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从安全风险预控的涵义、关键点切入分析,简要指出了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尚存在的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制度不完善等,重点探讨了当前城轨运营企业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八条对策,以供相关企业及人员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对策
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是以轨道结构来承重及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有环保、运量大、全天候等优势,被广泛运用。据我国交通运输部最新消息,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53个城市开通运营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0条,运营里程达9584公里,全年客运周转量1560亿人次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涵盖成千上万的工作人员,每日运送乘客以百万计,若出现安全风险很可能酿成重大事故。围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展开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及指导价值[1]。
一、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概述
(一)安全风险预控的涵义
对于企业而言,风险就是生产目的与劳动结果之间的不确定性,换而言之,就是企业运营中对生产目标、劳动成果产生不利影响的不确定性及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安全风险预控是指在事故发生前,辨识潜在的风险并采取规避措施使其处于安全状态,实现风险规避及化解。安全风险预控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封闭性。安全风险预控将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不同阶段相连,形成PDCA的闭环管理结构。第二,系统性。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囊括车辆、通信、信号、风、水、电等专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均可依据自身独特的构造进行风险预控,促使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第三,预见性。风险预控指将事后的补救转变成事先的预防,防患于未然[2]。第四,时效性。安全风险预控要求对风险因素进行日常监测,一旦发现有风险因素及时向组织机构汇报,立即响应、迅速处理。
(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关键点
第一,评估风险是基础。全面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量化可能产生的损失,为后续制定出的管控措施奠定基础。第二,预控风险是核心。通过预先控制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减少损失。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将控制的重点放在存在重大风险、运营关键时期、重大决策上。第三,管控风险是重点。结合城市轨道运营企业的日常管理实际情况,落实管控措施,例如,利用激励机制、人才培养等方式强化管理提供保障。各关键点逻辑关系见图1。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多样化管理模式导致的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综合运营管理水平需提升上。网络化运营模式和PPP运营模式相结合的情况下,导致不同运营主体间甚至是不同运营线路间、设施设备间联系不够紧密,衔接不够协调,缺乏更科学、客观的服务质量管理机制,整体运营效率、质量均需改善。二是监督制度不完善。随着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亦是如火如荼,规模迅速扩张,其中暴露出的管理问题也愈发突出。当前的监督管理标准基本由城轨交通运营企业制定,行业内缺乏更统一的监管标准,并不利于政府、群众等发挥监管职能。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加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对策
(一)危险源全面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指在安全事故发生前,识别出城轨运营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基于《系统安全理论》可将危险源归纳为人、设备、环境、管理四大类别[3]。一是人危险源。可划分成工作人员、乘客两方面:工作人员中的风险因素,主要有技术水平(基础知识不牢固、漏发指令、操作技能不熟练、应急能力差、执行不到位、经验欠缺、缺乏安全意识等等)、生理因素(过度疲劳、带病上岗、工作负荷过大)、心理因素(纪律性不强、协调配合能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三方面危险因素;乘客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不遵守乘车规则、蓄意破坏等。二是设备危险源。车辆、供电、通信、机电相关系统及基础设施运行故障导致的风险因素,例如,列车脱轨颠覆、站台门夹人夹物、电/扶梯困人伤人等。三是环境危险源。包括内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则包括采光、噪声、温湿度、客流量等;外部环境则是大风、洪水、地震、经济、法治等因素的影响。四是管理危险源。管理中的危险源体现在规章制度、安全管理两方面,例如,制度不完善、安全投入不足等。
(二)危险源风险评估
通常情况下,城市轨道运营企业中存在的危险源,可利用风险矩阵评估的方式来分析,判断该危险源可能造成的危害。该评价法中的核心公式为R=L*S,其中,R表示计算出的该风险具体程度;L表示发生风险事故的可能性,S则表示所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两者相乘则得到风险系数[4]。城市轨道运营企业要提前组建风险评估管理小组,除了要有效、全面地辨识存在的危险源外,还要进行评估。
(三)危险源监测及风险预警
危险源的监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分析该危险源的状态,看其是否处于受控条件下。二是对该危险源控制情况的监测,通过监测来判断安全风险预控措施是否可行。按照危险源类型的不同,将其划分成三种类别:(1)已被辨识出的危险源;(2)管理后危险源的控制;(3)新出现的危险源。对于可能导致较大安全事故的危险源要采取实时监控措施,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即便是发生也能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通过明确危险源的属性以确认其轻重缓急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5]。与此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风险预警工作要求极强的实效性,普通人工通知方式的效率较慢,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设置预警系统,一旦有危险形势,即可发出信号(按照风险等级的重大程度,划分成红、橙、黄、蓝不同颜色预警,见图2);立刻响应并采取应急措施。
(四)健全制度及法规体系
