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新高考改革不断推进,所带来的新变化对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新高考改革的特点,理顺了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发展脉络,阐述了该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强化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评价体系;改进录取机制,增强双向选择;健全招生体制,提高生源质量;创新招生宣传,强化特色亮点等对策完善平行志愿录取,提高考生与专业满意度。
关键词:新高考;平行志愿;对策
投档录取模式改革是高考综合性改革的重要环节,牵动社会各个层面,关系到招生考试公平性、高校专业人才选拔与考生需求的契合度。在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招生录取改革已经从表面走向深入,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本文尝试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新高考”究竟“新”在哪儿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命题、考试内容、考试时间、志愿填报方式、招生录取制度一直不断调整、优化,这次高考改革是国务院、教育部自上而下,展开顶层设计的大改革,被认为是恢复高考招生40多年来的一次教育性变革。
简单概括特点有三:一是统一性与自主性结合,即“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所谓的“3+3”,指的是2017年起,高考成绩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考科目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校录取的基本依据,将高中综合性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参考;二是开放性与灵活性结合,首先是部分省份取消批次或分段录取,其次是考试科目不再分文理科,考生可根据高校选考科目进行选择科目及专业,再次,外语考试由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三是选择性与多元性相结合,即录取模式实行“一档多投”,一个考生的电子档案可以同时投放到考生填报的符合条件的所有院校专业中,增加了考生与高校双向选择机会。
二、平行志愿发展脉络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顺序志愿录取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为减少顺序志愿的局限,早在2001年,平行志愿作为一种尝试性录取模式在清华大学被提及。2003年湖南省率先试点试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并在全省各批次录取中使用。江苏、浙江两省也紧随其后,采用该招生录取模式。2008年初,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改进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方式,倡导采取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随即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拉开帷幕。到2012年,全国31个省份中有28个采用了平行志愿填报与录取机制,至2016年,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全面铺开。
三、平行志愿的优势
平行志愿是与顺序志愿相比较而言的,顺序志愿无论分数高低,按照第一志愿排序投档录取,风险性高,落榜可能性大。平行志愿是指在同一个批次中,考生填报若干个平行有序的院校志愿,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即所有的志愿都是第一志愿,选择性大,录取几率高。
目前我国高考志愿填报与录取模式以平行志愿为主,即考后知分填报志愿。取代了传统的顺序志愿的考前估分填报。这种制度转换,标志着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实质性变革,考生与高校的双重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减少以往录非所愿、高分考生撞车和高校断档现象。
四、平行志愿的劣势
(一)单一强调高考分数
平行志愿遵循分数优先的原则,过分强调分数,将育人方向回归“一考定终生”的单纯育分教育指向,单一追求学科成绩,将高考分数作为高校招生唯一依据,这是用部分指标替代对人整体考察,考察过程过于简单,不能对学生进行充分、准确和有效的评价[1]。看似把公平放在首要位置,其实是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的,忽视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忽略考生在高中阶段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是教育认知的退化。
(二)以院校为单位投档模式淡化专业
目前平行志愿是院校为单位投档模式,该投档模式掩盖了专业的影响力,院校处于前台,导致专业冷热不均,生源分化现象严重;专业隐居后台,专业培养需求与考生意愿不能直接对接,将复杂多样的专业对新生的要求统一化,割裂了学科专业与考生兴趣特长的关联性与可发展性。考生录取到不喜欢的专业或调剂到与自身兴趣不符的专业,导致录而不到或厌学,影响专业发展与考生职业规划。
(三)普通高校录取分数扁平化
平行志愿录取原则将高校分成三六九等,有些综合实力不强或竞争优势不大的地方高校录取到高分考生的可能性很少,录取分数趋向扁平化。同时,招生录取批次层次分明,各校间生源的差异导致入学后的教学、人才培养与科研能力差异凸显,影响到高校生存与发展,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是困扰高校招生大问题。
