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面向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针灸治疗学》微课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9 10:12: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临床活动的核心是中医思维,针灸治疗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临床课程,侧重培养学习者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以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对针灸治疗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进行探索。根据中医临床思维的表现以及针灸治疗学中的临床思维特点,总结出“诊、断、方、治”的临床诊疗过程以及“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形成决策、实施与观察”的临床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从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教学方法与媒体、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对微课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针灸治疗学;微课;中医临床思维

本文引用格式:韩冬,等.面向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针灸治疗学》微课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9,6(45):222-225.

Design of Micro-cours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CM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HAN Dong1,SUN Hong-zhi2

(1.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Gansu,China;2.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Jilin,China)

Abstract:Th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cor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linical activity,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ology is a clinical cour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earner’s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and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is paper is suppor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explores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the micro cours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ology.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zations of clinical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features of clinical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ology,it sums up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ss which contains“indagation,diagnosis,prescription and treatment”,at the same time it proposes the clinical thinking process which contains“data collection,analysis and judgment,decision-making,implementation and observation”.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this paper analysis and designs the micro course from learning contents,learners’characteristics,learning needs,learning target,teaching methods and media,learning activities,learning evalu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ology;Micro course;Clinical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思维是中医理论体系与临床活动的核心,也是中医学区别于西医学的内在原因,学习中医学,必须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能力。《针灸治疗学》是中医学中一门研究和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科疾病的临床课程,以培养学习者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传统的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多为照本宣科、死记硬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本研究探讨如何进行针灸治疗学微课的设计,以促进学习者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针灸治疗学中的中医临床思维特点及诊疗过程

(一)中医临床思维内涵及表现


         中医临床思维贯穿于医疗过程的始终,是中医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思考活动,表现为医务人员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所患病症或相关事物及现象,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判断,形成决策、实施和验证,以探求其疾病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具体可分为四诊与辩证的诊断思维、确立治则治法与措施的治疗思维,以及临床验证与确诊的反馈思维等环节。中医临床思维的目的在于解决有关诊断、治疗、预防、护理、康复等医学问题,诊断与治疗是临床思维的两条主线;收集资料与辨证分析,判断决策与实施验证是临床思维的主要环节。从收集资料到分析判断、提出假说、做出决策到准备实施及至最后临床验证与确诊,既是一个连续的临床诊疗过程,又是一个反复循环的思维与认识过程[1]。

\

 
(二)针灸治疗学中的临床思维表现及特点

         针灸治疗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以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具体而言,就是运用“四诊”诊察疾病以获取病情资料,以经络辩证为特色,结合脏腑和八纲辨证等方法,对于临床上各种不同的证候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和标本缓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平补平泻或补泻兼施),以通经脉、行气血、调脏腑、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

         就针灸治疗学而言,其临床思维表现及思维过程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即不仅要辨病、辨证,更要辨经。要将八纲、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紧密结合,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归纳疾病的病位病性,即确定病位是在脏还是在腑,是在经还是在络,分析病性是属寒还是属热,是属虚还是属实,是属阴还是属阳;然后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使理、法、方、穴、术丝丝相扣,一线贯穿[3]。

(三)针灸治疗学的诊疗及思维过程

         根据中医临床思维的表现以及针灸治疗学中的临床思维特点,笔者总结出针灸治疗学的诊疗及思维的过程,如图1所示。

        1.诊:中医师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病情相关资料,同时边诊边断,为确定疾病提供充分支撑证据。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医理论和诊断假说的引导,离不开病程观察与诊断思维的对照。

        2.断:运用中医学理论知识,通过辨病、辨证、辨经对患者病情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判断,同时为断而诊,根据分析再进行针对性的诊查。此过程中中医师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辨病、辨证、以及尤为重要的辨经来反复推敲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归纳疾病的病位病性。

         3.方: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的基础上,确立治则,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法组合成方,形成治疗决策。治则要根据诊断结论,运用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标治本和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来确立。在腧穴选择上,根据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来确定最佳腧穴组合,根据病证以及穴位的性质确定刺灸法。

          4.治:根据针灸处方,实施相应的刺灸法操作,观察患者疾病治疗后的症状及体征变化,为疾病的进展变化提供诊断治疗依据。


\


二《针灸治疗学》微课的设计方法——以“落枕”为例

        微课是能够支持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4]在本研究中针灸治疗学微课主要是针对针灸治疗学中的某一病症,经过精细化的教学设计,通过讲授、演示、交互等设计,将目标知识和技能以模拟真实临床诊疗情境的、可视化的、一般不超过10分钟的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形式呈现出来。针灸治疗学微课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或课堂自主学习[5],能够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下面以“落枕”为例,详细阐述针灸治疗学微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一)学习内容分析