首先,在制度方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要根据行业的技术变化、上级技术工作指示等要求,持续性地完善当前对安全技术的评审机制,指导审查运营流程,及时监督和整改查出的隐患问题。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同时,要强化执行,健全问责机制。因部分风险事故的出现都和人员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制度体系缺陷有关,在定期开展的安全会议上要问责和通报,实施详细的专项汇报。其次,在法律法规方面。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明晰性的特点,利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必须认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生产安全、行车安全、劳动保护、消防管理、设备维护、事故管理等,并将法律法规要求渗透在管理工作中。
(五)完善风险预控组织架构
首先,进一步完善城轨交通运营风险预控组织架构,可以将层级设置如下:第一层,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人员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监室等部门的资深人员;第二层,安全监察室;第三层,包括调度指挥部、运营部、设备部、后勤保障部,均为普通职员管理负责;第四层,包括客运、供电、机电、信号、线路各分专业,由专业负责人、安全主管负责管理;第五层,包括乘务、维修部门,由一般职员负责管理;第六层,各车站的基层职员[6]。其次,明确各层级的风险预控安全管理职责。例如,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组织全部的风险管控工作,并进行重大风险管控预案的审核、批准;各部室、车站人员则负责排查风险隐患,并进行上报、监控、治理。通过完善管理组织架构,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组织,明确各层级职责,确保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
(六)加大安全管理资金投入
城轨运营中涉及的环节众多,各环节中的安全问题还可能交叉,因此,运营中各项细节都要有效分析,加大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首先,增加装备、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新时期,既要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施设备的先进程度,又要适时地更新改造设备以确保其安全运转、工作,防范因机械设备导致的风险事故。同时,还应当引进或升级当前的技术等级,优化作业环境及使用管理系统。其次,强化标准化安全质量管理力度。按照行业及上级部门的规定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程序,并通过实践、检验形成安全管理模式。加强管理并制定年度、季度、月度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计划,将标准化贯彻落实[7]。将安全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列为重点排查对象,强化和提高薄弱环节。最后,增加对安全培训的投入力度。安全是运营的前提,要做好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及教育工作。确定安全管理机制,强化监督和奖惩措施,确保员工能掌握安全培训内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已从单一线路发展为网络化运营阶段,行业监管和运营管理压力越来越大,也更具挑战性。企业应充分地利用培训学习机会,提前思考谋划、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使学员能够学以致用。
(七)加强安全检查及应急保障
一是要加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检查力度。安全检查是保障安全运营的重要方式,通过检查能及时发现隐患问题,整改后实施闭环管理,逐步形成安全管理模式,将风险降至最低。各运营段、车间、班组内设置公告栏,对重要岗位实施动态化管理,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二是加强应急保障工作。将预案制作成册下发给基层人员学习,组织开展应急事件演练。技术部门每年都要制定相应的演练方案,要求人人参与其中,提升应急团队的救援专业能力。演练后应及时总结不足,提出后期改进措施。加强物资保障力度。每年年初落实城轨运营的应急物资盘点工作,向上级部门汇报盘点情况,并安排专人管理,定时巡视。
(八)提升网络化运营能力
城轨交通运营交通网络越发复杂、庞大,初始的网络运营管理模式也需与时俱进。为提高网络运营的能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一是分析城轨交通的客流量数据,并重点对各类景区、商业区、外枢纽、高校等站点客流量进行监测,总结客流的特点、高峰期等。通过预测,为城轨交通的建设规划、运营组织、协调工作奠定基础,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及质量。二是加强对网络运营组织的优化。例如,可根据客流量的潮汐现象、高峰时期等采取加开高峰短线车等措施,以提升部分区段的运输能力[8]。三是网络运营管理中要提前进行设备设施的改造、升级,包括通信、信号设备、基础设施等。四是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应建立自身层级的安全管理条例,与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相互补充,避免冲突条款,并深化到各个细节中,例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乘客安全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将成为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支柱。同时随着轨道交通运营效率的不断提升,势必对安全管理、风险预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及时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安全问题,并根据所在地区轨道交通实际运营情况制定详细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捷、安全的保障,进而为促进我国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懿文,朱琳,刘志钢,等.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及防控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22,35(2):162-167.
[2]刘超,丁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2(2):16-18.
[3]李松峰,刘书浩,冯旭杰,贾文峥,沙茜.基于加权灰色关联度的城市轨道交通新线运营前安全风险评价方法[J].交通运输研究,2021,7(06):79-86.
[4]武晓炜.基于AHP-DEMATEL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J].技术与市场,2021,28(12):149-152,154.
[5]邓遥,欧阳新加.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J].城市交通,2021,19(05):105-110,130.
[6]王新伟,罗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控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1(20):10-12.
[7]涂晓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J].智能城市,2020,6(21):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60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