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产实习是应用型本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文章结合化工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了化工生产实习与行业融合的必要性。鉴于当前产教融合面临的实际问题,从产教共同体、学生实习价值观、专业化师资、运行监控与反馈机制等方面构建了产教融合型生产实习运行的新机制。初步实践探索表明,共同体是产业和学校融合的突破口,正确的劳动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良药、专业化师资是实习质量的关键,运行监控与反馈机制是实习质量调控的有效手段,对于生产实习课程建设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生产实习,运行机制,化工
0引言
生产实习是学生深入了解生产流程、实际操作和岗位职责,获取和掌握生产相关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职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教高函〔2019〕12号),明确要求要“建设好实习基地、选好配强实习指导教师、做好实习考核”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切实加强和规范实习工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生产实习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环节,也是促进大学生由学生向员工角色转换的重要桥梁[1-2]。
学生参与化工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可能涉及物理或化学爆炸、中毒、伤残等诸多生产安全隐患[3],化工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生产实习任务。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积极性不高,带队指导教师生产经验不足、行业兼职教师教学技能欠缺等,已成为制约化工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良性互动的产教融合型化工生产实习运行长效机制,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至关重要,对深化学校教育与化学工业的产教融合具有重要意义[4]。
1产教融合型生产实习是化工行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重点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发展指明了清晰且具体的方向,并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们对污染的抵制和对绿色环保的需求,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化工行业,将不断对化学工艺技术革新、化工过程装备更新和过程控制系统升级,绿色、智能、高效已经成为未来化工行业发展趋势[5]。化工行业在市场导向引领下,对化工产业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绿色智能、高端新产品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然而,面对化工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操作难以满足学生对未来化工产业迭代升级,众多高校正日益注重化工专业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通过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化工生产实习基地,将真实生产环境和尖端设备技术融入实践教学之中。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在企业实际生产操作中边实践边学习,确保其所学的基础技能与职业素养相互匹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化工生产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实践结果表明产教融合型生产实习是学生获取工作经验和行业先进技术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也是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7-10]。
2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进行合作的一种教育形式,企业与学校双方作为直接利益相关主体以及其他相关主体的参与下,采取产业与教育相融合的一致,实现人才、技术和服务等多方位共同发展[11]。其根源可追溯到杜威倡导的“学校即社会”的理念,主张教育应与实践相结合,倡导“在做中学”[12],强调通过生产操作与经验积累来增进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本领,服务于人的生产劳动活动,与产教融合的理念相互契合。产教融合关注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对接,主要表现在学校与企业建立产教共同体、专业与产业零距离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契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11]。依据融合程度,产教融合分为三种类型,即轻度融合、中度融合和深度融合。产业与教育融合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产业通过提供技术人员、场地、设备、资金等关键资源支持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则通过技术与人才的培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这种相互支持的关系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等要素的配置,实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进而促进产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
3产教融合型生产实习运行机制的构建
产教融合型生产实习运行机制是指推动、调节、制约生产实习教学管理中的各要素正常运转,以实现生产实习目标的功能体系,各个管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参与主体之间缺乏连续性、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及时、管理不到位等实习机制运行不畅问题。因此,结合目前化工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产教融合理论基础,从学校和行业主体融合、实习对象(学生)、执行者(指导教师)、实习数据平台监控四维度构建产教融合型生产实习运行机制,促进校企深度产教融合,保持生产实习运行顺畅,切实提高生产实习质量。
3.1铸造产教融合共同体
校企双赢是奠定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前提和基础[13]。从主体融合利益分析,学校的出发点是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落脚点是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行业的出发点是能够招聘到与企业发展吻合的技术人才和寻求高校资源支持,落脚点是为行业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基于主体利益诉求,以开放包容、互惠共赢、责任担当、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学校牵头,成立全流程低碳化工产业产教联盟,通过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实现学校与行业主体融合。依据产业链人才培养要求,共同设计实习内容,实现专业教育与化工产业的融合。根据实习内容要求,校企通过互培互聘教师和工程师的方式,组建实习师资团队,实现校企实习人才融合。根据实习项目,整合学校与行业实习资源,共建实习基地。实习学生参照行业员工岗位任职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进行管理,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通过联席会议交流教学经验,研讨行业技术问题,实现学校与行业情感共融,铸造产教融合共同体路径,如图1所示。
3.2塑造学生正确的实习价值观
学生是生产实习的对象,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生产实习的质量与效果。在实习前、中、后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生产实习认识和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劳动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组织学生生产实习前,召开学生生产实习动员会议,结合往届实习过程中的一些案例,让学生明白生产实习课程的性质与目的、内容与要求、对未来就业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化工行业职业的特点和生产岗位的重要性,向生产岗位师傅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表现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在岗位锻炼的过程中逐步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敢于担当、善于协作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生产实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认真总结生产实习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取得的收获,真正理解生产实习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基础。
