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 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加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融 媒体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新闻传统的制作方式和内容传 播受到巨大挑战,已不能适应广大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及其 “口味”的变化。相应地,广播电视企业也正在遭受前所 未有的生存压力,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在 阐述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推动广播电视企业改革发 展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目前广播电视企业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广播电视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媒体,广播电视企业,发展路径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企业要想获得广大用户 的青睐、成就社会与商业价值,深入探索媒体行业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至关重要。在电视新闻制作与传 播中,通过应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减少同质化 内容等无效产能、庸俗网络视频等低端供给,扩大差 异化创新产品等有效产能、高雅节目等中高端供给, 在优化打造传媒产品供给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广 大受众面向新闻产品提出的多元化需求,“口味”的 变化,促进人才、技术、资本、数据及资源等要素配 置与使用效率的提升,力保广播电视企业能够打造与 文化需求、与消费结构相适应的全新供给体系,这是 改革的关键。
一、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推动广播电视 企业改革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本是一经济概念,指在调整 经济结构中,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 数量和质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 “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 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 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 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 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 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 疏流,实现经济可持续的高速增长。本文所涉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主要是指运用经济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思维和方法方式,结合广电行业的特点,来 对广播电视企业进行改革。
在广播电视企业改革中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 维,一是为了将广播电视企业的无效产能以及低端的 供给直接减少,这样就可以为扩大有效产能以及中高 端的供给腾出空间,最终使传媒产品的供给结构,能 够适应当前及未来,大众对广播电视行业产品需求的 变化。二是可以提升广播电视企业资本、数据、人 才、资源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有效配置与使 用效率,最终使广播电视企业供给体系能够与文化需 求和消费结构相匹配,实现可持续发展[1]。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广播电视企业存 在的问题
(一)节目总量高但缺乏精品栏目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广播电视企业相继打造了独 特的新闻栏目,且面向电视新闻打造了专业的频道, 奠定了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基础[2] 。但是,从广播电视 新闻现况看,虽然有着较高的总量,但节目质量参差 不齐的状况也比比皆是,观众所看到的广播电视新闻 节目,主题往往是类同的,且存在大同小异的节目内 容,能聚焦观众注意力的节目还是稀缺,严重的同质 化竞争,带给观众的是日益增加的观看疲劳。
(二)综合性频道多但专业频道少
我国新闻频道目前有数量过多的情况存在,部分 电视台覆盖范围不大,且主要为综合性频道,专业新 闻频道数量略显不足[3] 。虽然有很多广播电视企业面向 电视新闻打造了专业化的频道,如北京电视台新闻频 道、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和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 频道等,呈现出较为专业的新闻制作,聚集了一大批 受众。但是,也依然有部分广播电视企业,仍停留在 综合频道新闻节目的阶段,不仅无法保障节目的高关 注度,也欠缺足够的新闻专业性,难以满足受众观看 新闻要求提高的需求,导致自身发展受到限制。
(三)时效性不强导致收视率不高
