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纵观近年来我国绩效评估的落实情况,尽管国内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都在积极地探讨绩效评估问题,但是,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估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估,还缺乏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评估体系。在当前条件下,上市公司绩效评估工作是经济管理领域中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是企业在制度上的一种创新性实践。为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估模型的深入研究,为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模型提供思路。
关键词: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评价委托企业经营业绩,是指为正确实现其企业战略目标,运用具体的衡量指标和评价标准,用系统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委托企业整体经营发展过程及其经营结果进行企业价值观的判断,既是特定委托人对特定代理人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绩效激励的一种有效评价手段,也是根据客户需求决定其对代理人目标激励实施强度的主要理论依据,还是直接影响委托公司企业价值发展取向和企业文化形象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外多家研究指导机构、咨询机构、学者对各种企业绩效考核评估管理模型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评估体系往往是从单一因素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估,而多因素评估却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评估机构倾向于短期财务指标,且评估权重过高
在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考核评估指标模型中,财务指标权重占80%以上。财务指标中的权重程度过高,使国有企业过度关注短期内的财务评估结果,并过于鼓励资产管理者“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使国有企业根本不愿去进行可能降低当前企业利润增长水平的境外资本市场投资,从而严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1]。
(二)评估内容不全面
以上企业评估分析模型所需要涉及的各项指标因其所可能占据的比重通常过大,而对企业客户、员工、内部管理过程等各项指标的价值影响较小,不利于加强企业的长期战略经营管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比如财政部公布的企业绩效管理评估指标模型,它的每个定量评价指标都仅仅是企业财务指标,没有对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管理、核心竞争力等其他关联性较强的定量指标进行具体设计。
(三)评估结果不够精确
以上三种评估质量指标体系中都存在着指标设计不合理、质量评估指标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根据财政部公布的企业绩效指标评估核算模式,在一揽子企业财务指标核算体系中,有一些财务指标被称为正向负指标(如企业库存资金周转率),另一些为反向正指标(如不良资产负债比率),但它需要进行加权计算平均,否则将影响绩效评估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二、上市公司业绩评估指标体系
(一)上市公司绩效评估考核指标体系中的基本指标
按照企业系统管理学理论,在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下,企业战略整体经营任务目标能否实现,主要依赖于内外环境一系列因素的叠加。因此,绩效效益评估法在指标体系中的设计,不仅要同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影响企业战略整体经营任务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外部环境对我国上市企业公司战略经营目标有重大直接影响的关键因素。尤其更要综合考虑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特殊国情等特征,以及特殊行业环境。
(二)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估的基本指标体系
基础业绩指数指标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是整个公司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核心。用企业基础经济指数进行评估,能较好地准确反映一家企业的整体基础经济效益,其具体含义及指标计算公式概述如下:
1.主营管理业务所占市场份额
主要经营业务中的市场份额是泛指本公司年度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支出净额及其占该服务行业整体营业收入支出总额的一定比例。它的具体计算公式一般是:本年主营销售业务收入市场份额=本年度营业收入净额/本年营业收入销售总额[3]。它通常是上市公司衡量产品与配套服务进入市场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用于衡量上市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
2.平均利润
人均收益比率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收入利润,与企业职工平均工作人数收益之比。它的基本公式定义是:企业人均利润=公司主营业务员的利润/企业职工的工资平均数。该评价模型从企业人均核心价值观和创造力的角度,反映出企业生产技术含量的领先水平,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状况[4]。
3.人均工资生产成本比率
人均工资生产成本比率是指加工企业所用固定资产收入总额与作业车间生产工人的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率。它的基本计算公式一般是:生产工人的人均固定生产使用资源=每个企业每年使用的固定资产设备总额/每个车间生产工人的使用平均数。这一重要指标从我国企业固定资产开发投入者的角度深入考察了企业自主技术的创新领先能力情况。
4.就业率指数
就业率指数通常泛指一个企业每年提供的固定职位需求数量与平均固定资产之间的变动比率。它指的也就是所有企业的资产平均数/所有资产的价值平均数。就业指数直接反映了我国企业每生产单位平均资产净值所能同时提供的每个就业机会岗位,体现了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贡献。
5.缴税金额比率
缴税率一般是指企业每年缴纳的全部营业税金与平均企业资产增值总额的一定比例。公式定义如下:实际缴纳企业税金收入比例=企业实际缴纳的当年全国平均税金收入总额/全国平均企业资产净值总额。该收费指数具体反映了企业向上级国家机关缴纳营业税款的实际状况,体现了企业在税收方面的社会贡献。
三、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估模式的价值取向与完善思路
(一)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估模式的价值取向
公司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引导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企业经营作为实体经济经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单位,经营活动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就是为了实现投资收益率的最大化。利润收益最大化固然是一家企业的核心本质属性,我国上市公司也同样离不开其核心价值观的取向。
(二)价值观转变的三个阶段
由于企业市场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核心经营战略目标和核心价值发展取向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重大变化,经历了企业利润取向最大化、企业整体价值取向最大化、企业社会价值取向最大化三个发展阶段。
1.利益最大化
在中国传统金融理论中,盈利就代表了公司最新带来的财富,而盈利越多,也意味着其财富增加得更快,越来越靠近其他的投资目标。但这一价值观点并未充分考虑涉及中小企业选择获取整体利润的最佳时机、承担风险的能力大小、获得整体利润与流动资本额之间的直接关系,因此,利润率的最大化已经不应该再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主要价值指导取向。
