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 +”在细胞工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1 16:27: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它以细胞生物学为基础,运用细胞培养技术及多种遗传操作技术,获得新的生物或产物,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专业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课堂枯燥、知识点分散、教材理论滞后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当前细胞工程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细胞工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细胞工程》课程;“互联网+教学”;教学方法探究

本文引用格式:张琨.“互联网+”在细胞工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5):191-192.

        细胞工程的定义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类似于工程学的步骤,在细胞、亚细胞或组织水平上操作,按人的设计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有计划地大规模培养组织或细胞,以获得新型生物或特种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1]。该课程发展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大。“互联网+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打造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同时开展引导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展开问题与讨论,优化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高效率地掌握学习知识,进而提高细胞工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首先分析当前细胞工程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并针对当前“互联网+教学”时代背景下细胞工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等进行分析探讨。

一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细胞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专业课。课程涉及概念多、范围广,理论容易理解,但讲授不当易形成科普课程,所涉及的操作技术没有给学生全部提供实践机会,因此在讲解时显得枯燥、无趣,通常会略讲或不讲,然而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细胞工程课程的内容除了细胞基本操作技术之外,根据实验技术范围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动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细胞拆合与染色体工程、转基因生物、胚胎工程、细胞与基因治疗等[2],课程共安排三十二学时,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内容全部系统讲授,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筛选和设计,不断对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归纳,突出授课重点。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差。

         在教学方法上,细胞工程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强、操作方法多,知识点琐碎,多个技术有穿插使用。例如胚胎移植技术是胚胎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染色体工程和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中也有该技术的运用;而细胞融合技术不仅限于制备单克隆抗体,还会用于动物的克隆。上课过程中目前通常采用板书与幻灯片播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仅仅从理论和实验方法上进行描述,这种教学方法稍显单调乏味、直观性不强,从而导致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细胞工程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细胞工程课程所选用教材很难全面涉及到其研究前沿[3]。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并更新教学的内容,做到将最新的学术成果及时添加到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牢固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增加其科研前瞻性的意识。

二当前“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契机

       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契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使用相对比较固定的授课手段,比如使用板书、幻灯片等进行授课。但是借助互联网,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手段均受到影响[4],因此,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环境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

 
(一)“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和教学技术实现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源都会得到拓宽。随着慕课、微课、网易云课堂等不断兴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单方面教授,他们也可以通过网络上更多的方法和手段来学习。传统的细胞工程课堂主要是根据教师所选的教材内容讲解,比如当前教学中选择的两本参考教材,分别是安立国和李志勇编写的《细胞工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显得单调。学生利用互联网能够随时随地自由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能从多个数据库获取最新的资料,从而突破教材在内容以及时间滞后方面的局限。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使得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方便、快捷地获取第一手学习资料,使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5]。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换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负责引导并解答疑惑的学习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升教学效率。

(二)“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借助互联网对细胞工程的课程进行改革,就是要将学生内容简单、容易理解的新知识的学习时间提前到课堂之外,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带领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学习,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比如细胞工程课程里面的细胞融合部分,提前让学生在课外预习细胞融合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史,课堂上着重给大家教授细胞融合的方法以及融合细胞的筛选,尤其对“基于HAT培养基的筛选系统”进行重点讲解。

         慕课和微课是比较常见的两种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慕课是课堂教学和互联网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慕课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教师、资源、平台得以优良整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在中国大学MOOC主页上有兄弟院校制作的细胞工程课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微课是教师在对知识点的传授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主要以教学小视频的形式,通过对重要知识点全方面的讲解,使学生理解透彻[6]。整体系统化的学习还是要靠课堂教学或者慕课,但微课的优点主要在于视频资源更加多元化,知识点独立,学生能够短期对特定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7]。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平台上就有很多有关细胞工程课程的微课,可以供学生免费学习。

         微信是目前国民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社交平台,也是学生学习细胞工程课程的优势平台。首先是方便操作,只需要无线网就可以下载学习资源,随时随地可以在手机上开展学习。比如在讲授到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部分,推荐学生添加“干细胞之家”的微信公众号,了解国家有关干细胞的政策法规、当前国内外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另外学生和教师在微信上能够良好互动,在学习时碰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提高学习效果。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细胞工程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前沿学科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细胞工程领域的最新国内外发展动态引进课堂,让学生不但能够学好基础知识,同时能够了解到最新的科技前沿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动物克隆时,除了介绍总所周知的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也要讲解2018年中国克隆猴“中中”“华华”的诞生过程,比较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克隆猴出现的重要意义;在讲解转基因动物介绍基因编辑技术时,可以结合2018年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一定要遵循伦理道德的有关规定,切不可肆意妄为、扰乱科研秩序。总之,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科前沿发展,认识到细胞工程在科学研究、医学和畜牧业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教育”在高校教学模式中的不断应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细胞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把握最新研究动态;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直接有效地获取知识。总之,在互联网新环境下,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升高校细胞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望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

 
参考文献

[1]安立国.细胞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58.
[2]李志勇.细胞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45.
[3]丁茜,刘亦武,谭井华.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7):13-14.
[4]王冬杰.“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挑战与转变[J].海外英语,2017,20:11-12.
[5]常卫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探究[J].英语广场,2018,12:83-84.
[6]高强国,李玉红,郭海英,等.微课在《细胞工程》实验课形成性教学中的探索及实践[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9):2997-3000.
[7]刘畅,王祎,李东辉.从慕课到微课—网络视频教学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05):41-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73.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