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社区文化保育:凝聚社区居民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探索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6 14:42: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农村社区高度自主、自治的背景下,社区居民依法依规、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是农村社区治理与发展的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介入农村社区传统文化保育的途径,活化与更新农村社区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以此唤醒社区居民集体的记忆与归属,凝聚居民的内心对社区治理与发展的关注。本文梳理以“深入挖掘社区文化底蕴”“更新社区文化价值”“活化社区文化形式”“保育与传承社区文化”等“四维立体化”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民由参与社区传统文化保育到农村社区治理参与的过程。

关键词:社区文化保育;社区居民力量;社会工作;农村社区治理

本文引用格式:唐南.社区文化保育:凝聚社区居民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探索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0):288-290.

一 引言

社区治理是在社区内与之相关的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强调社区资源整合及有效配置,旨在满足社区各主体间的不同需要。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可包括政府权力机关、驻社区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等,为了社区的公共利益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各方主体共同参与、讨论解决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不同行为主体的正当需要,并形成规范化的社区治理机制。农村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规定下,“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农村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的解决,需经集体民主决策,进而更多地需要及依赖社区村民主体参与。笔者所在社会服务机构在佛山市承接农村社区发展的社会服务项目,服务社区居民,协助社区开展社区治理工作,总结出当下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现状存有几方面表现。第一,农村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参与知悉度与积极性较低;第二,农村社区居民较少实行民主权益,缺乏集体意识;第三,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未取得相应需求的回应。第四,农村社区居民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容易被误导,甚至被利用,造成违法违规的群体性事件等。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建设,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基于上述农村社区治理中,居民公共参与面临的问题,笔者以参与农村社区社会服务项目的实施、督导等工作经验梳理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探索以社区传统文化的保育与传承的方式,唤醒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集体回忆,引导社区居民关注及参与社区治理与发展。推动农村社区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体系目

\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文化保育服务模式

社区文化是指社会公众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不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各种物质基础,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精神追求及社区意识文化现象的总和。“文化保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当下”的变化影响着我们如何面对“过去”,不论是集体记忆、保存历史建筑,以及保护小区文化。社区文化保育,并非仅激发社区居民对过往的怀旧情绪,亦非简单的复古或还原,应是深度挖掘再塑造,再更新与再活化,赋予社区传统文化更具有现代化的意义与价值。

(一)深入挖掘社区文化底蕴

1.听坊间传说


每一个农村社区都有一段经历与故事,每一位长者都是历史的见证与传承人。挖掘社区文化时,耐心地倾听长者们茶余饭后的议论,记录下关于社区的起源发展、名称由来、社区内文化建筑、名人典故等。在社区漫步与探访工作中,在社区大榕树下,家族祠堂旁、村心公园等,社区长者聚集的区域进行社区文化话题讨论,激发长者们对过往碎片记忆的整理,形成关于社区延续性的,较为统一的坊间传说。如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社区,则由“箩行圩”而得名,盛传有三百多年的竹编技艺文化。

2.访村间名流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在于文化的延续性与人口的相对稳定性,与社区文化认同的需求性。农村社区的家族姓氏宗祠可造就社区的文化的坚实基础,亦可造就某些家族世代的名流。经历家族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形成了在社区间浓厚的威望,是早年间农村社区精神文化的“领袖”。在农村社区城市化进程与社区人口构造改变中,这部分精神影响力逐步淡化,村间名流也随之而隐没。社区文化挖掘,拜访村间名流,积极推动该类群体参与社区文化传播。如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夏南一社区的文化名流“灿叔”,便致力于通过创作粤曲曲目、书写诗歌等形式,对所在社区文化的一种“乡村守望·邻里互助”的“聚魁·乡饮”进行推广。

3.阅村志典籍

农村社区的传统文化会以书籍、村志等方式记录下来,保存于当地档案馆,可查阅所在社区文化的由来。另一种无形的“典籍”,则是流传社区当地的民谣、童谣、俗语、诗句、相片等,以一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世代相传。因此在社区探访工作中,将社区内的石碑、石柱或庭院墙壁上的文字语句或图画印记仔细记录下来,再与社区长者进行交流,追朔与寻究内容的真实意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逐步丰富饱满。

