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高校学生工作法律风险防控 ——以高校辅导员工作为视角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4 10:40: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板球运动在我国作为新兴体育项目已得到一定的普及与推广。板球运动本质上是投手与击球员之间技术的较量。优秀投手能够以各种投球手段淘汰击球员。本文旨在通过对板球投球技术中最为重要的快速投球做技术分解,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板球运动;快速投球;训练方法

本文引用格式:扈滨.浅析板球运动中快速投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J].教育现代化,2019,6(49):173-175.

       投球是板球运动中防守技术的初始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好的投手可以利用高水平的投球技术把击球员淘汰出局或抑制其进攻得分。投球技术又可分为快速投球技术和旋转球投球技术。在投球技术中,快速投球技术相对于旋转球投球技术来说更为常用,是投球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投球技术。

一 快速投球的技术分解

        快速投球是一种动作难度极高的投球方式,在快速投球的过程中,投手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协调发力,才能获得相对较高的球速。根据动作链原则,主体部分能量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传递,将产生一种机械势能,能量依次从较和更强的近端部分向更轻和较弱的远端传送。根据能量和动量守恒,这些更小的远端部分由于其质量较低,因此,其转动惯量相对较高(球速快)。为保证球速及投球和精度,快速投球技术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单项技术练习:握球手型、助跑技术、起跳与落地技术、板球出手技术、跟随跑技术。

二 快速投球常见错误及训练方法

(一)快速投球的握球手形


        握球是板球快速投球技术中最基础的环节,是学习快速投球最先应该掌握的技术。不正确的握球手型会使得投出的球速不够或落点不加。正确的握球手形要求是:食指和中指分别放在板球缝线的两边,拇指放置在球下方的板球缝线上。无名指和小拇指弯曲并拢,并且尽量做到动作自然舒展。在这其中,最根本的要点是球要握在食指与中指第一指关节,而不是让球贴在手掌心,板球与手掌心指尖必须保留一定的间隙以保证球在出手的瞬间可以由食指与中指的指尖出球,控制球的精度。

快速投球的握球手形有如下常见问题:

       (1)握球时,食指和中指分得太开或者离得太近。食指与中指分得太开会导致板球的出手速度较慢。球的精准度虽然会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板球的球速也将会不可避免的减慢;食指与中指挨得太近则刚好相反,板球出手速度会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球的精准度却会大打折扣。

        (2)握球时,握住板球的手,无名指和小拇指不够自然放松,甚至伸直用力托着球。这个错误动作将会导致球出手后的精准度有所降低,同时也会因为板球被包裹得太紧而降低球速。

        (3)投球时,握球手将板球握在手心而并非手指间。球出手时不能用指尖发力,将导致投球的精度下降。同时,这样用整个手掌握紧球的动作还容易引起弯曲手腕甚至整个投球的手臂,从而导致投球被判犯规(no ball)。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用下列训练方法改正:

        (1)调节好投球手的食指与中指握球的宽度,在速度与精度之间适当取舍,找到适合自身投球能力的握法,并贯穿始终的执行。如果在练习投快速球的初级阶段,建议食指与中指的距离略宽一些,投球精度优先于投球速度来练习。等自身的投快速球技术稳定之后,逐渐缩短两指之间距离,在精准控制球的落点的基础上,逐渐加快球的出手速度,进而最终形成稳定的快速球投球技术。

\

 
        (2)在训练过程中,投球的手要用正确的握法投球。可采用双人协作配合练习:其中一人抛出板球,接球的运动员迅速接住并即刻转换成正确的投球握球手形,原地将球再次投出,抛给练习的同伴,依次循环。这样的练习方式频率较快,且相对于单人练习来说,增强了队友之间的互动及整个练习的趣味性。如果场地及器材条件允许,可变换形式,采用双人多球练习,或者多人多球练习,训练效果更佳。

       (3)运动员在正规训练之余,建议随身携带一颗板球。在任何条件允许的时候,随时拿起板球做定型训练。日积月累,握球的球感会有一定的提升。如果没有随身携带板球,也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物品如:苹果、橘子、网球等大小跟板球相近的物品做替代,一样可以达到不错的定型训练的效果。

(二)快速投球过程中的助跑

        投手在投出板球之前,从起跑点跑向投球线的过程为助跑。助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向前的动力,使投出的板球加速飞向击球员。快速球投手在整个助跑的阶段,需要比旋转球投手跑的更远更快。一个快速球投手的助跑应平稳的开始,流畅且舒展的完成整个助跑。应该避免助跑的步幅过大,及跑动的过程中有多余身体摆动,从而提升投球的速度和准确性。

快速投球的助跑有如下常见问题:

