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 > 正文

农户贫困及其决定因素——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实证分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7-26 14:36: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6 结论与评述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 近年来理论界和实践界对精准扶贫进行了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的“实施精准扶贫, 瞄准扶贫对象, 进行重点施策”的顶层设计及指导思想, 采用2003—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住户调查数据, 应用统计性描述和计量分析方法, 从精准扶贫视角研究了中国农户贫困及其决定因素。研究发现:

(1) 市场并不能自然地消除贫困, 决定了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和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农村贫困率逐年降低, 但贫困并没有彻底消失, 贫困人口依旧大量存在。同时, 从贫困决定因素的回归分解看, 时间所代表的技术进步、市场化推进及改革, 是造成农户贫困的重要原因。这表明, 农村改革和市场化推进乃至经济增长并没有必然地消除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华盛顿共识所坚信的滴漏经济增长在中国农村脱贫问题上并不存在。也就是说, 华盛顿共识所坚信的“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必然消除农村贫困, 要彻底消除贫困, “看得见的手”必须发挥作用。因此, 政府实施精准扶贫, 既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必要职责, 也是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一是在收入分配上, 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强化收入再分配功能, 注重益贫式增长 (Pro-poor Growth) 和包容性增长 (Inclusive Growth) ;二是在公共政策上, 注重优惠政策措施的实施, 通过基础设施投入、产业政策等手段, 强化对贫困区域或农户的支持。

(2) 农户贫困的决定因素十分复杂, 决定了精准扶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尽管本文努力挖掘了已有数据, 尽可能地纳入了诸多微观和宏观的影响因素或变量, 但依旧不能全面解释农户贫困的决定因素。在回归分解结果中, 残余项的比例较高。同时, 随着贫困标准不断提高, 残差项越来越大, 从39.56%升至59.84%。该结果说明, 绝对贫困户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少或集中, 易于寻找和精确瞄准。但随着贫困标准不断提高, 贫困的决定因素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对症下药”尤为困难, 脱贫任务更加艰巨。因此, 要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证调研, 认清贫困的内在机制, 精准识别致贫的决定因素, 做到“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二是在实践和政策上要承认贫困的弹性和韧性, 以及脱贫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精准扶贫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地消除当前的贫困户, 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有效防止贫困户在脱贫后又重新陷入贫困, 即“返贫”。因此, 集中精力打一场脱贫攻坚战固然重要, 但认识到贫困问题的复杂性, 对贫困户的动态性跟踪和长期帮扶更加重要。基于此, 精准扶贫不仅仅需要攻坚战, 更要因人、因地制定精准扶贫政策, 并坚持该政策的动态化和长期化, 帮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陷阱”, 应该成为中国反贫困事业的根本战略。

(3) 农户贫困是一种多维贫困, 决定了精准扶贫要“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把贫困的决定因素划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前者的贡献率为43.77%, 后者的贡献率为16.67%。由此可见, 农户贫困的核心决定因素是外因, 而不是内因。也就是说, 农户贫困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其人力资本弱、农户特征等自身因素, 更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政策偏差等外在因素。基于此, 精准扶贫不仅要因人施策, 更要因地施策, 还要注重优惠政策措施的实施。如果没有制度改革、政策措施、资源投入等外在因素的推动, 仅凭其自身实现脱贫是十分困难的。具体来看, 首先,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农户贫困的第一原因。因此, 在大国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下, 充分重视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实施“因地施策”的精准扶贫政策, 对落后区域给予重点扶持, 对于我国农村减贫有积极意义。其次, 就内部因素而言, 贫困户确实人力资本较弱, 但同时也存在物质资本、金融资产、政治与社会资本的缺失。因此, 认为农村扶贫应该送“渔”而不是“鱼”的观点有失偏颇。实施“因人施策”的精准扶贫政策, “鱼”、“渔”并送, 可以克服贫困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更有利于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最后, 就制度和政策看, 已经存在或实施的制度与政策确实有利于脱贫 (其贡献率为负值) , 但其贡献率非常低 (仅为1.77%) , 没有起到脱贫的核心作用。因此, 调整公共政策, 实施“因人因地施策”的精准扶贫政策, 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本文的实证结论支持Sen的贫困理论, 认为贫困可能源于贫困者人力资本较弱导致的“没有能力”, 但更可能“源于机会的缺乏”, 但这两个方面都和社会制度和政策密切相关。一方面, 人力资本积累的缺乏使得贫困农户“没有能力”获得资源或者有效地利用资源, 例如没有足够的能力接受知识或技术进步, 难以“驾驭”或获得物质资本、金融资产和政治资本等;另一方面是贫困农户“机会缺乏”, 例如区域贫困导致的信息封闭和就业机会稀少、非农经营或外出就业机会缺乏等。

