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作为一项的崭新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组织工作来抓,而且要将其视为党政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作为一项长远的基层干部培养工作来抓,建立建全党政后备干部培养链,让大学生村官能力提升有渠道,干事创业有舞台,成长成才有空间。本文从基层党政机关干部的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基层党政后备人才面临的问题以及大学生村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对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机制进行一定的探索。并以西集镇党委、政府在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做的实践工作为例,希望对大学生村官培养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党政干部;培养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郭宝江,等.基于党建引领的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机制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52):18-19.
一 引言
针对当前的有关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的研究探索构建一套系统、全面的培养方针不仅能够精确帮助现任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能力培养,更对未来面临岗位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具有长远意义[1]。农村基层是各类人才最为匮乏的地方,拓宽基层干部来源是“三农”问题的关键点[2]。西集镇党委牢固树立“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早压担子早成才”的培育理念,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创新,由组织部门直接提前介入,有效运用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战略高度考虑,建立属于自己的村官选拔、培养、管理、激励机制,把大学生村官作为未来机关党政干部的潜在资源群体,从中提前选拔优秀对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党政后备人才[3]。自2006年以来,全镇共选聘大学生村官256名,考入西集镇机关事业编、公务员编4人,其中2人提拔为科级以上干部;考入其他各级机关公务员37名,
进入其他企事业单位72名。
二 培养村官成为党政后备干部的必要性
(一)能够切实改善机关干部年龄老化的问题
一般来说,机关不同年龄段的工作人员中,处于顶端的经验丰富的资深干部数量相对最少,处于中间层的年富力强的工作骨干和处于基层的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数量要依次递增是最为协调、合理的。而目前西集镇机关在职人员的年龄结构则正好相反,35岁以下18名,仅占16%,46岁以上77名占69%,“老龄化”十分明显。通过把大学生村官培养成党政干部能够及时补充机关年轻干部,有效避免给整个机关队伍建设带来干部递补梯次断层、整体活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二)能够切实增强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村官”工作有利于改善基层组织建设及干部人才培养[4]。全镇机关公务人员队伍的学历学位水平并不低,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但是通过全日制教育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仍比较少,熟悉农业农村、法律法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等知识并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也相对缺乏,人员知识结构水平与相关职责工作需求存在不能适应的情况。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使得机关的某些工作难以主动深入,影响机关整体工作的水平与质量。目前,西集镇现有的108名村官中所学专业为理工类26名占24.1%,法律类16名占14.8%,经济管理类18名占16.7%,文学艺术类13名占12%,涉农专业13名占12%。他们经过高等教育后,具有不同于乡镇机关老干部的知识和技术优势,他们的到来,为机关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尤其是那些毕业于技术、管理、文学、法律或农林院校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发展思路更是其优势所在。
(三)能够切实发挥村官学习能力强的优势
新时代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履行工作职责时,需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5]。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富有干事的热情、干劲、才能和潜力,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党政后备干部培养,通过三年村官实践的打磨历练,让他们与机关人员同吃、同行、同工作,与机关和基层干部广泛接触,深入了解并适应当地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培养机关工作情感,使学习领悟的理论政策与业务实践扎实衔接,做到实践阶段与未来岗位工作的近距离融合,相对于刚进入机关工作的人员更具有业务熟、人员熟、环境熟等自身优势,有效缩短了正式工作后的磨合期,逐步成为机关干部的中坚力量和行家里手。
三 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选拔培育前移,全程建立“前置”培养机制
与现行的大学生村官选拔模式相比,西集镇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录取初始阶段就开始挖掘后备干部苗子而不再专门等到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的时候才开始进行选拔培养。为了让村官教育培养时间充裕和有针对性,确保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西集镇政府根据大学生村官个人的实际条件,结合机关工作的需求,在培育对象的专业素质方面有倾向性侧重,以增强大学生村官选拔的精准性。同时,按照“自愿服务、专业适度对口、兼顾特长”的基本原则,根据机关实际工作需要,定期安排新任大学生村官到镇机关实岗轮训,使他们对“党政干部”角色有理性认识。通过这一实践模式,能够使大学生村官尽快地熟悉机关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尽快进入角色,缩短党政人才的成长期,尽快地成长。
(二)职业素质构建,全面打造“潜质”培育体系
一是提高政治思维意识和能力。针对大学生村官政治理论素养还比较薄弱,政治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的特点,从全面培养、提升政治思想素质着手,引导他们正确运用综合性思维,形成集政治思想、经济思维、文化创新于一身的思考方式,使自己的做事思路稳中有进、周密严谨,一步一步不断成熟。
二是培育事业责任感和上进心。针对大学生村官缺乏社会实践和艰苦磨练,没有直接承担过真正的责任这一特点,强化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引导他们协调好个人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努力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以坚强、坚毅的事业心,提升自我,贡献农村基层。
三是掌握机关各项业务能力。邀请区委党校教师、镇领导和村干部,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镇域规划、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授课。同时安排相关科室部门,轮流讲授相关部门业务工作,引导新任大学生村官努力学习镇情、民情、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在培育时限上,属于一种入职前教育培养,培养周期长、综合性强;其二,在培育主体上,以基层单位职能科室为主导,村“两委”等农村组织全面参与;其三,在培育方法上,注重理论政策培育的覆盖性和社会实践培育的多样性,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三)实岗激励提拔,全力打造“优质”党政人才
着力建立公平合理的考评体系,在考核机制方面实现上级部门考核与农村群众考评相结合,不断强化对上级负责和向农村基层负责的导向;在考核方式上要注重结果运用与行为方向相结合;在考核指标上注重对德、能、勤、绩、廉、学等方面的全方位考核。这样不仅能充分检验培育方式的科学合理性,而且还能根据最终考核结果对整个村官体系实现优胜劣汰,确保大学生村官队伍结构的完善优化,为党政机关输送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为稳定本镇大学生村官人才,镇政府统一为他们解决吃饭、住宿、娱乐活动等问题,并完善期满大学生村官的转岗通道,特别拿出公务员、事业编及公开选拔副科级部分职位,从合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机关干部队伍[6]。
四 结语
作为农村基层建设的一项实践性工作和长期坚持的制度化举措,大学生村官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力量[7]。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育要突出实践考验,注重科学培养,初始阶段着重抓好适应性培养,履职阶段着重抓好提高性培养,逐步交担压担,参与机关事务,相对独立处理事务。要把组织需要、岗位符合、个人意愿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际案例、现场体验式培养,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明确实践锻炼的方式、时限、目的,要有计划地选取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强化锻炼。培育期间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以后正式选拔任用基层干部的重要参考和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潇曼.大学生村官成长机制研究[J].管理观察,2019(2):83-84.
[2]朱国军.大学生村官成长为乡村精英的培养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18(2):4-6.
[3]李萌,尹东阁.阐述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J].农村服务,2017,34(24):175.
[4]曾骏.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在云南省村官岗位中的价值[J].教育现代化,2015(10):30-36.
[5]纪兰.“双创”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9(2):63-64.
[6]颜金.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构建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2):119-121.
[7]颜柯,王心如.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方法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1):61-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