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07 14:18: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价值链分工的深化和细化,零部件作为中间 产品,对汽车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 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但形成规模化的企业数量较少, 自主研发能力与整车相比差距较大。本文以2019-2022年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汽车零 部件制造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二者的实证模型, 通过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 行论证,得到以下结论:对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而 言,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能产生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具有 一定的滞后性。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壮大,整车研发 能力有了大幅提高,质量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建立了 品种齐备、配套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这样的成果离 不开汽车制造公司的大力研发和自主创新。但在汽车 产业整体蓬勃发展时,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却存 在核心关键技术长期滞后、对整车制造业依赖度过 高、创新驱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1]。这种现象在很大程 度上可以归因于公司自主研发能力的缺失。相较于产 业结构更规模化、更系统化的整车制造业,汽车零部 件制造业是汽车产业链体系的一大短板,受到的融资 约束程度也相对更高[2]。因此,研究研发投入对企业绩 效的影响作用对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实现高质 量研发,形成产品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性成 长具有重要意义。
\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研发现状

  如表1所示,2015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汽车零部 件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从3.13%上涨到3.94%,研发 人员占比从11.80%上涨到13.90%。虽然在个别年份有 一定的下滑,但整体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说明,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对研发活动的重视程 度在不断提高,因此,对于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的需 求量也在不断提升。
\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目前,我国本土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公司处于迅速 发展阶段,以技术为导向是该行业的特色之一,通过 研发活动,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是该类公司能够 持续成长、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首先,汽车零 部件制造业公司通过研发创新创造的产品具有稀缺性 和难以替代等特点,能为公司提供异质性资源,让公 司形成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随着汽车产品的迭代升 级,消费者也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3]。

  对于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而言,研发投入会给企 业绩效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研发活动从 投入资金到最后投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需要一个完整 而漫长的周期,因此,研发资金的投入往往不会在短 时间能就能给企业绩效带来显著的提升,甚至由于研 发占用了较多的企业发展资源,会在当期制约其成长 能力[4]。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研发投入对汽车零部 件制造公司的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该作用具 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变量的选择及说明

  1.被解释变量

  企业绩效:由于企业绩效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选 取单个指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文采取因子分析 法,从成长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四 个角度选取了8个指标来衡量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企 业绩效。具体指标见表2所示:
\

  2.解释变量

  研发投入强度:本文选用公司每年研发资金投入 和营业收入的相对值来衡量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

  3.控制变量

  考虑到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选取公 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投资机会、总资产周转率、固 定资产比率、资产报酬率、现金存量作为控制变量, 使模型设置更为科学。

\
  (三)模型的构建

  本文选取我国2019-202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上市公 司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在剔除ST、*ST和披露信息不 完善的企业后剩余133家公司,获得532个有效观测值。

  本文将企业绩效(Ep)作为被解释变量,将研发 投入强度(Rdr)作为解释变量,其他变量作为控制变 量,分析研发投入强度在当期和滞后期对汽车零部件 制造公司企业绩效的影响,构造模型如下:

  Epi ,t=β 0+β 1Rdri ,t-j+β 2Levi ,t+β 3Lnsizei, t+β4Capii ,t+β5Cashi ,t+β6Tbqi ,t+β7Roati ,t+β8Turni, t+εi (j=0.1.2.3)其中j表示滞后年数,即Rdri ,t-j (j=0、1、2、3) 分别表示i公司在当期、滞后一年、两年、三年时的研 发投入强度。

  四、实证研究

  (一)因子分析

  在对样本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后,得到 KMO值为0.577.大于0.5.且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所 以,证明能够对样本公司的相关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变量解释的总方差后,以 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进行筛选,可以得到3个主成分因 子,且三者累计对企业绩效的解释程度达到77.026%, 能够较好地衡量所选取的企业绩效水平。将3个主成分 因子在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在三者方差贡献率总和中 的占比作为公共因子的权数,由此可得到计算企业绩 效综合因子得分的初步公式如下:

  Ep=0.357*Factor1+0.338*Factor2+0.305*Factor3

  再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分别得出因子 Factor1、Factor2、Factor3 的得分函数具体如下所示:

  Factor1=0.066*M1+0.006*M2-0.048*M3+0.012*M4+ 0.476*M5+0.476*M6+0.198*M7-0.141*M8

  Factor2=0.433*M1+0.450*M2-0.028*M3+0.013*M4- 0.032*M5-0.028*M6-0.055*M7+0.301*M8

  Factor3=0.041*M1+0.042*M2+0.422*M3+0.456*M4+ 0.108*M5+0.107*M6+0.41*M7-0.161*M8

  (二)相关性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 看出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系数为0.012. 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由此可以初步判断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此外,各变量之间的 Pearson相关性系数检验结果都低于0.6.因此,可以初 步判定变量之间受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较小,可以进行 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

  由表5可知,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当期研发投入 强度与企业绩效在10%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相关系 数为-1.429.T值为-1.7.说明研发投入在当期无法 充分发挥其优势,反而会对企业绩效造成负面影响。 而滞后一期的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为 0.801.并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研发投入在滞后一期 时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较小。滞后两期的研发投入 强度与企业绩效在5%的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 数为2.272.说明研发投入在滞后两期时对企业绩效产 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而滞后三期的相关系数略小于 滞后两期的回归系数。说明公司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 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滞后两期时会达到顶峰,此后会随着滞后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弱。至此,假设得到验证。
\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汽车 零部件公司研发投入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具有滞后性的 促进作用。在研发资金投入初期,由于成本的增加会 给企业绩效产生较为轻微的负面影响,但随着研发成 果的逐渐产生,其带来的正向效应不断提升,到滞后 两期时会达到最佳效果。此后随着产品的更新迭代和 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正向影响又会逐渐开始减少。 因此,在研发活动的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应该充 分估算研发产品的回报周期,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合 理地进行研发投入,才能创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异质性 资产,使公司在激烈竞争的行业中立足并不断成长。

  (二)对策建议

  要让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需要在新型领域尽 快确立技术优势,把握住重大历史机遇,使中国汽车 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完 善整车产业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合作机制,促使二者从 产品的设计规划到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保持紧密的合作 和沟通,实现整车与零部件的同步研发[5] ;(2)完善对 汽车零部件产品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关键性、前 瞻性技术的鼓励性政策,加深税收优惠程度。
\

  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 行业技术热点和需求变化趋向进行充分调研,结合公 司现有的生产能力和资源优势来进行研发;(2)完善 研发信息披露机制,减少研发投资中存在的融资约束 问题;(3)克服研发的滞后性效应,提高内部控制强 度,优化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汽车零部件企业未来发展应对之道[J].汽车与配件,2020(14):30-33.
  [2] 邱彬,王芳,刘万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22(01):2-9.
  [3] 王婷,王剑楠,李涛.汽车零部件研发项目管理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9 ( 31 ):106.
  [4] 林墅泽.研发投入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绩效影响分析[J].市场周刊,2023.36 (03):11-15.
  [5] 葛金喜,郭鹏鹍,李清峰.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汽车零部件,2021(05):107-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609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