         “落枕”是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针灸治疗学》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针灸治疗头面躯体痛证中的一节。“落枕”是中医病名,为常见病,中医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筋络拘急、气血阻滞不通。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颈部肌肉痉挛所致。在治疗上中医治疗效果更明显、迅速。在对“落枕”的诊治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诊、断、方、治的过程完成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形成决策、实施与观察的思维过程,辨证论治,形成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针灸治疗学》针对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设计,学习者以本科学生为主。学习者在学习针灸治疗学之前,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临床各科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但缺乏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将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临床实践过程之中的能力,缺乏独立进行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形成决策、实施与观察的能力,尚未形成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

(三)学习需求分析

       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医疗实践活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针灸治疗学》面向临床实践,对于从未参与过临床实践的学习者而言,学习的需求非常强烈,学习者期望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完整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独立进行针灸诊疗活动。

(四)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目标是指期望学生在学习微课学习内容后能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能够解决的具体问题。根据“落枕”这一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学习者了解“落枕”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古代文献;2.学习者熟悉“落枕”的病因、病位、相关的脏腑经络、基本病机、辨证分型、处方方义及其他疗法;3.学习者通过对“落枕”诊治过程的学习,掌握“落枕”的针灸基本治疗方法,包括治则、选穴及特殊操作;4.培养学习者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形成决策、实施与观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选择与媒体运用

      1.情境创设法: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呈现诊疗全过程,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诊疗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为医师为患者诊疗的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讲授法:通过图像展示人体经络图等,将抽象的人体经络直观化,并辅以文字、音频讲解疾病名称、表现、特点、发病原因及鉴别诊断等理论知识,帮助学习者深化理解。

      3.演示法: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演示刺灸法的操作过程,并辅以音频讲解。使学习者直观学习刺灸法的操作手法及要点。

       4.问答法:利用文字、音频提出问题,并设计交互,让学习者做出回答并得到相应反馈,使学习者能够“学思结合”。

(六)学习活动设计

      按照针灸治疗学诊疗及思维的过程,进行“诊、断、方、治”学习活动的设计。

1.诊——收集资料(3分钟)

       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患者前来就诊的场景,为学习者创设真实临床诊疗情境。中医师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书写病历本,同时根据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判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查。通过以上内容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学习诊查过程,领悟中医师在针灸临床诊断过程中收集资料的思路与方法。

2.断——分析判断(3分钟)

        通过交互的设计,在视频画面中呈现问题:“请根据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推断这位患者所患疾病?”,并提供多个备选项“A.颈椎病”、“B.落枕”、“C.肩关节周围炎”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者在视频中点击选项后,中医师指出患者所患疾病为“落枕”,并运用图像、文字、音频讲解“落枕”的病名、表现、特点、发病原因及鉴别诊断等,将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贯穿其中,在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的同时,深化学习者对辨证过程的掌握。利用经络图、人体解剖图等图像,辅以文字、音频,讲解辨证过程。帮助学习者了解中医师如何通过分析判断推断疾病。

3.方——形成决策(2分钟)

        通过交互的设计,在视频画面中呈现问题:“请根据分析判断,拟写出治则、选穴及刺灸法。”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中医师在病历本上书写治则、选穴及刺灸法,同时对治则进行解读,阐述选穴原则与刺灸法的选取,形成针灸处方。使学生掌握针灸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形成合理决策。

4.治——实施与观察(2分钟)

        以第一人称视角演示并讲解刺灸法操作过程及要点,同时观察患者病情转归过程。使学习者掌握刺灸法的操作方法,以及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七)学习评价设计

       1.过程性评价:在学习者学习诊疗的过程中,通过交互的设计,在视频中呈现问题,请学习者作答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给予进一步的分析和讲解,使学习者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引导学习者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2.总结性评价:在学习者学习诊疗全过程之后,通过交互的设计,在视频中向学习者呈现自测题目供学生自主作答,并给予相应的反馈与解析,让学生自我检验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调整下一步的学习策略,确定对该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学习还是进行下一学习内容的学习。

三《针灸治疗学》微课“落枕”的制作过程

(一)前期准备


       准备微课制作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用具以及制作工具,具体包括教案、图像素材、文本素材、病历本、针灸针、摄像机、计算机等。

(二)视频录制

      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摄像机进行诊疗教学过程的拍摄。

(三)后期编辑

       后期编辑主要包括片头、片尾的制作,图像、文字、交互性问答、字幕的插入,以及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

(四)反思修改

        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与制作是否准确合理,以便及时做出修改与完善,以达到最优的制作效果。

四结语

         微课在中医教学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医类微课的设计应符合中医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本研究对针灸治疗学微课的设计以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为价值取向,在分析针灸治疗学中的中医临床思维特点及诊疗过程的基础上,依据教学设计理论,以一种病症的诊治为载体,对针灸治疗学微课的设计进行了探索。后续工作的重点在于按照上述方法完成《针灸治疗学》课程中部分内容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反馈与评价对微课的设计进行改进与完善,最终形成基于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针灸治疗学微课设计模式,为针灸治疗学微课的设计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邢玉瑞.中医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3.[2][3]高树中.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9:3,9.
[4]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1(2):48-54.
[5]胡蓉,陈丽云,杨奕望.微课在《中国医学史》教学中的运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7):17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