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路径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6 15:06: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时代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作为关键课程的不可替代作用,需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是由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践行性、思政课教学环境变化和教学实效不强的现实所决定的。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本文立足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出四条改进和完善思政课的路径:丰富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人格魅力,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打造智慧课堂;创新考核评价模式,构建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路径探究

本文引用格式:李娜.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0):277-280.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及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思政课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是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校情提出的科学论断,是针对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的理性回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高职院校着眼于培养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新思想转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发挥思政课在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积极作用。

\

 
二 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性


1.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是由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决定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思政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讲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就内在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进而内在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学中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引导学生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坚守者和实践者。

2.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是由思政课的践行性决定的。思政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课程,这既彰显了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办好思政课是高校履行自身使命的必然选择。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关键在落实。具体而言,思政课是关于做人的课程,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课程,如果这粒扣子扣错了,其他的扣子也都会扣错。这就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守好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确保思政课的认可度、接受度和实效性,确保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其同向同行,在学生价值塑造上发挥协同作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目标,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完成和实现。

(二)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必要性

1.思政课教学环境变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伴随着我国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多元的、大众的、即时的信息传播模式逐步形成,新的网络文化和氛围应运而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就思政课教学而言,网络媒体特有的信息传播优势,使得思政课教师原本固有的信息优势和话语权优势日渐弱化,这也增加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此同时,环境亦会塑造人、感染人、改变人。当前高职生的主体是“00后”,作为网络原著民,在新的网络文化环境下,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认知心理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具体表现是:主体意识空前增强,不再盲从权威,更注重保护自身权利,往往存在行为理念超前、情绪情感强烈、心理认知层次性明显、思维认知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多层次化等心理特征。与此同时,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侵入,对“三观”可塑性强的高职生而言,主流价值观呈现“失语”“淹没”状态,信息内容的去中心化,更是强力消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地位。由于缺乏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不少高职生呈现出过度娱乐化、易走极端、价值观偏离正规、拒斥主流思想的情况。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就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帮助学生端正三观,启发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激发学生内在的心灵共鸣、提供精神上的启迪和慰藉。

2.思政课教学实效不强的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教育对象将其所传之道,实实在在转化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指导其现实生活。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固有看法和传统评价是晦涩难懂的理论、空洞无趣的灌输、乏味冗长的说教……没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政课离社会和学校较远,离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实际更远,起不到理论解疑释惑的积极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人到心不到的状态,自然导致课堂到课率、听课率、抬头率和满意率下降,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下降。比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内容时就理论讲理论,很少关照现实,教学内容不能落到鲜活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有的教学内容用“宣告”代替了“说理”,用“说教”代替了“引导”,面对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不能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质疑,不能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不能以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因此很难为学生提供理想支撑。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现实要求必须要进行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不断怎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改变思政课“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的现状,用亲和力强化沟通打通和打开入脑的通道,用针对性提升理论的有用性,使高职生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穷价值,使之成为助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理论动力和理论支持。

\

 
三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基本路径

(一)丰富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1.以最新时政和理论创新充实教学素材。我国高校思政课所用教材统一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负责编制,教材内容与党中央的精神保持高度一致,与国家社会时势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受限于教材篇幅、教材修订频率以及教材出版发行的时间,党中央的最新理论创新和时政内容并不能及时地更新,但是这部分内容又是思政课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能否将重要的时势内容反映在教学素材中,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和时政编入教材,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时俱进,准确研判,及时将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编入教案,对时政资源精准跟进、主动跟进和有效跟进,有效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从而提升思政课教材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学生对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更及时的认知和了解。

2.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土化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大多来自省内,对本地区的情况比较熟悉和关心,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立足办学所在地,就地取材,用本地风味的课堂教学案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阐释案例的本土化、身边化。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需求,多联系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本地区的“好人示范”“典型导引”的方式,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的内容,缩短学生的认知距离,增强亲和力和亲切感,提高教学资源的可感性和获得性。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们对家乡的关心、了解和热爱,化“认知”为“认同”。再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将思政课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通过实践教学强化理论知识入脑入心。比如可以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讲解文化景观背后的红色革命故事,用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通过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功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鼓励当代大学生珍惜历史机遇,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就地取材,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思政课的教学,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利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落到实处,并通过思政课教学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综上所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需要对教材进行创优。以案例教材、特色教材、领导报告教材与经典教材相结合,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充分体现教材的思想含量、政治含量、学术含量,进一步发挥好思政课教材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二)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人格魅力,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要有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思想为本,内容为王”,思政课从根本上讲师要以理服人,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是提高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根本。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规律,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使思政课体现出科学理论的真理魅力。同时围绕教学需要开展学术研究,用深刻的学理来攻克教学难点,自觉地以学科建设的成果来支撑和提升教学。只有达到这些标准和要求,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站住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准、讲透,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才能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才能达到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去认识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