(二)更新社区文化价值

在社区文化底蕴逐步被发掘后,开始着手更新社区文化的价值,在文化价值挖掘过程中,常常与农民(居民)常态化生活发生矛盾。更新的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进一步延续,并非简单的篡改传统文化内在的意义与价值。传统文化的保护重在她的精神价值和观念价值,在于她的文化延续和生态发展。更新社区文化价值的意义在于使社区文化与当下社区居民的常态化生活产生密切相关联系,或可推动满足当下常态化生活的需要,或更有利于当下生活的发展。

1.赋予社区文化中对祖辈的尊重与敬仰

社区文化已是社区的历史,并未对目前社区的生态有所影响,然而社区历史与现代人群有所链接的便是家族辈系。以此思维逻辑,尝试赋予社区文化中对祖辈的尊重与敬仰,以致敬他们的努力与付出。社区文化只有在让村民在生活更有价值、有尊严,才能坚定文化自觉和自信。在社区文化的时代影响下,很多家庭都存留有祖辈遗留下来社区文化的缩影,知悉或参与社区文化,是对祖辈的瞻仰。如罗行社区竹编文化,赋予智慧、勤劳、创新的竹编文化价值,让后人通过感知竹编而产生对祖辈的尊重与敬仰。

2.赋予社区文化中满足情感需要的价值

任何事物的属性即是事物所固有的性质,是事物必然,基本,自然存在的特性。社区文化,因具有社会功能性,即社区发展过程中,需建立凝聚社区居民情感的精神力量,一直得以延续而形成文化。在社区文化所在社会发展下,是满足了社区居民生活和情感发展所需要的因素,如南海区桂城街道夏南二社区的“大锅饭”文化记忆,原为计划经济背景下的集体生活形态,逐步被市场经济模式替代。然而,在农村人口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日益变化中,社区居民间的情感交流逐步淡化,推动在社区文化保育过程中,重新赋予“大锅饭”文化以“邻里相聚、和睦守望”的新价值,并相继举办“大锅饭”文化节来倡导“邻里相聚、和睦守望”社区互助理念。

3.赋予社区文化中的商业发展价值

“文化的性质,归根到底决定于它所反映和服务的经济和政治的性质。社区文化是社区文明及居民精神层次发展的产物,在塑造社区文化价值时,可尝试探究她的实物载体,便可实现社区文化的商业发展价值,形成社区文化特色产品,提升社区居民的经济效益。佛山市丹灶镇罗行社区的竹编文化,深入挖掘竹编文化发展历史后,便与竹编技艺人协商,由大、实用却无市场的箩筐改为精细、精巧、观赏的竹编工艺品,实现竹编文化商业发展价值,推动更多低保、困难的长者以此谋生,增加生活收入,提升居民生活,创新社区救助的路径。

(三)活化社区文化形式

社区文化形式活化,使社区文化呈现形式充分鲜活,更具生命力。社区文化多以书籍、民谣传唱或民间传说等方式,较为单一和枯燥,难以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在社区文化塑造过程中,尝试运用各种现代化宣传与传播途径、内容与形式,运用社会可接受和理解的主流形式来演绎传统,如现代诗歌、文化展览、文化微电影等,将文化更新与活化更加具体。

\

 
1.儿童参与下的社区文化形式

社区文化在社区居民的思维中有很多的演绎与理解,难以形成群体性的共鸣和关注。然而,若然儿童作为社区文化演绎的群体,便会引起共鸣与关注。社区服务实施者联同社区幼儿园、小学的儿童们采访社区长者或家庭长者,了解社区文化的内容,并手绘明信片、谱写现代诗歌的形式,呈现儿童思维理解下的社区文化,使社区文化更具思考力与影响力。