一般而言,新闻节目大都是在每天18:00~20:00 播出,该时段过去被视为黄金时段。但现在情况已出 现变化,多数人这一时段基本是在吃饭或忙碌其他事情,即便没有忙事也已较少观看新闻节目,更多的是 选择其他频道收看娱乐节目。因此出现了新闻节目被 忽略的情况,不仅降低了新闻的时效性,也难以收获 较高的收视率[4] 。同时,多数广播电视企业在录制新闻 节目时,涉及的流程相当复杂繁琐,例如采集信息、 搜集图片和配音等,新闻时效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不但阻碍了广播电视企业的发展,而且会导致企业市 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减少。
(四)互动性较少且单一传播偏多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因普遍存在单向传播特点的 缘故,可供受众选择的角色仅有信息接收者,与新闻 媒体之间不论是事前、事中还是事后都无法互动,受 众参与度严重不足,难以及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 认知,新闻收视率和受众因此受到较大影响。尽管部 分广播电视企业打造了专有的社交和互联网平台,但 在宣传、维护、互动方面仍显著存在不足,参与互动 的观众仍然偏少。同时,由于部分广播电视企业工作 人员欠缺积极性,不仅无法突出新闻互动性、开放型 的特点,也没去帮助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的困境中走 出,面对受众的多元化新闻需求当然就没能满足。
(五)更新速度慢且融合发展不足
在融媒体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带给了广播 电视企业巨大的发展契机,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 境中站稳脚跟,企业就必须大力更新技术。目前,部 分广播电视企业技术更新速度不足,未能紧密结合互 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及现代通信技术,尽管新闻 信息资源相当丰富,但技术落后的问题始终存在[5] 。而 在新媒体诞生之后,一大批观众也随之流失,因此广 播电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技术更新与融合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广播电视企业的 创新发展路径
(一)坚持以受众为中心,有效满足受众需求
一是面对受众新需求时要引入互联网思维。网络 媒体表达方式新颖、有趣且独特,备受观众喜爱,迅 速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因此,广播电视企业要引 入互联网思维,在新闻节目内容中导入网络热词、高 频词,如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的新年贺词出现了“点 赞”“朋友圈”“蛮拼的”等网络热词,电视媒体播 出效果显著提升。说明打造新意十足的新闻语言和内 容,能够汇聚数量众多的年轻受众。
二是引领受众需求时要借鉴网络新媒体传播优 势。以央视新闻为代表提出的“新媒体首发”概念, 能以短视频、“一句话新闻”等形式第一时间面向移动客户端用户推送突发新闻,与网络媒体之间的时间 差大幅缩短,广播电视新闻受限于时段和栏目的缺陷 被弥补,且后续相关栏目中通过深度报道,能为突发 新闻报道提供即时性保障,可第一时间带给公众权威 消息,能有效抑制虚假新闻扩散的情况。
三是满足受众需求时要拓展新闻品类。互联网时 代涌现了多样化的传播手段,丰富了新闻品类并创新 了内容供给模式,相应的也有新受众群和新信息需求 诞生。基于此,广播电视企业可结合社会新闻与地方 戏曲创立“曲艺新闻”,此类结合了说唱的表现形 态,能汇聚喜爱戏曲的受众。立足于受众需求进行新 闻品类的创新,能带给传统新闻新活力,有利于新闻 节目生态环境的重构,凭借多样化、分众化和个性化 的新闻产品,吸引更多的受众。
(二)极力彰显工匠精神,保障新闻内容质量
“工匠精神”表现为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精益 求精的品质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新闻的受众 与消费者始终不缺,而能提供吸引受众注意力且质量 较高的新闻产品,才是最关键的,这也是编辑和记者 等新闻生产人员能力的体现。新闻实践中“工匠精 神”具体表现在坚守坚持新闻理想、求新求精新闻 产品、专注用心新闻工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下,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提出了优化内容生产、创新 传播渠道、摒除低端和无效供给等要求,要致力于优 良新闻产品的打造、有效传播渠道的开拓。
融媒体的诞生,引领传媒领域进入了全民记者的 传播时代,新闻信息传播已跨越了空间和地域的限 制,人人都能参与海量新闻素材的收集和提供,或结 合直播软件迅速传播新闻。在时间和空间方面,自媒 体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的优势更加突出,而广播电视企 业此时应将重心转向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正确引导舆 论的方向,慎重对待每条新闻的采访、编辑和播出, 由记者至编辑再到领导,逐一认真、细致、负责的验 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通过精雕细琢、仔细推敲新闻 产品,保障能为受众传达准确无误的真实新闻产品, 激励彰显工匠精神,以获取受众的好评,以推进自身 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传播网络技术,拓展新闻播出渠道