       (1)助跑的起步太快。一开始就用全力助跑,这将会直接导致助跑过程步伐控制较难,从而失去投球前整个身体的平衡感。过快的助跑速度看似能提升由后到前的速度,但实际上从身体的移动速度到球的出手速度的转化率会受到身体平衡感不好控制的影响,导致球的出手精准度降低。

       (2)助跑过程中跑动的步幅过大或过小,助跑长度太长或太短。不固定的助跑步伐会导致每次投球的起跳点或落地点相对于投球线的距离不固定,从而影响球的速度及落点。助跑长度太长会有不必要的体能浪费,容易使投手进入疲惫状态,在后面的投球过程中降低投球的威力。而助跑长度太短,则会导致向前的动力达不到快速投球所需要的成都,从而造成投球速减慢。

        (3)助跑过程中身体左右或者上下晃动幅度太大。投球的助跑需要平稳地把由后向前的速度及力量传递到最终发力的指尖上,左右及上下晃动都会影响到速度及力量的贯穿,导致投球的瞬间发力不平顺,或者投球落点不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用下列训练方法改正:

         (1)针对助跑不流畅的问题,首先在投球助跑开始之前,需要投手在大脑中演练一遍助跑投球的过程,在这之后再开始有节奏而舒展的助跑。预想投球的过程可以放松身心,同时加强投球的目标性,提升整个助跑过程的流畅度。

        (2)运动员需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及专项素质能力来确定跑动步幅的大小及起跑距离的长短,并依此完成步点测量的任务。投手需站在投球线的附近,以投球的助跑方式起跑,跑到需要的合适距离,并在地面上做一个标记。之后每次投球的起跑点就在这个记号处,每次助跑都尽量采用同样的步数,这样投手的助跑动作也会更加的流畅和有节奏感。拥有良好的节奏感可以帮助投手更好的助跑和投球,发挥出其应有的投球水平。

           (3)助跑阶段不是一昧的比拼速度,由跑动速度到投球球速的转化率是更为优先要考虑的因素。针对运动员助跑过程中身体左右晃动较大的情况,可以让其沿着田径场的跑道划线等地面直线标记来做助跑练习,严格控制身体左右的晃动幅度。针对运动员助跑过程中身体上下晃动较大的问题,需要让其注意在助跑的过程中不可以追求步幅过大或者大小步幅交替使用。流畅与平稳的中等步幅跑动为最佳,助跑八步到十二步左右为最适宜。

(三)快速投球过程中的起跳与落地

        从助跑到开始投球(以右手投球为例),在最后一步使身体向后略微倾斜,跳起后让身体左侧对着桩门。投手身体在空中继续向前移动,右脚落地和投球线尽量平行,身体重心放在落地支撑的右脚上。左臂向前上方伸出,握球的右手臂同时向前下方伸出,由曲臂渐渐变为直臂。身体重心由右脚转移到左脚上,同时投手身体由右到左旋转180度左右,准备最后球的出手动作。

快速投球的起跳与落地有如下常见问题:

       (1)起跳的高度过高或过低。起跳的高度过高会导致助跑所获得的动力减小甚至消失,从而得不到一个所需要的球速。起跳高度过低则会导致身体无法在空中形成侧对击球员,使球在出手后失去准确性造成宽球(wide ball),甚至弯曲手臂投球,从而形成无效球犯规(no ball)。

       (2)落地脚方向正对击球员或者说落地脚垂直于投球线。这意味着持球手臂在由身体后侧向前直臂摆动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头顶的最高点,从而导致球出手后偏出球道,出现宽球或无效球。

        (3)前脚落地时膝关节过度弯曲。在落地的瞬间,过度屈膝会使得人体重心下降较多,在后续的蹬地发力过程中,耗费更多的力量在伸展身体这一环节,从而导致传导到板球的最终力量减小,出手后的球速减慢。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用下列训练方法改正:

        (1)针对起跳高度错误问题,可在起跳处放置高度适宜的障碍物,辅助投手在起跳时达到合适高度。障碍物的高度取决于投手的身高及身体素质条件,需因人而异的设置。

        (2)针对起跳时落地脚角度不对及不侧身的错误问题,可采用贴墙或者在狭窄通道内助跑投球练习来进行纠正。靠墙(墙壁在投球的手臂一侧)进行助跑及起跳练习可控制手臂始终在墙面的一侧进行圆周运动,确保手臂经过头顶的最高点再出手。这样可以保证投球的精度。在狭窄通道内训练可以采用一面靠墙,另一面借用体操垫辅助的练习,通道宽度可以逐渐由宽到窄,进行进阶性的练习。此外还以可采用对固定目标采取一步投球、三步投球、五步投球等助跑步数循序渐进的练习。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要强调起跳侧身的重要性,由浅入深的练习。