3.3锻造优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落实生产实习任务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流师资队伍是高质量生产实习的保障。依据联盟章程,化工产业产教联盟成员单位推荐生产技术骨干人员和学校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习指导准师资,通过岗位锻炼,指导能力培训和参加经验交流等形式,考核通过的人员校企互聘互派,逐步提升师资队伍指导能力,最终达到专业化的实习师资水准,实习指导教师能力提升路径,如图2所示。学校选派教师需要弥补生产经验不足短板,参加企业一线生产岗位锻炼一年,不仅要了解行业企业文化和运营模式,还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了解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考核合格后,企业聘任为兼职生产技术人员,方可指导学生生产实习;企业推荐人员需要参加教学组织、语言表达等教师实践知识和技能指导培训,考核合格后,聘任为兼职学校实践指导教师,方可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每次实习结束后,组织指导教师召开一次教学经验总结与反思,交流实习指导经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持续改进生产实习质量,逐步提升师资队伍生产实习指导能力,达到优质实践教学团队。
3.4打造实习数据实时采集与反馈机制
数据收集与反馈机制是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依据化工专业生产实习培养方案,校企共同构建实习数据实时采集指标体系及标准,主要指标包括实习考勤、实习日志、实习周志和实习月志等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校友邦实践教学云平台实时监控实习动态,学生按时上传相关实习数据,指导教师结合线下指导和线上实时数据信息,收集与整理,并对其进行深度分析,研判实习目标达成情况,将不良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加强与学生沟通与指导,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实习计划任务。实习秘书收集信息与分析,将不正常结果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督查指导教师职责。在实习结束后,实习秘书组织研讨并完善实习指标体系与标准。该机制不仅能够对实践教学管理中目标机制的科学合理性进行有效的检查,还能够增强实践教学管理这一工作对自身问题的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行效果
4.1产教广度和深度融合成果显著
学校牵头,以河南豫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为产业链盟主单位,联合河南新天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昌鑫瑞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许昌市化工制药类企业,成立全流程低碳化工产业产教联盟。三年来,产教联盟成立前,主要合作企业1家到目前的化学原料药类、新材料类、助剂类6家企业。每年召开1次产教联盟行业生产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对接会议。针对行业最新先进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学术交流,盟员单位发布实际面临的生产和技术性难题,学校发布技术服务条件与成果信息,促进学校与行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成功对接合作项目“鲁索利替尼药物中间体关键技术开发”等5项,获得企业直接支持经费110万元,获省市财政研发后补助经费支持37万元,共计147万元。产教联盟成立前,每年平均合作项目0.3项,单项平均经费2.2万元,单项最高经费5万元。除了定期召开产教联盟会议外,不定期校企技术人员交流频率明显增加,产教联盟成立前,每年平均交流0.8次,现在每年平均交流10次以上。通过不同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产教需求对接和情感交融。
4.2教学与生产融合成效明显
依据产业人才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实践教学团队共同设置了安全作业及应急演练仿真实训、氯乙酸生产线仿真实训、化工单元装置检修维护、化工仪表检修维护、生产质量控制、化工工艺开发等实习内容。实习基地按照“能实不虚”原则建设,建立了校级校外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6个,其中河南豫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新天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获批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整合校内资源,建设了安全作业及应急演练仿真实训和氯乙酸生产线仿真实训2个仿真实训基地。学校选派6名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锻炼1年,聘请行业工程师8名,均为高级工程师,相互培训锻炼后全部通过考核,相互聘任,组成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团队。每年召开1次产教融合联盟联席会议,针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实习工作过程经验与遇到的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增设了安全作业及应急演练仿真实训,完善了生产实习过程评价指标等,促进了学校与企业共同治理、共同育人之间的深度合作。
以2020级化工工程与工艺、化学和应化专业学生生产实习为例,说明实习数据平台调控效果。每天采集实习打卡和日志,导师深度分析实习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靶向精准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实习任务要点与实习规范指导。日志成绩统计分为90~100分、80~89分、70~79分、60~69分、60分以下,对应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不同周次日志平均成绩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随着实习的深入推进,优秀率和良好率明显增加,中等率和及格率趋于降低。该结果与学生实习态度由实习初期的应付逐步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转变指导教师反馈信息相吻合,也反映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爱岗敬业的岗位观对实习和今后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5结语
产教融合的程度取决于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利益需求与实现程度,共同体是产教融合突破口,校企实践教学团队根据行业人才能力要求,设置科学的实习内容是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是实习效果的原动力,教师指导能力是实习质量的有力保障。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和教师情况,对实习过程的持续监督,可以有效调控实习效果。但是由于许昌市化工行业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本地企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对部分学生生产实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下一步将拓展行业企业地域,加大国内化工技术领先、规模企业合作,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为化工产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服务企业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四川省中职学校产教联盟信息化平台构建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7(4):73-76.
[2]鞠志宇,舒朋华,谢智宇,等.遵循OBE理念的制药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设计与实施[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2):71-75.
[3]廖红光,肖艳娟,刘再德,等.教育型企业认证视角下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盐化工,2023,50(2):125-127.
[4]白逸仙,耿孟茹.法国“大学校”产教融合机制及其对行业特色高校的启示:以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1):183-189.
[5]白颐.“十四五”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及内涵[J].化学工业,2020,38(1):1-12.
[6]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原〔2022〕第34号[A].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2022.
[7]秦传高,王建强,刘亭亭.基于产教融合的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化工管理,2023(16):8-12.
[8]杨伟博.校企共建共享高水平专业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23(15):49-50.
[9]冯晓锋,赵永臣.校企双方深度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21(31):7-9.
[10]叶飞帆.产教融合: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49-50.
[11]张继明,国娇.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涵义审视与合法性基础[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14(4):1-10.
[12]周洪宇,曾嘉怡.转化与发展:从“教学做合一”到“做学教统一”[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11):50-58.
[13]赵晓芳.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理论逻辑、内涵特征与行动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5):69-7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8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