一是加大新技术和新人才的引进力度,推进新闻 生产的深度融合。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运 用下,深入挖掘各类信息数据并专业化处理,以便更 好地掌握用户习惯和偏好,通过精准化预测用户行 为,打造预见性新闻。同时,在网络互动平台的运用下,从网络层面面向观众展开互动,采取网络评论和 留言的方式,不仅能使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者与观众之 间建立更密切的互动关系,也能根据受众意见对节目 进行调整、优化,促进节目收视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引入互联网技术创新传播方式,拓展播出渠 道。广播电视企业应当凭借自身新闻信息源,从版本 和形式入手创新新闻产品,立足于移动和社交平台展 开新闻传播。同时,加大人工智能技术、3D动漫技 术、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屏直播技术的应用力 度。比如,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新 华社采取沙化形式制作了《诗词里的“一带一路”》 视频,打造了唯美的沙画场景,深入阐述了“一带一 路”文化。此类新颖的新闻样式,传播力、引导力、 公信力和影响力更强。
三是优化媒体生产方式,创新信息采编制作平 台。通过有机结合新兴媒体传播通道和信息产品,共 享资源、集中处理,打造形式不一的信息产品,并在 各类平台上向受众传播。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广播电 视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全媒体采编,要求 记者在熟练掌握电视设备和手段的同时,也要能灵活 运用网络、数字、移动设备采集制作信息。
(四)引入舆论监督模块,创新新闻供给模式
针对主流媒体主要利器之一的舆论监督报道,通 过舆论监督的妥善开展,帮助主流媒体将新闻产品局 限于正面宣传的“短板”补齐,可促进媒体影响力和公 信力的提升。例如, 浙江卫视于2014年推出的《今日聚 焦》舆论监督栏目,近年来在新闻产品供给模式的创新 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供给“正题反做”。该舆论监督栏目是 以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为主题展开报道,但与以往“正 面题材正面宣传”的思维模式不同,切入点为“问题意 识”,结合电视栏目,面对工作“短板”进行曝光、公 开,与传统反映政府部门工作的宣传语态呈现出完全不 一样的局面。而此类具有创新性的“正题反做”手法, 带给了受众别具一格的感受,有机结合了“上接天气” 和“下接地气”,赢得了受众普遍好评。
二是报道主旨以“立”代“破”。在该舆论监督 栏目报道中,由于载体选择了负面新闻,从形式上达 成了“破”。该栏目模式中,以“立”代“破”、重 “立”不重“破”是创新之处,“建设性”是为关 键,最终落脚点依然为“立”,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和整改曝光问题,成为广大受众喜爱的 热点节目,推进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高。
(五)着重培养媒介人才,平衡配置人力资源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企业要想实现进一步发 展,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而更 关键的则是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运营的复合型媒 介人才队伍。基于此,广播电视企业需要为一线新闻 生产人员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引领他们面向广播电 视行业现有发展情况展开思考,跳出日常工作,探寻 方向感,获取认同感,赢取荣誉感。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向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提出了 一系列要求,诸如高素质、高技术水平、丰富的理论 知识等,所以广播电视企业也必须高度重视复合型记 者人才队伍的打造,在以实际终端为根据开展转岗专 人招聘工作的前提下,要求专业人员能掌握扎实的领 域专业知识。同时,尽量避免一线人员身兼数职。正 确的方法是明确划分各渠道、各终端工作,促进整体 策划能力、多渠道传播理念及资源共享意识的增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广播 电视新闻企业需要立足于不同渠道探索增加新闻深度 的方式方法,关注新闻纯度的提高,并加大新闻传播 网络技术的创新力度。同时,广播电视新闻企业要积 极引入包含融媒体、大数据等在内的一系列现代化信 息技术手段,彰显作为传媒企业的工匠精神,保障新 闻真实性、客观性、即时性。要加强舆论导向,推进 自身职能的增强,在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则的前 提下,夯实自身基础,实现社会传播效益和企业经济 效益的良性增长。
参考文献
[1] 杨旭.媒体融合与供给侧改革创新—— 以中国新闻社拓展新闻产品体系为例[J].新闻战线,2020(5):68-70.
[2] 李明伟.基于全媒体背景下加快新闻宣传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 国际公关,2019(12):21.
[3] 王芳.浅析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J].广电时评,2019(19):54-56.
[4] 陈阳.新闻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6):233-234.
[5] 陈岩,张晋斌.广电新闻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究[J].青年记者,2019(17):61-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54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