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兴起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财务共享趋势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然后分析财务共享趋势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等,以期提高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财务共享趋势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财务共享,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0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信息技术驱动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增长的三重作用下,财务共享模式将成为未来企业财务管理的主流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出现,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同时,大数据技术为企业分析和处理海量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这一趋势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深入研究财务共享趋势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课程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财务共享趋势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财务共享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模式从传统分散式转变为集中管理式,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其不仅要掌握传统财务会计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财务数据分析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业务风险管控能力、业务流程优化能力和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1.1财务数据分析能力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企业财务工作的集中处理平台,积累了海量数据。财务人员只有具备优秀的数据分析能力,才能挖掘出这些数据背后的企业经营状况、成本结构、销售趋势等有效信息,将其转化为对企业决策有实际意义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支持。优秀的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包括数据收集与整理能力、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应用能力、数据分析结果解读能力及财务数据分析报告撰写能力。这要求高校加强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财务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胜任财务共享模式下的财务分析岗位提供帮助[1]。
1.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人员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至关重要。一方面,财务人员应当熟练使用专业财务软件和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等工具,以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另一方面,除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外,财务人员还应及时掌握新的技术和工具应用技能来提高工作效率,如利用智能财务机器人处理发票开具、费用报销等重复性、基础性的工作,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财务分析和经营决策支持等更有价值的工作。此外,当企业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财务人员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与其中,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积极推动企业管理的创新升级。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1.3业务风险管控能力
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具备良好风险管控能力的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其中,增强财务人员的业务风险管控能力至关重要,包括有效地识别、评估、控制和防范审批流程风险、业务操作风险及数据安全风险等业务风险。有效管控审批流程风险,可以有效防止合同审批、资金支付等关键业务的不合规操作,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财务损失;有效管控业务操作风险,可以规范业务操作流程,确保业务数据的准确性;有效管控数据安全风险,可以为企业经营筑牢安全防线,提供更加优质的财务管理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业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培养。
1.4业务流程优化能力
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人员的业务流程优化能力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的关键。因此,财务人员需要增强业务流程优化能力,对各个环节的操作了如指掌,深入、准确地把握财务数据的产生源头及其在企业内部的流转过程,切实做到业务与财务的有效融合。只有这样,财务人员才能敏锐地抓住工作中影响质量和效率的关键节点,基于流程中的待优化点,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实现流程的优化和再造,提升效率,使企业的业务流转更加顺畅高效;减少错误,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降低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业务流程优化能力的培养。
1.5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开展通常需要企业内外部多部门、多岗位协同合作。因此,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与内部各部门协调时,财务人员应实时沟通业务动态,提供个性化的财务支持,并及时响应,协同解决业务问题。面对外部监管时,应积极配合,以清晰、简洁的方式真实、完整、准确地解答监管机构的质疑,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和责任感。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2财务共享趋势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财务共享趋势下,部分高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课程体系滞后于财务共享模式的能力要求、实践教学环境无法模拟财务共享的工作场景等问题,培养出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未来财务共享模式的需要。
2.1课程体系设计滞后于财务共享模式的能力要求
当前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虽然涵盖会计、财管、信息技术等多领域,但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围绕财务共享模式进行整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培养适应财务共享模式的财务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业务流程优化等综合能力。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面,课程体系中虽然有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但通常只是对财务软件基本功能的简单介绍,缺乏对企业级信息化系统(如ERP系统、财务共享平台等)的深入讲解和实践操作。
在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方面,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较少涉及财务数据分析方法及工具的系统教学,学生缺乏财务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的实践训练,导致掌握的技能无法满足从大量财务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以支持企业决策的需求[3]。
在业务流程优化能力培养方面,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不关注企业业务流程的整体优化,导致学生缺乏对企业工作流程的全面认识,不了解流程优化的方法和原则,难以从全局出发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实践教学环境无法模拟财务共享的工作场景
目前,部分高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校内模拟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方面都未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校内模拟实践方面,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Excel软件、VBSE会计模拟实训等实践课程,但课程模拟环境单一且模式僵化,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而财务共享模式下的财务环境具备高度集中化、流程标准化、信息复杂化等特点,对财务人员处理复杂数据、多部门协同及应对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当前校内模拟环境无法真实还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际工作场景,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训练,难以培养出满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所需的创新、应变能力。
校外实践方面,部分高校与企业联合搭建了校外实践创新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校外创新基地的建设与财务共享关联性不强,且创新基地的实践内容没有充分考虑财务共享的特点和需求,导致学生在基地实践中无法接触到财务共享的核心业务。其次,针对财务共享模式的联合培养制度建设不到位,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流程缺乏针对性,考核评价机制不规范,使得联合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对财务共享模式的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作用,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创新基地的实践中,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3财务共享趋势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3.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在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课程之间的界限,将会计、财务、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围绕财务共享模式进行有机整合;另一方面,增设专门的财务共享服务课程,系统地介绍财务共享模式的基本原理、业务流程、技术应用和管理方法,让学生在熟悉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处理复杂数据和多部门协同的能力[4]。
具体而言,针对财务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开设数据分析基础课程,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数据收集与清洗流程、数据分析方法及数据报告撰写技巧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特点,开设财务数据分析课程,以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财务状况分析、经营绩效分析、成本分析等,培养学生支持企业决策的能力。
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ERP课程,详细介绍ERP系统的架构、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让学生熟悉企业业财一体化管理模式。此外,教授学生Excel高级应用、数据可视化工具、财税机器人等软件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针对业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企业内部控制等专业课程中强化对学生风险管控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增设风险管控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企业的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项目,通过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风险管控能力。
针对业务流程优化能力的培养,开设企业财务共享平台专业课程,介绍共享业务流程的设计、优化和再造方法,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共享业务流程的全貌,继而掌握流程优化的技巧。
针对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在日常课程教学和实践中增设小组作业、项目汇报等环节,要求学生以团体为单位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2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第一,加大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建立财务共享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第二,加强对实践教学设施和软件的维护与更新,引进先进的财务共享软件、大数据分析工具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将企业真实的财务共享案例引入校内模拟实践中,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模拟环境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5],与更多的企业,尤其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成功的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确保实践教学内容充分考虑财务共享的特点和需求。第四,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作用,探索“双导师制”等多元化的联合培养模式。第五,完善财务共享模式下的联合培养制度,培养目标应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综合能力;实践流程应规范,包括在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轮岗实习、项目参与等必要环节;考核评价机制应完善,确保学生获得实质性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3.3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一,寻求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协同下的资源支持,共同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培养路径和激励措施,如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职称晋升通道等,以激发教师参与“双师型”建设的积极性;定期举办产教融合论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评估等活动,促进教师积极参加,以开阔其视野,提升其专业素养。第二,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邀请企业专家培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加强教师财务共享专业技能培训,也要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选派教师到企业财务共享中心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财务共享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教师在财务共享趋势下的教学能力。
4结束语
财务共享趋势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通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能够确保教学内容与财务共享模式的能力要求紧密衔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场景;通过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以上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财务共享趋势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正华,黄佳乐,余亚桢.财务共享背景下会计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J].会计师,2022(9):120-121.
[2]邓金娥.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三班+三制+三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2024(4):110-114.
[3]叶敏红,刘洪.基于大数据和财务共享服务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新探索[J].对外经贸,2024(3):115-118.
[4]谷增军.财经类专业开设财务共享服务实训课程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7):265-268,277.
[5]倪树美,钟媛,吴晓琳.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4(4):118-12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