需要说明的是, 首先, 由于数据的缺乏或模型的局限性, 本文并没有充分控制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经济增长、农村基础设施与基本社会服务、自然灾害与农户风险等影响农户贫困的宏观因素。以上不足之处, 需要更全面的数据支撑才能得以实现。其次, 在农户收入及其贫困的已有研究中, 收入变量被广泛采用。但收入有可能被低估, 特别是被调查者往往倾向于隐藏自身的真实收入。一些学者认识到该问题, 认为采用消费变量的研究更真实和可靠[57]。因此, 以农户消费为被解释变量, 从消费视角进行研究, 将有利于对本文的结论进行补充和验证。最后, 由于诸多原因, 本文采用的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并没有真正实现“固定跟踪”[58], 使得该数据是非平衡面板数据。若采用朱喜等[58]或Yang[59]的处理方法“截取”到平衡面板数据, 则可以从农户本身贫困转化的视角建立动态固定效用模型进行研究, 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DOLLA D, KRAAY A.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2, 7 (3) :195-225.

[2]万广华, 张茵.收入增长和不平等对我国贫困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6 (6) :112-123.

[3]夏庆杰, 宋丽娜, APPLETON S.经济增长与农村反贫困[J].经济学季刊, 2011, 9 (3) :851-870.

[4]RAVALLION M.Growth, Inequality and Poverty:Looking beyond Average[J].World Developmen, 2001, 29 (11) :1803-1815.

[5]SON H, NANAK K.Global Estimates of Pro-poor Growth[J].World Development, 2008, 36 (6) :1048-1066.

[6]王祖祥, 范传强, 何耀, 等.农村贫困与极化问题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 2009 (11) :73-88.

[7]罗楚亮.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J].经济研究, 2012 (2) :15-27.

[8]章元, 万广华, 史清华.暂时性贫困与慢性贫困的度量、分解与决定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 2013 (4) :119-129.

[9]LIU X, AMY Y C.Markets,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Vietnam[J].Asian Economic Journal, 2001, 15 (2) :217-235.

[10]KYDD J, DORWARD A.Implications of Market and Coordination Failure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4, 16 (7) :951-970.

[11]KHAN A, RISKIN C.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China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2]SICULAR T, YUE X, GUSTAFSSON B, LI S.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Inequality in China[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7, 53 (1) :93-126.

[13]章元, 万广华, 刘修岩, 许庆.参与市场与农村贫困:一个微观分析的视角[J].世界经济, 2009 (9) :3-14.

[14]陈立中.收入增长和分配对我国农村减贫的影响:方法、特征与证据[J].经济学季刊, 2009, 8 (2) :711-725.

[15]梁琦, 陈强远, 王如.户籍改革、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层级体系优化[J].中国社会科学, 2013 (12) :36-59.

[16]万海远, 李实.户籍歧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13 (9) :43-55.

[17]刘穷志.公共支出归宿: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落实到贫困人口手中了吗[J].管理世界, 2007 (4) :60-67.

[18]吕炜, 刘畅国.农村公共投资、社会性支出与贫困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 2008 (5) :61-69.

[19]GUSTAFSSON B, WEI Z.How and Why has Poverty in China Changed?A Study Based on Microdata for 1988 and 1995[J].China Quarterly, 2000, 164 (12) :983-1006.

[20]张爽, 陆铭, 章元.社会资本的作用随市场化进程减弱还是加强?---来自中国农村贫困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 2007 (2) :539-560.

[21]SYLVIE D, FOUMIER M.贫困-环境假说:来自中国北方一个村镇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 2005 (1) :11-26.

[22]樊丽明, 解垩.公共转移支付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J].经济研究, 2014 (8) :67-78.

[23]ADRIAAN V Z, MUYSKEN J.Health and Endogenous Growth[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1, 20 (2) :169-185.

[24]BUNZEL H, QIAO X.Endogenous Lifetime and Economic Growth Revisited[J].Economics Bulletin, 2005, 5:1-8.

[25]王弟海.健康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和贫困陷阱[J].经济研究, 2012 (6) :143-155.

[26]程名望, 史清华, JIN Y H.农村减贫:应该更关注教育还是健康[J].经济研究, 2014 (11) :130-144.

[27]MINCER J.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M].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74.

[28]AUTOR D H, LEVY F, MURNANE R J.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An Empirical Explor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118:1279-1333.

[29]杨新铭, 罗润东.技术进步条件下农村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的互动机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1) :74-84.

[30]高梦滔, 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J].经济研究, 2006 (12) :71-80.

[31]徐舒.技术进步、教育收益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 2010 (9) :79-92.

[32]王春超, 叶琴.中国农民工多维贫困的演进---基于收入与教育维度的考察[J].经济研究, 2014 (12) :159-174.