       (3)针对前脚落地后过度屈膝的问题,需要在练习中采用发令、击掌等信号,在其需要提示的瞬间给予外界刺激与提醒。练习者在前脚落地时,也要有意识地控制落地脚在缓冲过后的迅速伸直。

(四)快速投球过程中板球出手瞬间

       持球手臂从后侧水平位置上摆到头顶最高点,用手指将球由上而下发力拨出,投手眼睛始终盯着投球目标(预想的投球落点或者桩门的位置)。球出手时,投手身体完全转向桩门,面向击球员。身体的重心和投球的力量转移到左腿上,此时左腿发力伸直,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带动后腿在空中向前跨步与移动,持球手由前上方迅速下压,食指与中指指尖发力出球。

\

 
快速投球中板球出手环节有如下常见问题:

      (1)持球手臂控制不好出球角度与时机。持球手臂在做直臂摆动动作时错过了最佳出球角度(12点到11点位置),会造成持球时间过长,导致投的球落点太近;出手时机太早的话又会导致球的飞行轨迹呈现抛物线,无法达到最佳速度,也更容易被对方击球员打出四分或六分球。

      (2)出球瞬间没有充分运用手腕与手指的力量。板球出手时,持球手要充分运用手腕前屈及手指拨球的力量来出球,否则球速达不到理想状态。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用下列训练方法改正:

        (1)针对板球出手时机控制不当的问题,可进行如下练习:在投球线两边站立两人,两人手持一条线,面对面站立,线的高度应与练习者最佳出手点一致,并根据练习者身高适当调节。练习时,练习者站在线的下方,持球原地做投球动作,当手臂上摆到最佳出手点时会碰到标志线,在触碰标志线的瞬间投球。以此方法不断重复练习,直至每次板球出手时都在最佳出手点位置上。练习后期,可加上助跑及起跳,完成整个的标准快速球投球动作。

        (2)针对出手时不利用手腕下压与手指拨球的问题,可专门进行原地手腕下压与手指拨球来出球的练习。在不加助跑及起跳的投球练习中先让手腕与手指的发力形成技术定型,之后再与其他技术环节融合,孤立训练的好处是练习频率高且体能消耗小,有利于整个快速球投球技术的形成。

(五)快速投球过程中的跟随跑

        球被投出后,不要立刻停住。一个合理的跟随跑动作对每个全力投球的快速投手来说都十分重要。只有当一个投手完成朝向击球员方向的跟随跑动作之后,快速投球才算最终完成。

快速投球中的跟随跑有如下常见问题:

        球出手后只跟随跑一到两步甚至立即停住,这样会造成助跑的力量没有贯穿到整个快速投球的过程中,技术动作不完整、不顺畅,导致板球出手速度降低。同时,投球手没有向击球员方向跟随跑的投球习惯也会相对的减弱快速投球给对方击球员造成的压迫感。

针对以上错误可采用以下列方法改正:

        正确的跟随动作能让身体的平衡和对球的控制达到最大化。跟随跑动的同时头部需要保持正直,眼睛紧盯着球投出的位置,观察击球员的击球动作,在顺势向前跟随跑动的同时,保持身体的平衡并尽快稳定下来,随时准备直接防守住击球员打出的球,或者接住队友回传至桩门的回传球。针对球出手后立即停住的错误问题,可进行强制性跟随跑练习。在每次板球出手后,强制性的要求投手向前跟随,使投手形成跟随跑的动力定型。

        本文通过对快速投球的技术分解,对每一项细分的技术环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练习方法及改进建议。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项细分技术的练习,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及专项技术能力,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快速投球练习方法,这是每一个快速球投手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本文所提出的快速球投球常见问题及训练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板球运动员的快速球投球技术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静民.板球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冯坚,刘玮.我国板球运动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04):84-85.
[3]林辉杰,严波涛,梁海丹.国内外优秀板球运动员快速投球中投掷步技术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01):115-119.
[4]游松辉、冯坚.板球运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5]梁海丹,潘慧炬,方爱莲,林辉杰,应春意.板球快速投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模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07):66-69.
[6]杜高山,张秀丽.板球投手运动员投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05):73-79.
[7]张群.中国优秀男子板球投手投快速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沈阳体育学院,2012.
[8]刘静民,邓京捷,陈严.中国女子板球投手投球技术的运动学比较[J].体育科研,2010,31(06):37-39.
[9]林辉杰.板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02):177-178.
[10]王国华.上海高校板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3):103-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0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