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3 10:31: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发展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相关概念界定基础上,阐释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的现实依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创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搭建网络移动教学平台、开拓多维教学空间和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旨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

关键词:创新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体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柳叶.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9,6(48):25-27.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如何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旨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质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

一 概念界定

(一)创新发展理念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新发展理念,即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创新发展理念居五大发展理念首位,《建议》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称为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课程的一般性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殊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遵循思想政治课的规律与特点。

二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是“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呼唤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在加强中不断改进与发展。当下,我们迎来了互联网+教育时代。互联网+教育是高等教育新生态,是高校教学改革必然趋势[1]。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如何加快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聚焦大学生,服务大学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当下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需要坚持理念先行,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

(二)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发展内在需要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很好成效。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但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2]。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实现教学全程育人?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不断改革,与时俱进,推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需要理念先行。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教学载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面的新发展,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三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创新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大学生学习成长,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聚焦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着力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是降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知识水平有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创新教学载体:搭建移动网络教学平台

         移动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的现实要求。搭建移动网络教学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载体,旨在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教学实效性。首先,移动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规律与特点、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思想特点和学习特点。其次,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时代特点,运用微信等使用率较高的移动网络媒介,或是自主研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属APP、安卓系统软件,搭建移动网络教学平台(如图1)。其次,利用移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资源整合。通过移动网络教学平台不同层级的模块设计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资源的挖掘、链接和整合(如图1)。最后,加强移动网络教学平台的组织建设。组建分工明确的微信移动教学平台的开发、使用、管理团队,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关系[3]。



\

 

(三)创新教学内容:开拓多维教学空间

         多维教学空间的开拓是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的核心内容。《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里明确规定:“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多维教学空间由“网络教学空间”、“课堂教学空间”和“实践教学空间”构成(如图2)。以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例,多维教学空间的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下:网络教学空间主要内容包括:资源共享课、辽宁省每一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视频、微课比赛视频展示;辽宁省高校MOOC建设;与课堂教学相契合的移动教学公众号、APP。课堂教学空间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教学课堂应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本”,关注大学生思想关切,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专题教学、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参与学习来设计研讨式教学;实践教学空间主要内容包括:辽宁省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学习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与学生专业特色相契合的社会调查。“网络教学空间”、“课堂教学空间”和“实践教学空间”三者相互融合,实现教学优势互补,构成教学合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



(四)创新教学评价: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发展的关键内容。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掌握思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有利于体现教学理念,从而提升教学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评价主体全面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主体应建立学生、思政教师与同行、高校管理者、专家、用人单位的全面、多样的评价主体。第二,评价客体主体化[4]。评价客体主体化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体现思政教师的主体性,思政教师应参与教学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要围绕思政教师的发展来进行设计,重视思政教师的自我评价。二是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了解教学过程,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兴趣与动机。第三,将“德行”作为关键评价指标。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不仅要重视思政教师、学生的能力、知识评价,更要将德行作为关键评价指标。第四,评价方法多元化。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时代特点,可以采取网络评价、问卷评价、过程评价及360度考评法,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陈彬“.互联网+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J].重庆高教研究,2017,5(01):3-8.
[2]艾四林.MOOC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
[3]徐鸿瑞,戴钢书.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教学平台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7(08):113-118.
[4]周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对象与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01):87-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9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