2.现代媒体呈现下的社区文化形式

现代社会是多媒体时代,社区文化亦需视听审美效果。文化保育中链接社会公益力量,以社区文化内涵为基础,引入现代媒体介质,如文化“吉祥物”设计、文化微电影拍摄、社区文化器具展览等,使社区文化的呈现形式更实体化、多元化和可观赏化。

(四)保育与传承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保育有两次含义:一是保,即保护,保护传统的乡土文化基因;二是育,即培育与传承,强调的是培育与传统乡土文化相承接并相辅相成的现代文化价值。社区文化保育以培育传承人、文化传播大使与传承文化理念、文化习俗两方面实施介入工作。

1.培育社区文化传承人与传播大使

筛选对熟悉社区文化内涵,对社区文化传承具有积极、热情的公益居民作为传承人进行重点培育。文化传承人协同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文化的“四维度”全程工作实施,建立对社区文化的深入了解,并参与社区文化向各年龄层次群体进行传授。文化传播大使,是社区文化的形象代言人,能够向社会各界讲解、介绍社区文化的内容,积极投身于社区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扩展影响。

2.传承社区文化理念与文化习俗

社区文化的现代化理念与社区居民生活焦点相结合,如健康关注、家庭关注等。如夏南一社区的“聚魁·乡饮”风俗,结合了“素食健康养生”的理念,文化得以传承。目前已延续两届“聚魁·乡饮”素食节。社区文化结合传统习俗实现“搭配传承”,如夏南二社区的“大锅饭”文化节便搭配“重阳节”习俗。重阳节日时,居民们便开始自主准备食材,组织烹饪团队,邀请社区长者出席“大锅饭”文化节。

三 社区文化保育介入社会治理的成效

(一)灵活多元化方式宣传社区自治法规


社会工作者以社区文化为核心建立与社区居民的良好专业信任关系。在日常的社区文化保育活动中,设置社区自治法规宣传摊位,以游戏体验的方式邀请居民参与。社会工作者邀请社区居民作为法规宣传志愿者,以“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模式,优势互补,极大的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熟人服务熟人,避免在宣传中产生陌生感,提升社区自治法规的宣传效果。

(二)挖掘社区德威领袖引导社区居民参与

社区文化保育,成功发掘在社区居民群体中具有威望、影响力的人士。在社区文化拜访中,进而深入介入并客观评估相应的品德与社区归属感。社区领袖德在社区治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尤为突出。如作为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的“领头人”,以公正、客观态度立场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社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桥梁,把握社区居民参与的方向。

(三)培育社区居民组织形成公共议事雏形

培育社区居民组织,是实现社区文化建设快速有效的途径。社区文化保育初步建设社区居民组织,逐步以主题议事的方式,对社区居民组织的团队凝聚、规则规范、参与动力等实施培育。建立社区居民组织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前置组织”,可收集居民关于社区治理与发展的问题及意见,在社区组织内部实施讨论、整理,进而形成统一观点再向社区居委(村委)、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表达、协商、达成解决方案,实现协同参与社区治理。

四结论

国家重视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社会组织机构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亦不断地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社区治理的探索。农村社区的高度自治背景下,使农村社区居民的参与成为社区治理需要面对的挑战。笔者认为社会组织机构直接介入农村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参与的处理,会存在一定难度和挑战。一是因介入目的太多于明确而难以与社区居民建立专业关系,失去居民的支持力量和介入基础。二是社会工作服务应当以柔性、纽带的角色,由下到上的过程,配合社区居委或村委做好社区居民的工作,而非直接介入社区治理的实质工作。

本文在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导下,结合笔者实务工作经验,总结梳理的“四维立体化”服务模式,以社区文化唤醒社区居民对社区集体的记忆与归属感,引发社区居民对社会治理与发展的关注,以柔性的方式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是可行,可操作的。然而,笔者的研究能力有所限制和时间精力的制约,未能详尽地研究。笔者依然希望本文能够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存在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1(03):80-86.
[2]王志杰.新时期社区行为文化的属性特征分析[J].艺海,2014(08):185-186.
[3]李劲涛,罗湘明.社区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要务[J].求索,2013(02):265-266+2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9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