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态融入到了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并且成为了当前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表达自身的看法和思想的主要载体。鉴于当前我国在网络法制方面的建设尚不完善,而互联网本身高度的隐匿性、开放性以及自由性,很容易使大学生受负面信息的影响。高校在此方面应对大学生予以相应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看待网络事件,理性的发表看法和意见。本文首先将对当前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探究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次将具体阐述相关的教育引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正向引导;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杨绪霞,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与正向引导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5):288-28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成为了网民中最为活跃的群体,热衷于借助微博、知乎、微信等诸多渠道进行交流娱乐,表达自身的想法和意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以及表达自己的平台,但是由于互联网中信息量极为庞大,其间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此外,部分不法人士甚至蓄意引导舆论导向,歪曲事实,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引导,使大学生合理的、理性的利用网络平台,使其客观理性地表达。
一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网络言论不理性
当前,随着网络平台和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使得运用网络表达言论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并且更加快捷和方便。随着这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好的畅所欲言,但是大学生在发表自身看法的同时也存在言论不理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对于部分网络内容缺乏理性的判断,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第二,自身受网络言论的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价值判断,导致网络言论偏激,甚至出现谩骂的现象;第三,大学生情绪化较为严重,对于部分网络言论以感性判断代替理性判断,容易被一些言论误导。
(二)网络言论中存在不良信息
所谓不良信息就是指在网络表达的言论中存在与道德观念相悖的、低俗、恶俗的不当言论。大学生在网络表达中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在自身表达的过程中也存在这种不良信息,这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伤害,同时也使网络环境更加混乱[1]。当前大学生在网络表达中频繁性的使用低俗的用语、错误的信息言论以及谩骂攻击性的言论,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
(三)网络言论自由不受限制
由于在网络中发表言论的隐匿性和自由性,使得因言论不当而被问责的概率极低,同时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律能力,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发表言论是往往无所忌惮。在网络中发表言论以及与其他网民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一言不合就对他人使用侮辱性词汇,谩骂他人,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种攻击性的言论直接暴露出部分大学生素质道德低下,缺乏理性的思维以及独立的人格,这对大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
二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
网络作为一个大范围内进行互动的载体,可以容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的人在其中发表各自的言论,这样开放、自由的环境中,不同的思想、文化互相交流碰撞,对学生大学生的价值会造成极大的冲击。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学校这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中,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其形成的价值观并不牢固,对于网络中的信息和言论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认识,极容易收到影响[2]。而大学生长期接触网络环境,在其中各种思想以及言论的影响下,很容易失去原有的价值判断、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由一元向多元化发展。甚至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或者势力,蓄意在大学生群体中散步反动思想,蛊惑人心,这对于大学生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其价值体系紊乱,从而在价值判断上出现偏差。
(二)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
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学校环境中,缺乏社会经验,对于外界具有极强的好奇心理,但同时其本身缺乏相应的自我控制能力,崇尚开放和自由的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了解外界各种信息的有效渠道,对于大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长期接触网络环境,自由不受限制的发表各种言论,导致大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网络是法外之地,在网络中高谈阔论而不会被问责。这就使得大学生将原有的道德观念抛诸脑后,在缺乏自律意识的情况下在网络环境中发表各种不当言论,甚至出现语言暴力,对他人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
三教育引导策略
(一)从价值角度引导
价值观为人自身各项实践活动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人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在长期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受到网络中各种思想、理论的影响,其自身的价值观出现了迷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的,部分大学生的言论中充斥着暴力、颓废、极端等不良信息,这与当前我国高校立德育人的德育理念相悖[3]。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言论表达予以相应的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树立平等、法治、和谐、友善的价值观念,拒绝网络暴力,拒绝不当言论,拒绝网络低俗内容,坚定自身的价值观念。高校应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在网络环境中可以独立自主的发表言论,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二)从文化角度引导
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环境中言论的影响,其本质原因在于大学生本身的社会阅历和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于部分事件以及言论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其本身的文化水平不足以支撑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有鉴于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学校应建设专业的教师指导队伍,对学生应该如何更好的参与网络意见表达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大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网络事件和言论,理性的发表自身的看法和思想。
(三)从个性角度引导
当前,大学生虽然是网络环境中最庞大和最活跃的群体,但是他们往往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一些信息和言论,没有发挥自身的独立性、创造性,缺乏自己的思考。因此,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正确的发表言论就必须要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使其在网络环境中成为独立自主的存在,而不会受其他歪斜理论、不良信息的影响[4]。要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以及自主性,对一些事件和信息形成自身的判断的认知,而不会成为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工具。只有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大学生才会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是非观念,而不会人云亦云,盲目的跟风,也就不会受不当言论的影响和误导。
(四)从制度角度引导
虽然当前我国在网络立法方面尚不完善,确实存在诸多监管不到的地方,但这不代表网络就是法外之地,当一些言论侵犯他人正当权益,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时,必然会受到法律的裁决。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网络环境中存在无底线的自由,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肆无忌惮。高校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教育,是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法制观念,要让大学生深刻认知到自由是在一定限度内的自由,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约,一旦自己的言论违反相关法律,必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高校应当对当前我国已经颁行的关于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学生加以宣传,使其明白在网络环境中,什么样的行和言论是触犯法律的,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应该怎样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通过在大学生中间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促使其在网络环境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和言论,从而营造良好和谐的网络环境。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高校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的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给予其积极正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秦永和,徐璐.浅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引导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7(02):90-93.
[2]王彦.高校大学生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缺乏原因的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17):202-203.
[3]孙菲,胡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应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121-1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