2.公司价值最大化
利益价值最大化目前还存在诸多弊端,企业战略目标与核心价值观的取向已经开始向引导企业实现价值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转变。公司价值增长最大化这一理论观点指出,公司自己建立公司的最主要目的也正是为增加公司财产,而由于公司股东自己也是所有公司股权的共同主人,因此公司股东价值增长最大化的主要目的,也正是为实现股东公司财产的价值增长最大化。对已成功上市的股份制公司来说,其在我国公开市场的平均股价直接代表着一个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3.公司社会价值最大化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在其下属的各部门、各单位中,就其所在城市、区域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而言,是一个大系统。公司社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它与时效性、风险性、可持续性等要素相协调,体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企业—社会价值是现代企业所要求的目标,并与企业时效性、风险、可持续性等基本要素相互协调,也反映了企业经济性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鉴于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都处于国有控制性质下的特殊国情,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更需要将寻求企业的一种社会价值最大化当作主要经营目标,并落实在运营的决策流程中。
四、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估指标
根据知识经济时期我国上市公司所面对的特殊业务环境、战略目标、价值取向等,从制度设计视角、可操作性入手,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一)基本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原则主要是指指标体系本身的可用性,还有有关统计资料取得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技术指标太细,就会很困难;并且,一个评价指标确实可用,但因为取得该指标数据所耗费的代价远大于其可以产生的利益,那它往往就应该被舍弃,转而选取其他能够取代的方法指标。
2.体制性原则
上市公司业绩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一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二是量化与定性指标体系的配合。金融指标主要反映了公司过去的业务成绩,而非财务指标则是公司的长远发展方向和实力;定量指标则主要是通过公司所提交的财务报表、统计数据等,而定性指标则是从各方面体现了公司的运行状况。所以,应该将公司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同时,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协调。“上市公司”绩效评估系统是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估系统,要全面考虑能体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各方面,把关键指标相互联系,给出合适的权重。
3.重要性原则
首要原则就是要把综合性与重要性统一起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可以从各个侧面展现公司的业务绩效。但如果评价指标数量过多,也会造成整体的评价体系模糊,不利于对核心问题作出评价。所以,在选用指标体系时,一定要按照重要性原则的规定,而非每个方面进行选择。
(二)特定原则
1.社会利益原则
遵循公司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导向,特别是在以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体制下,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国有企业或者是改组后的国有控股。所以,在对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业绩的评价中,应当兼顾对社会价值的整体贡献,即按社会利益原则。比如通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创造就业、上缴国税、诚信度、环境保护、关心公益事业等,都是评价一个上市公司整体绩效的关键因素。
2.激励原则
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奠定基础。因此,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应该把评价的范围限定在管理者能够控制的范围内,避免不可控指标的出现,否则就会导致管理人员的抵制。另外,要达到一个平均水平,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具挑战性,并能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
五、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审指标体系
评审性评价指数主要总结了上市公司企业治理组织结构、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能力、社会经济综合效益贡献等非公式计量指标因素,其中主要包括上市公司企业治理组织结构、管理者的职业基本素质、产品服务市场份额占有率和能力(产品服务客户满意度)、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发展创新战略、基础企业管理水平、社会整体贡献以及信用行为等。
(一)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窗口
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窗口泛指我国公司全体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公司管理层的组织设置机构是否完全符合公司监管部门机构及有关现代中国企业治理制度的其他相关法律要求,经营模式是否规范,是否充分体现了“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经营原则,并如何确保维护全体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
(二)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企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指企业领导干部在企业管理中应具备的德才兼备、敬业精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组织协调、科学决策等方面的素质。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绩效评审指标体系的完善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上市公司的宏观走向;另一方面,也对于公司内部的整体绩效提升有着较大的影响。
六、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施企业绩效考核评估,对于加快建立上市公司激励约束长效机制、改进企业经营体制管理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烜,刘思敏.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的第二产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343-350.
[2]廖信林,杨正源.基于熵权-TOPSIS模型对稀土永磁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评价[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0,33(4):63-66.
[3]姚永红,刘云,李晶菁.酒店旅游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基于2018年截面数据模型[J].全国流通经济,2020(23):120-122.
[4]王梦翔.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的白色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J].科技与管理,2019,21(5):73-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3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