(四)批次投档比例设定制约高校招生计划
平行志愿投档比例设定初衷是好的,那么设定比例多大更为科学合理,与考生和高校都更为有利,这是招生录取时一个困惑。录取期间在每个批次投档前,高校向生源地教育考试院提交投档比例,此时模拟投档始终因“资源共享”的原因无法准确预估正式投档情况,可控性较低[2]。投档比例设定大于百分之百,超过计划数的部分考生仍有被退档的风险,多出计划部分人数院校也无法解决;投档比例设定为百分之百,考生因低分末段,专业不服从调剂等退档,招生计划不能录满名额,在生源地有生源的情况下征集志愿录取,如果没有生源,那么这个缺额计划只能是白白浪费掉了。
(五)高校招生没有自主权
在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中,同一批次只有一轮投档机会,高校只能被动地单一按照考生高考总分高低排序录取,高校招生工作仅是由电脑自动接收省级教育考试院所投放考生电子档案的过程,没有自主选择新生的余地,无法按照不同专业需求甄选具有专业潜质的学生,不利于学科专业建设。
五、完善对策
(一)明确办学定位,强化专业建设
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面对新一轮高考要主动迎战,自觉追求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加强学科专业规划与建设,利用高考科目文理不分,选考与统考结合,推动学科交叉撬动自身发展,分步有序推进学科专业认证和评估机制,完善专业发展,针对薄弱专业推行专业预警与调整机制。主动回应人民大众接受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结构,推动特色专业发展,提升专业竞争力,更好吸引考生报考。
(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评价体系
新高考基于专业选拔,录取学生成绩形态的扁平化向差异化改变带来的教育生态新变化,给教学管理带来新课题,必须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激活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创新,针对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改造并提升虚拟现实的日常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评价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顽瘴痼疾,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与同层次高校一较高下,分享优质生源。
(三)改进录取机制,增强双向选择
新高考招生录取,取消录取批次设定,打破人为的三六九等划分,使高校间竞争优秀生源的机会趋向平等,满足了高校按专业需求筛选人才,使平行志愿模式更加完善,提供选择的学校与专业数量增多,高校依据报考人数及考试结果,按专业或学科划定自己的分数线,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及录取人数,生源数量与质量得到保证。另外不分文理科目,有利于文理科目渗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与学习动力,旨在鼓励学生发展多元化,通过选择,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高校找到适合专业培养的目标人才,有利于提升专业与考生的匹配度。
(四)健全招生体制,提高生源质量
构建适应学校定位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体系,建立健全以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评价为基础的招生录取机制,是新高考时代背景下高校发展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生源质量根本保证。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成立专家招生委员会,多角度、全方位构建选拔标准与审核制度;推行专业大类招生,结合校外调研与校内研讨,制定选考科目依据;加强招生体制建设与能力建设,推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录取模式,标准设定多种化,选择途径多样化,也为“一档多投”做好铺垫,在提高生源质量同时最大限度实现了招生自主性与公平性,提高考生兴趣与专业吻合度,增强就业能力与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五)创新招生宣传,强化特色亮点
高校面对新高考,树立主动竞争新规下优秀生源和适合生源意识,转变宣传策略,由原来突出宣传学校转变成突出专业的宣传,凸显学科专业办学特色,把优势专业学习内容、就业去向、未来发展等作为切入点重点宣传。加强招生队伍建设,做到三化,即专业化、专门化、专家化。树立招生宣传长效机制,利用新型主流媒体,提高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互联网+”及“线上+线下”模式,启动微信公众号,开发利用招生宣传APP,完善招生大数据,助力推销展示高校办学实力。
六、结语
新高考的价值指向分明,有利于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更完善,考生个性需求及高校专业的多元发展得到保障,招生制度公正性和科学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文东茅.高考改革方案对“唯分数论”的超越[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5.
[2]包奕峰,冯吉妤.“一档多投”录取模式与顺序、平行投档模式的比较分析[J].高考,2018(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