[33]程名望, 盖庆恩, JIN Y H, 史清华.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户收入增长---基于回报率与贡献率双重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16a (1) :168-181.

[34]程名望, 盖庆恩, JIN Y H, 史清华.市场化、政治身份及其收入效应---来自中国农户的证据[J].管理世界, 2016b (3) :46-59.

[35]郭熙保, 周强.长期多维贫困、不平等与致贫因素[J].经济研究, 2016 (6) :143-156.

[36]DU Y, PARK A, WANG S.Migration and Rural Poverty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5, 33 (4) :688-709.

[37]章元, 许庆, 邬.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之路:中国降低农村贫困的经验[J].经济研究, 2012 (11) :76-87.

[38]严斌剑, 周应恒, 于晓华.中国农村人均家庭收入流动性研究:1986-2010年[J].经济学季刊, 2014 (3) .

[39]LIN N.Social Capita, Cambridge[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0]陆铭.说审稿[J].经济学家茶座, 2011 (3) :939-968.

[41]高梦滔, 毕岚岚.村干部知识化与年轻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9 (7) :77-84.

[42]万广华, 周章跃, 陆迁.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运用农户数据的回归分解[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5) :4-11.

[43]CAMERON A C, TRIVEDI P K.Microeconometrics Using Stata[M].Stata Press, 2009:429-431.

[44]ROMER 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5) :1002-1037.

[45]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y, 1988, 22 (1) :3-42.

[46]SCHULTZ T W.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for Agriculture[J].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61, 9 (2) :97-106, 07.

[47]SCHULTZ T W.On the 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ver Time[J].Economic Inquiry, 1982, 20 (1) :10-20.

[48]史清华.农户家庭储蓄与借贷行为及演变趋势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 2002 (6) :66-78.

[49]RAVALLION M, CHEN S.China's (Uneven)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7, 82 (1) :1-42.

[50]STARK O.Migration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Risk, Remittances and Family[J].Finance and Development, 1991, 28:431-452.

[51]陈云松, 范晓光.社会资本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估算--关于内生性问题的文献回溯和研究策略[J].社会学研究, 2011 (1) :167-195.

[52]白重恩, 李宏彬, 吴斌珍.医疗保险与消费:来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证据[J].经济研究, 2012 (2) :41-53.

[53]周黎安, 陈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J].经济研究, 2005 (5) :44-53.

[54]FIELDS, GARY, YOO G.Falling Labour Income Inequality in Korea's Economic Growth:Patterns and Underlying Causes[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0, 46 (2) :139-159.

[55]郭继强, 姜俪, 陆利丽.工资差异分解方法述评[J].经济学季刊, 2011 (2) :363-414.

[56]SHORROCKS A.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by Factor Components[J].Econometrica, 1982, 50 (1) :193-211.

[57]NGUYEN B T, ALBRECHT J W, VROMAN S B, WESTBROOKM D.A Quantile Regression Decomposition of Urban-Rural Inequality in Vietnam[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7, 83 (2) :466-490.

[58]朱喜, 史清华, 盖庆恩.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 2011 (5) :88-98.

[59]YANG D T.Education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Household Income Growth during Rural Reforms in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4, 74 (1) :137-162.

注释:

1 20世纪80年代, 以华盛顿为基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等机构, 坚信滴漏经济学, 即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会自动在社会各阶层扩散开来, 从而自动消除贫困。因此主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给贫困阶层、弱势群体、落后产业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惠, 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增加消费、创造就业等途径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 带动其共同发展和富裕, 被称为华盛顿共识。

2 贫困线的划定、贫困率的发生、贫困农户的特征等统计性描述, 见文献[26]的详实描述, 本文不再赘述。

3 政治与社会资本细分变量的选择, 依据Lin (2001) 的界定, 参见文献[39]。

4 本文涉及到的所有收入和资产变量, 均以2003年为基年, 采用历年各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进行调整, CPI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5 参照Cameron和Trivedi的方法, 参见文献[43]。

6 若以农户人均收入或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 户籍制度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明户籍制度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

7 所采用的内生性问题处理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可参见文献[43, 51, 52]。

8 有关回归分解方法的原理及具体应用, 可参阅文献[54], 特别是郭继强等给出的论述十分全面 (参阅文献[55]) , 本文不再赘述。

9 FY方法是Fields和Yoo[54]将Shorrocks[56]自然分解原理运用到对数收入方程中提出的分解方法。具体的分析原理和步骤见参考文献[34, 54, 56]。

10 从稳健性检验的视角, 比较分析表4中采用另外3个贫困标准得到的回归分解结果, 可以发现:基于其余3个贫困标准得到的回归结果, 表现出一致性的规律。本文不再赘述。

        《农户贫困及其决定因素——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实证分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26/2018072602405319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2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