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双碳”目标下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25 11:21: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双碳”目标旨在实现由高碳经济转为低碳经济,减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主体,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力军,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在工业。成渝双城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承担着建设生态文明和保护环境的重要职责。文章从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剖析工业绿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绿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双碳”目标,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企业,绿色发展
 
  0引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中具有重要意义。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主体,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力军,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路”和长江经济带交会处,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引擎。构建绿色发展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深入认识与评价绿色发展现状,分析绿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的有效建议,对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现状
 
  1.1工业产值与产业结构现状
 
  成渝双城经济圈2022年全部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 890.58亿元,比2021年增长了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 044.12亿元,比2021年增长3.9%;实现利润总额为5 916.46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合计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1.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3∶38.5∶53.2,第二产业占比较2021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1]。从整体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经济增速较快,工业产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圈发展能级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逐渐优化,六大耗能产业占工业总体规模的比重逐渐降低。
 
  1.2工业能源结构与能源效率现状
 
  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2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 650.78万吨标准煤,单位产值能耗为0.17吨标准煤/万元;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费量为7 157 870万千瓦时,其中火电占比为53.77%[2]120。四川省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 064.73万吨标准煤,单位产值能耗为0.41吨标准煤/万元;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费量为4 888 634万千瓦时,其中火电占14.72%[3]27。目前,中国整体单位产值能耗为0.48吨煤/万元。从全国范围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能源结构对化石能源依赖程度偏高,能源效率高于全国水平,在工业经济增速较快且产业结构调整期间,能源消耗与生产的平衡和效率仍存在不足,因此节能、低碳化转型的压力较大。

\
 
       1.3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现状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的重要市场激励手段和环境规制工具。目前,我国碳市场主要包括中国排放配额(China Emission Allowance,CEA)市场和中国核证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CER)市场。成渝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职能分别由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四川省联合环境交易所承担。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主要交易品种为重庆碳排放配额(ChongQing Emission Allowance,CQEA),辅以CCER和重庆核证减排量(ChongQing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QCER);四川省联合环境交易所主要碳排放权交易品种为CCER。重庆2023年碳总交易量为677万吨,占全国碳成交量的9.7%;平均成交价为29.41元/吨,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福建的23.25元/吨。根据四川省联合环境交易所数据,2023年四川省联合环境交易所CCER交易总量为214.29万吨。由于四川省是非试点地区,接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目前涵盖企业范围以电力企业为主,碳排放重点排放企业数量仅为85家,成都市仅有6家,相比福建同期重点排放企业数量为296家,成都企业数量显著偏少。虽然重庆同期重点排放企业数量为308家,但碳配额交易涵盖行业范围较窄,仅包括电力、钢铁生产、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化工、航空六大行业。成渝双城经济圈碳排放权交易活跃度远低于全国水平,且存在成交价格和数量偏低的情况[4],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少,涵盖的行业范围有限,碳排放配额需求较少。
 
  2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落后,削弱绿色转型发展的激励效果
 
  在“双碳”背景下,高效的碳排放权交易是推动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有效手段。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有效激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减排成本的降低,促进经济绿色发展[5]。然而,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落后会削弱绿色转型的激励效果。一方面,成渝双城经济圈未实现碳排放权交易统一认证,未统一管理碳排放权。成渝两地碳排放权交易分别根据《四川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与《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开展管理和认证工作。相较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以自愿性的CCER交易为主,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以交易地区性且带有强制性的CQEA为主,相应碳排放权仅限于在重庆内部流动,无法在整个成渝双城经济圈内使用。分割的碳排放权认证及交易导致碳排放权流动性不足,成渝双城经济圈内碳排放供给与需求无法统一管理,工业主体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困难,收益较低,进行绿色转型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成渝两地整体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少,碳排放配额需求较少。对于碳排放配额的分配,需求企业主要是被列入政府重点排放单位名单的企业,需要强制完成政府安排的排放任务。根据全国碳市场信息网数据,2023年重庆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为308家,成都纳入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的数量为6家,而2023年北京市重点排放单位共882家,北京市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共14家。总的来说,成渝两地整体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少,碳排放配额需求较少,导致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积极性不高。
 
  2.2工业能源结构调整力度较小
 
  成渝双城经济圈虽然工业能源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准,但是仍然面临能源结构较为落后的困境。现有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能源结构是基于四川清洁能源主要承担的“西电东输”任务的早期规划,如白鹤滩水电站,是仅次于三峡大坝的第二大水力发电站,电力主要供给华东地区。作为个体城市来看,成都与重庆的工业能源结构差异较大。重庆地处山区,依傍两江航运,能源资源禀赋较差,呈现出贫煤、少水、无油、富气(即天然气资源丰富)的特征。重庆本地开发风电、水电、光伏难度大,因此电力能源以火电为主。四川得益于丰富的水电和天然气资源,在煤炭占能源的比例上,成都远低于重庆。2022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费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65.81%[2],而成都占比仅为15.77%[3]。受重庆体量较大的影响,成渝双城经济圈整体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化石能源占比过高。
 