2.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培养者和领路人。因此,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讲好课,还要做好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身示范,做学生的表率,“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和学生的“四个引路人”,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仁爱情怀和宽广胸襟,以真情感化学生,以真爱润育学生,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励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人格魅力的核心,就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多读原著、悟原理,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科学信仰,做到虔诚而执着,至诚而深厚。特别要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紧跟新时代的步伐,用坚定、自信、奋斗、担当的时代精神充实自己,让自己热情饱满、精神抖擞地走入课堂,走上讲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新时代的高职生经历阅历、个人追求差异性大,思政课教师保持持久的人格魅力还需要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接受机制和成长成才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时吸取新知识,扩充自己的资料信息库,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鲜活、更生动的素材,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社会视野、国际视野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成为让学生喜爱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崇敬和亲近,也才能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需要对师资进行创优。瞄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素养”标准,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打造智慧课堂

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具体而言,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必须是统一的,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遵守基本的教学规范,但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可以是多样化的,应该要吸收多元文化精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创新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保证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完成,对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不能低估。

思政课的对象是人、关键是思、重点是政、载体是课。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年轻的“00后”学生,在科技和生活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的要求。比如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积极寻找适应学生信息获取习惯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高职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学生所喜欢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有趣有味上下功夫。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广泛探索,涌现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专题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剧教学,以及慕课、微课、微电影、课堂辩论、主题演讲、文艺展演等教学方法,尊重了高职生的个性和特点,丰富了思政课课程形式,创新了教学载体,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在理想信念教育模块,组织学生以辩论赛的方式,剖析热点问题,辨析社会思潮;在爱国主义教育模块,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感受经典魅力,品读深邃思想;在道德观教育模块,组织学生分组排演道德风尚情景剧,通过表演激发学生思考当前社会道德问题;在法治观教育模块,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用法治思维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对时下的热点问题进行这些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日常生活和表达习惯紧密相联,展现了思政课的活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和新奇感,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也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需要对教法进行创优。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教学,做到“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己有人”。

(四)创新考核评价模式,构建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

在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结合学校特点、专业特征,以及学生的思维模式、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选择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模式,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手段和过程、方法和目标的有机统一,能起到考查知识、培养能力、涵养精神、引导践行的作用,是思政课发挥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1.创建多层次考评体系。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规定,高校思政课应以闭卷统一考试为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基本要求》的规定,高职院校可以实行多层次的考评体系,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比如可以按照一、三、六的比例设计考核内容。“一”即以学生的课堂表现考核为主实施课堂考核,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核内容为:学生上课出勤率、课堂纪律、教学活动参与度等,侧重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三”即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考核为主实施行为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核内容为:学生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侧重评估学生内化理论、践行价值的状况。“六”即以知识考核为主实施试卷考核,占总成绩的60%。侧重评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运用能力。构建多层次的考评体系,有利于把考试与学习有效对接,实现考试与学习深度贯通,从而达到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目的。

2.注重过程性动态考评。读屏时代,在“碎片化”的阅读方式的影响下,为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获得感,进行过程性动态考评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每课次的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动态化、多元性的考评体系,使考核真正成为教学的内在环节,从而形成学生全程参与学习的倒逼机制。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托实时互动的新媒体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考评过程的高效公正和即时反馈。以“微助教”教学平台为例,可以实现从签到、随机点名、随堂测验、分组讨论、实时反馈等教学中所需要的大部分功能,有效组织教学,及时获得反馈。教学平台的合理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高效公正地评价教学成果,掌握学生动态,了解学生需求。

综上所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需要对考评方式进行创优。以改进完善考核方式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通过创新考评模式,将教学内容与考核形式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又行之有效的过程考核达到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2]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以“三巡六创优”为抓手,全力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N].文汇报,2019-3-19.
[3]莫岳云,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遵循[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4-28.
[4]刘建军.怎样才能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求实,2019(08).
[5]梁冰.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对策选择——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体会[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8):87-89.
[6]张青.亲和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7(09):82.
[7]赵美岚.“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危机审视与创新发展[J].职教论坛,2017(09):19-21.
[8]高永强.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及应主义的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6):82-83.
[9]佘远富,李亿.以提升亲和力为导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8(09):99-101.
[10]李菊英,颜州.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1):88-89.
[11]陆向荣.创新考核评价模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8):116-119.
[12]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2):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9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