往课堂活动受限于教室环境和组织形式的影响,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重难点微课教学过程中,要求授课教师要精心、高效的准备课堂微活动,实现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好高效的教学活动。
3.“精”:《基因工程》重难点微课教学的“精”主要体现的教学内容中,微视频要求能够展现出知识点精华所在。同时,重难点微课教学要求教学的各环节“贵精不贵多”,更加追求的是教学素材的内在质量。只有高质量的视频、课堂活动、习题才能够满足短时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不仅如此,基因工程》重难点微课教学的“精”还进一步要求微课教学应该足够精彩。重难点微课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教材中的重难点,这些重难点较为复杂、抽象、枯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通过精彩的课堂教学形式,减低学生对重难点的心理抵触情绪,增加学生的兴趣,保证重难点的学习效果。
4.“悍”:《基因工程》重难点微课教学的“悍”体现在它的教学效果上。如前所诉,重难点微课教学时长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主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传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起到点睛之笔。在《基因工程》重难点微课教学中,与传统教学相比,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重难点问题的掌握。虽然重难点微课教学不是每节课的主题,占用的时间也只是每节课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把握,加深印象,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对后续知识点的学习。
三 总结
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大学教育是人才成型的关键环节。当前,中国正在努力推进应用型学科、新工科教育的发展,教育一旦滞后,必将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11-13]。对于大学生教育,尤其是工科类大学生,较多课程都涵盖了抽象、复杂的重难点知识。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将微课教学融入重难点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课程重难点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课堂活力。笔者在三明学院经过两轮课程的尝试和实践,证明了重难点微课教学在《基因工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教育提供质量保障,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健,韩增胜,栗坤.围绕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9(14):143-144.
[2]孟繁伟,尹茉莉,李艳.基因工程教学课程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47):81-82.
[3]葛雪梅,褚兰玲,吴彩娥等.新工科引导下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实践的探讨[J/OL].轻工科技,2019(02):138-140
[3]汤建.大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演进与形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01):121-128.
[4]邰杨芳,贺培风,袁永旭等.基于MOOC构建高校课程教学新模式[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07):2-7.
[5]周丙锋,谢新水,刘星期.高校微课中的教学要素及教学效果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9):30-36.
[6]赵鲁华,曹冲振,王建春.高校微课教学推广策略浅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04):34-37.
[7]杜宏.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01):120-123.
[8]崔莉丽.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9(02):142.
[9]吴福忠,沈红卫,白忠喜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186-188.
[10]全守杰.世界一流学科的组织要素及互动关系研究——基于香港大学教育学科的案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9(02):107-113+127.
[11]任燕红.大学主体功能的回归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4):48-49.
[12]刘献君.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J].中国高教研究,2019(03):18-21.
[13]当代教育与文化[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0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