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服务”导向的信息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8 13:40: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从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两个角度入手,构建以教学管理系统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即基于“服务”导向的信息化高校教学服务平台,提高教学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和各方沟通的效率及效果。

关键词:“服务”导向;信息化;教学管理;教学服务平台

本文引用格式:佟紫娟.基于“服务”导向的信息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5):264-265,268.

         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承载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一重要任务的高等教育领域也受到极大影响。目前高校教师对于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越来越多,切实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质量,但对于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却关注不足,仍停留在运用教学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存储、输出和简单的整理、分析层面,大量教学数据并没有被有效利用,没有发挥教学管理更重要的作用。如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转变管理人员的角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教学管理的“服务”导向和信息化两个维度构建新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以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一当代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方式为自上而下的命令传达和秩序维护,教学管理目标是典型的“控制”导向。教学管理按照上层机构的层次性指令开展活动,管理制度多由学校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管理人员对于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教学要求常常反应迟缓,甚至置之不理。[1]一般来说,通常由学校教务处或学院教学部门发布各项通知消息,规范教学环节,控制教学流程,这样虽然能够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实现管理过程的规律性和规范性,但管理刚性强,学生和教师只能机械被动得服从命令,“遵守”秩序,而教学管理部门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久而久之,教学管理人员很容易将“控制”作为管理的目标,忽视教学实践有所改变的事实。

\

 
(二)管理手段不合理

         高校各项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如每学期进行的排课、选课、考试安排等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完成,这就要求每一条信息应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相关师生。一方面,传统的管理手段是自上而下层层发布命令和自下而上层层提交材料,沟通渠道虽然是双向的,但作用单一,通常仅用来上传下达,且极易造成信息断层。这种层级制管理使信息在系统内部流动的节点增多,流动的路线模糊,因而信息在沿众多节点流动时容易导致延误甚至失真。[2]另一方面,传统教学管理手段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较为落后。虽然高校都拥有自己的教学管理系统,但获得互联网支持的教学活动只占少数,这部分数据可以纳入教学管理系统中,但更多的教学事项只是线下活动,仍需手工操作和提交文本材料。学生和教师经常要花费精力填写各种表格,而教学管理人员则需收集汇总、整理分析、传送存档这些材料,导致管理效率不高。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没有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



二改进教学管理模式的方向

(一)教学管理理念从“控制”导向转变为“服务”导向


        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严格的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以期保证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但同时也限制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4]为保持高校的活力不被落后的管理理念束缚,应将教学管理理念从“控制”导向转变为“服务”导向。在管理过程中,应重视被管理者的感受,多听取师生对于教学管理方面的要求,对于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应当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加以体现,避免管理人员因循守旧、管理制度僵化落后、管理方式一成不变。[5]只有将管理目标转变为为师生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使教学管理由命令式的强制性监督控制转变为参与式的自我约束激励机制。

(二)教学管理手段从“传达—反馈”机制转变为“参与式自助管理”机制

        确定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属性为“服务”,就要求教学管理手段应当脱离“层级制”管理,实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与师生的直接沟通。教学管理系统不只是管理人员用以控制教学流程的工具,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教学管理系统为核心,将教学管理过程清晰完整的向师生展示,使教师能够查看追踪自己的教学状态及效果,使学生能够规范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及安排。这要求涉及教学的各项活动都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得以收集、整理、存储、输出等,最终将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扩容至一个容纳所有教学活动的管理沟通平台。[6]在这一平台上,教学管理人员充当“服务者”和“数据维护者”的角色。一方面,规律性的教学流程可以作为规范动作置于平台系统中,按时提醒管理人员发布消息,经管理人员确认后,推送至相关师生的个人教务系统中,同时师生也能看到下一步教学事项,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从教师端和学生端上传的数据经管理人员整理后可发布于平台,供相关师生进行参考。甚至教师和学生可以不通过管理人员而直接进行沟通,产生的数据可以公开,也可以设置一定权限才能阅读使用。

三新型教学管理模式探究

       新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基于服务导向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它使信息流动和各方沟通更加便捷化和人性化。新型教学管理模式以教学管理系统为核心,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以教师和学生的移动终端为媒介,最终呈现为一个各方直接参与沟通的教学服务平台,如图2所示。


\


           在该教学服务平台上,从信息流动角度来说,一方面,教务处发布相关任务通知,将直接推送到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教务系统中,师生查看后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或完成相关操作,省去二级学院教学秘书上传下达的过程,同时可在移动终端设置未读信息提醒功能,如果在规定时间段内仍未读取信息,将以短信形式发送到个人,保证每位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读取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在平台上,有关教学的整体流程和具体事项将公开透明化,形成清晰完整的教学规律,同时以通知的形式向相关教师和学生发布现阶段应进行的教学任务,并提醒下一阶段即将进行的事项。教师和学生在平台上能够查询到各阶段的日常教学活动,可根据教学规律安排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从各方沟通角度来说,一方面,教务处可以直接观测收集到师生的相关信息,在宏观上,利于领导层根据第一手实时数据制定和调整教学管理文件,既能保证教学规律的稳步运行,又能实现动态调整和制度补充;在微观上,教务处能够及时调整下发教学通知的内容和发布时间,使现阶段教学活动的安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保证教学管理和实际运行不脱节。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人员、教师、学生都处在同一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答疑区和意见建议反馈区直接提出自己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经平台数据处理后,可以公布每一阶段教学活动中的共性问题和答案供师生参考借鉴,如果新问题重复出现的次数较高则可识别为共性问题进行公开发布。在这个过程中,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充当的是服务者的角色,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和被管理者的沟通效率。

         本文初步探讨了基于“服务”导向的信息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以人为本的参与式管理模式,更好的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服务平台构建过程中,需要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超良.教学管理:寻求学校制度的德性变革[J].江苏高教,2014,(4):87.
[2]李友良.流程再造与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32):28.
[3]赵婧.从“秩序维护”到“结构调整”: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战略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6,(1):84.
[4]万艳.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295-296.
[5]张忠民.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110.
[6]陈娟,苏海燕.优化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管理路径[J].教育评论,2018,(06):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68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