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对具有高杠杆性、高关联性及高风险性的金融行 业来说,尽管其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作 为金融业的主体金融类上市公司,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大 环境下,不断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并提高内控水平依 然是行业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对金融业内部控制、 PDCA循环模型等相关理论的认识,以AK公司为案例,分 析了金融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PDCA循环模型下 构建金融业内控体系的可行性,并对内控体系进行了初步 构建, 同时还结合内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金融业 内控体系有效运行的对策,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体系运行
在当前我国金融业日益深化改革的经济形势下,金 融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切实可行、与时俱进、适应金融类 上市公司发展的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体系,以防范并 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从而确保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高, 实现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AK公司是以金融、担保、保 理业务以及民生健康医疗等为主营业务的金融类上市公 司,其于2016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AK公司致力 于为中国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并 为企业员工家庭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创新型保险及健康 医疗服务以及消费金融服务等。
一、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由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及全 体员工以实现控制为目标而共同实施的过程。对于金融 企业而言,其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仅是我国建 设现代化金融企业的基本前提,而且还是金融业实现自 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 构建,不仅有利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而且有利 于确保金融企业资产的安全性。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构 建是金融企业自身防范和应对风险的现实需求,同时还 是金融企业向强企发展的时代呼唤。
二、现阶段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控认识不到位且内部控制效果低
金融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直接 影响其构建和运行。通过调查AK公司部分人员对内部 控制内涵的认识,显示有29%的员工将其视为一套规章 制度,约有11%的员工将其视为会计控制,而大部分员 工则将其理解为动态管理过程,占比高达57%。除此之 外,还有3%的员工将内部控制视为对企业各部门、岗位工作的监督。而通过对该公司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 参与内部控制的财务、审计人员的调查显示,仅有51% 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对其有约束力,约42% 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其约束力一般,而约有7%的中高 层管理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并无约束力。由此可见,金融 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而认识 不到位则直接导致内部控制效果的降低。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且应对风险能力欠缺
目前,AK公司还尚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而内控制 度的不健全将直接影响其应对风险的能力。金融业属于 高风险的行业,对其进行监督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 前该公司采取的监督手段主要以事后监督为主,对于事 前和事中的风险防范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监 督弱化还体现在监督手段滞后等方面。AK公司风险应对 能力薄弱还表现在没有设置专门且独立的内部风险评估 部门,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出现责权不明等情况,降低了风险应对能力。
(三)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且信息传递效率低
目前,AK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还相对滞 后。比如,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仅停留在会计信息系 统方面,而受到主客观等因素的制约,金融企业的会计 要素常出现错漏等现象,甚至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 况。与此同时,该公司面向管理层管理系统的建设也比 较滞后,从而导致信息系统所收集、加工并处理的数据 难以转化为对管理者有价值的信息,进而难以为管理者 作出正确且科学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信息系统建设滞 后还体现在信息传递效率低。当前,AK公司在信息传递 的过程中,依然以金字塔式的组织实现并完成,尽管信 息技术在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 受到人为理解偏差及拖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基层与高 层在行动步调上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三、PDCA循环模型下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
(一)基于PDCA循环模型构建金融企业内控体系的可行性
PDCA又称戴明循环,该循环模型是一种科学且全 面的质量管理方法,其主要包括计划(Plan)、执行 (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计划 阶段是指活动执行前的策划过程;执行阶段是指将计划 付诸具体实践的过程;检查阶段是指对计划的执行情况 进行了解并分析其问题和原因的过程;处理阶段是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和总结的过程。该模型具有以下特 点:第一,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对于没有解决 的问题或者出现的新问题会在下一个循环中得以解决; 第二,是大环带小环的逻辑组合体;第三,是螺旋上升 的管理过程,可持续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PDCA循环 模型对于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金融企业 内部控制的构建其实质是对企业各环节存在的各种不正 常现象进行检测,以发现问题,并通过不断地自我调整 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可见,内部控制能够与PDCA产生 相同的工作效果。因此,基于PDCA循环模型构建金融 企业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基于PDCA循环模型的金融企业内控体系
在PDCA循环模型下,并结合AK公司的实际情况, 构建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四环节的内部控制动态循 环体系。其中,计划阶段是起点,其主要内容包括说明 内部控制构建的基本目的以及内控意识的树立等。对于 AK公司来说,在计划阶段,其目标主要在于提高中高层 管理人员及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并树立正确的 内控意识。实施阶段是设计执行,其主要内容征信、资 金管理、信息披露及信息系统建设等模块。在此阶段, 该公司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适当的调 整。例如,在资金管控模块,应以按程序调度资金保障 资金安全作为控制目标,而控制的关键点应着眼于加强 对资金流向的动态监督等。在信息系统模块,应以提高 信息效率为控制目标,并以信息系统建设等作为控制关 键点。检查阶段是专项监督阶段,其主要包括外部评价 和内部评价。对于AK公司而言,应成立独立的内部控制 评价部门,以用于挖掘内部控制构建和运行中存在的问 题及其原因,从而为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推动PDCA循环模型下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构建与 运行的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以提高对内控认识的水平
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及推 动其有效运行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而人是良好内控环境 形成的关键。对于AK公司来说,大部分中高层管理者和 企业员工还尚未对内部控制内涵及作用给予正确认识, 从而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对此,一方面应面向 企业全体人员大力宣传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尤 其应针对内部控制人员展开专业培训(如内部控制构建 方法及模型等),从而加速AK公司内部控制的构建;另 一方面,应制定内部控制人员行为规范,以对工作人员 内部控制的执行予以约束,从而增强内部控制的效果。
(二)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以增强企业风险应对能力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健全是至关重要的。对于AK公司来说,应注重监管制度的完善以及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部门及其相关制度的建设。在健 全监管制度的过程中,应对监管手段予以改进。除运用 一般方法外,还可采用证据检查、业务流程图等手段, 从而提高监管水平。同时,在监管内容方面,应做到全 面,除事后监管外,还应对事前、事中监管予以重视。 对于AK公司而言,还应成立专门的内部风险评估部门, 并明确部门人员及其岗位职责,从而提高金融企业的风 险应对能力。
(三)加速内控信息化建设以快速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逐渐被广泛 应用在各个领域。在金融企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 有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而且还有助于推动我国国 民经济的发展。在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构建和运行过程 中,也应注重信息系统的建设。为此,AK公司应对内 部控制构建和运行中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予以高度重 视,并通过成立专项资金的方式,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系 统的建设。同时,为促使专项资金专用,应对资金的用 途予以明确和监督,以落实信息系统的建设。在信息系 统建设的过程中,内部控制人员对于信息化工作的掌握 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对此,可通过专门培训的有效开 展,以增强相关人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从而提高其信 息化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五、结语
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下,我国金融企 业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 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金融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内 部控制水平, 以高效应对各种风险。面对当前AK公司 还尚未涉及内部控制的现状,基于对PDCA循环模型的 认识,笔者认为可依据这一模型构建AK公司内部控制体 系,并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为了在这一模 型下推动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运行,应不断 提高内部控制的认识水平,并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同 时还应注重信息化的建设。总之,只有在思想、制度及 信息化等层面予以加强和完善,才有助于推动金融企业 内部控制的构建,实现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杨洪涛.新时代企业内部控制与文化建设关系探究——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 (7):288.
[2] 张红伟,熊操,陈小辉.金融企业内控沙盒的可行性研究——基于促进金融科技创新视角[J].软科学,2020,34 (3):100-106.
[3] 邵明晶.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内部控制[J].金融经济,2011(8):150-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34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