  2.3工业产业结构缺少统筹规划,协同性较差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先行区,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引擎。由于成渝双城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相似,两地发展同质化程度较高,产业结构趋同,资源浪费严重,缺乏互补性。同时,成渝双城长期以来的独立发展态势导致两地关系长期以竞争为主,协作意识较差,工业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态势。虽然两地政府已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政策规划下采取一些措施,但在具体的产业结构和政策上并没有明确的整体规划指导,在工业产业结构方面,两地产业协同性不强,产业结构耦合性不足[6]。

\
 
  3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问题的对策
 
  3.1加大碳排放权管理整合力度,扩大排放监管覆盖范围,进一步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发展
 
  一方面,在成渝政府间建立高层级的合作机制,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实现政府对碳排放配额的统一管理和统一分配,将全部碳排放指标全面接入CEA市场,统一碳排放权的管理,增强碳排放配额资产的流动性和碳排放权交易对工业企业的吸引力,助力成渝地区工业企业进一步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两地政府应积极增加重点排放企业数量,以成渝双城经济圈整体为范围,扩大重点排放单位认证行业范围,增加农副食品加工、机械设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以及碳排放配额需求,让绿色转型成功的工业企业从转型中通过减排、销售碳排放指标获得额外收入,以此带动成渝地区工业企业全面参与、实施和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有效减弱碳排放强度。
 
  3.2利用资源禀赋特点,加大能源体系整合力度,改善成渝双城经济圈整体能源结构,推动工业能源消耗低碳化
 
  四川是清洁能源输出大省,具有较大的清洁能源替代空间,可以加大成渝两地能源体系整合力度,用四川省清洁的水电替代重庆目前的火电,在不大幅影响现有能源供应格局,不违背国家能源分配大方针的基础上,一方面与其他省政府部门积极协商,提高成渝存量水电容量使用占比,包括新建但未投入使用项目的容量分配,应积极争取;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发潜在水电资源,加大水电开发资金投入力度,做好本地政策保障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扶持基金,同时对于经营效率较低的部分民营水电项目,可以由政府出资进行兼并改造,实现水电总容量的有效提升。水电占比的提高将以有效改善成渝双城经济圈工业能源消耗结构。此外,可以将燃煤发电机组更换为天然气燃气发电机组,更换火电机组。在战略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天然气发电在川渝地区的容量占比、装机规模和实施方案;在具体政策层面,进一步改进天然气供销储存体系,创新利益分析机制,协调油气企业与气电企业开展长期合作,在天然气供需双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天然气供给的长期稳定。在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显著降低成渝地区碳排放,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改善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工业能耗结构。
 
  3.3强化工业产业链协作,增强工业产业链互补性,实现碳排放效率提升与工业产业升级的进一步耦合
 
  两地政府应聚焦两地的产业链整合、协调和互补,在两地传统优势工业的基础上,促进两地产业结构协同升级,合力打造高能效、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形成绿色低碳的区域经济结构。第一,在成渝两地间互补的优势工业领域发力,由政府引导对接,强化绿色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以对成都地区具有优势的软件与零部件企业加强政策与资金扶持,进行重点发展,与重庆的优势整车企业整合。这样既能提升成渝地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实力,又能够避免成渝地区工业企业重复建设,陷入逐底竞争、资源浪费的恶性循环。第二,整合两地科技资源,增强科研能力,推动两地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发挥优势项目的作用,开展紧密合作。纵向上,形成成果先进、转化高效的产学研联盟,促进高附加值、高能效工业企业高速发展;横向上,整合成渝地区科研实力,补齐短板,把握前沿技术,提高在绿色工业领域技术标准、技术方向、技术专利上的话语权,为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双碳”目标打牢基础。第三,两地政府应协同合作,为整体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两地政府应增设常态化政策协调机制,配备相应人员,既要在与工业产业绿色转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政策文件上做好政策和执行上的统一,也要在工业产业链绿色发展转型的思路和方向上统一。
 
  4结束语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是“双碳”目标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成渝双城经济圈可以重点利用资源禀赋,加大能源整合力度,提升工业协同发展效果,加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整合力度。以上三点的结合将会有力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双碳”目标的实现,将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为现代化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标杆。
 
  主要参考文献
 
  [1]川渝统计局.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监测报告[R].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
 
  [2]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23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3.
 
  [3]成都市统计局.成都统计年鉴2023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3.
 
  [4]成琼文,杨玉婷.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基于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中介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23(4):201-210.
 
  [5]廖湘岳,伍侯成.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电力行业低碳绿色转型影响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50-52.
 
  [6]李优树,冯秀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西部,2020(4):35-4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798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