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思政课与“四个自信”紧密相结合,而教材、课堂、头脑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大主战场,理清“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点有助于构筑连接三大主战场的桥梁,夯实把控三大主战场战略储备,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关键词:四个自信;高校思政课;结合点
本文引用格式:何艳琳 .“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点研究——以《基础》《概论》课程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19,6(60):164-16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基础”和“概论”)是高等学校(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 门必修课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 问题,引领当代大学生把握历史机遇,坚定理想信念, 练就过硬本领,勇于担当,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坚定“四个自信”,在实现中国梦的实 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概论”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的历史进程,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掌握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执政理论,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始终坚定“四个自信”,自觉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可见,“基础”课和 “概论”课与“四个自信”紧密相结合,在进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理清课程内容与“四个自信”的 结合点,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一探寻“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点的意义
1.探寻“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点有利于实现“让教材真正活起来”,切实推进“三进”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8 年版教材使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陈宝生部长强调“要用好、讲好新修订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切实推进‘三进’工作取得实效”“在方法上确保进入,既熟练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创新话语体系和教学体系,让教材真正活起来,做到作用和效果相统一”。高校思政课 2018 版教材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即“进教材”。探寻“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点,则能找准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的着力点,创新高校思政课授课的话语体系和教学体系,激发教材理论融入实践的活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并为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提供有效的途径。
2.探寻“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点有利于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国的特色, 明确“四个自信”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探寻“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点,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既适应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学习的期待,树立自信心,又引导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真正做到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3.探寻“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探寻“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点,引导学生理清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与“四个自信”的内在联系,使“四个自信”有充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让思政课教学更有说服力,进而教化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并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 “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点的表现
(一) 从叩问人生到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到今天,成绩斐然, 令世人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明天需要当代大学生注入青春的能量。刚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们,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充满憧憬,也对人生道路中的学业、情感、职业选择有些许困惑,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信 心十足且富有价值,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关心的问题。“基础”课的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就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叩问人生,指引学生领会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理论,辩证地面对人生道路中的问题,掌握解决人生问题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三观”,自觉抵制错误观念,努力提升人生境界,成就出彩人生。人生的绚丽多彩在于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 在于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基础”课的第二 章“坚定理想信念”则指引学生把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相统一。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动力支撑,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个人及国家的发展就会失去信 心,就会失去希望。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才能激流勇进、奋力拼搏,才能穿越迷雾、辨识航向, 才能乘风破浪、搏击沧海,个人的人生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信心满满。
(二) 从弘扬中国精神到遵守道德准则的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且根植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体现,“基础”课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引领改革创新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实践者,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出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础”课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 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并努力成为模范践行者、积极培育者、自觉弘扬者。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更多地通过人民大众的日常体现出来,“基础”课的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 德,掌握道德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甚至个人独处中都能自觉地明理守德、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并做社会主义道德的引领者和垂范者,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中身体力行,使文化自信充斥在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每位成员的一言一 行中。
(三) 从健全法律体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自信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健全法律体系”正是“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则为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保障。“基础”课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指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及法律运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掌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引导学生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既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推动建设法治社会,实现制度能管权管事管人。
(四) 从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国情相结合,突破前人和禁区,与时俱进, 敢于创新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强大理论武器, 这也就是“概论”课的三部分理论体系。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引导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指导意义,明确毛泽东思想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进一步明确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从几千 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学生坚定理论自信基础。第二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明确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指导中国在 20 世纪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出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第一步; 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进了中华民族“富起来”;明确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惑,进一步推进了中华民族全面“富起来”。三大理论更坚定了学生坚定理论自信的信心。第三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具体内容,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迈进“强起来”的新征程。这一思想充盈了学生坚定理论自信的底气。
教材、课堂、头脑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大主战场,探寻“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点构筑了连接三大主战场的桥梁,夯实了把控三大主战场战略储备,对全面推进“三进”工作,打好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希梅“. 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J]. 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9(03):24-26.
[2]周莲英 . 浅论“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 [J]. 科教导刊 ( 中旬刊 ),2018(09):87-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