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9报告了教育对“二孩”意愿影响的渠道分析。第 (1) 列是没有控制任何渠道变量的回归结果。在第 (2) ~ (9) 列的估计模型中分别加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邻里社交频繁程度、第一次结婚年龄等8个体现“收入-成本”和“文化-认知”的渠道变量。列 (10) 则共同控制了以上8个变量。如作用机制模型中所述, 为增加相应渠道变量后教育估计系数下降幅度, 也是在解释教育对“二孩”意愿的负向作用中所占比重。
根据表9的结果, 两类渠道共同解释了教育对生育意愿负向影响中52%的效应。其中:配偶受教育程度的解释效应最大 (16%) , 容易理解的是, 在高知识分子家庭中, 由于教育对夫妻双方生育意愿的逆向影响, 导致其家庭小孩数量更少;上网频繁程度解释了14%的负向效应;邻里娱乐频繁程度解释了12%的负向效应;首次婚育年龄和养老问题分别解释了8%的效应;其他渠道均大概解释了2%左右的负向效应。
上述分析同时表明, 尽管教育通过“收入-成本”的约束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意愿, 但是更重要的是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文化认知观念, 从而降低了“二孩”意愿。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 一方面, 收入成本条件与生育量质权衡之间的潜在矛盾, 在样本调研内容受限的情况下难以被观察和捕捉;同时, 尽管家庭经济条件、抚养小孩的时间成本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生育行为下降的原因, 但这些经济因素是在既定生育意愿的基础上的选择行为, 或许只能为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背离现象提供解释[55]。另一方面, 教育改变人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认知, 进而影响生育意愿, 这种作用机制是在意识形态层面的, 更进一步说, 生育观念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观念取决于社会的存在, 而社会的存在则反作用于人的意识观念,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 就有什么样的生育观念[56]。以上发现不仅验证了两种渠道假说, 也为理解不同受教育年限居民之间的生育意愿差异提供了重要证据。
5 讨论
前面的研究结果表明, 教育对生育以及“二孩”意愿具有显著逆向影响, 并从“收入-成本”和“文化-认知”两大方面产生作用。那么, 教育对生育意愿的负向作用是否会体现到生育行为进而影响人口素质?教育是否存在强强联合与代际传递现象, 进而作用于生育行为而影响人口素质呢?为此, 下面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5.1 教育与生育行为
有学者指出,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存在背离现象[57], 表10的模型 (1) ~ (3) 试图检验教育对生育行为的负向作用。模型 (1) 中, 以个体已生育小孩数量作为被解释变量, 个体受教育年限作为主要解释变量, 其他个体人口学特征作为控制变量, 并控制省份变量, 估计结果显示, 教育与生育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考虑到被解释变量 (已生育小孩数量) 是非负整数, 模型 (2) 采用泊松回归进行估计:通过测算, 已生育小孩数量的均值 (1.70) 与方差 (1.65) 基本相等。结果表明, 教育与生育行为之间的负向关系仍显著成立。模型 (3) 使用2SLS估计, 同样得到类似的结论, 即受教育年限越多, 生育小孩数量越少。由此可见, 教育对生育意愿的负向作用会体现在生育行为上, 进而引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生育率较低的现象。
5.2 教育的代际传递现象
张苏和曾庆宝发现,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通过影响其对子女教育的投资意愿和观念而影响子女的受教育水平[58], 表10的模型 (4) ~ (12) 试图检验这种教育代际传递现象。其中, 模型 (4) ~ (6) 以父亲的受教育年限、模型 (7) ~ (9) 以母亲的受教育年限、模型 (10) ~ (12) 以父母的受教育年限之和为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均为自身受教育年限, 分别采用OLS、负二项回归和2SLS进行估计。其中, 模型 (5) 中, alpha值为0.11, 其95%的置信区间为 (0.10, 0.12) ;模型 (8) 的alpha值为0.12, 95%的置信区间为 (0.11, 0.14) ;模型 (11) 中, alpha值为0.11, 95%的置信区间为 (0.10, 0.13) , 故均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过度分散参数“alpha=0”的原假设, 为此使用负二项回归是更加合理的。
从表10模型 (4) ~ (12) 的估计结果来看, 不论是父亲的受教育年限、母亲的受教育年限, 还是父母受教育年限之和, 均与被调查者的受教育年限存在显著正向关系, 即父母的受教育年限对下一代的受教育状况存在显著促进作用, 教育代际传递现象是显著存在的。
表9 教育对“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渠道分析
表1 0 教育与生育行为及教育的代际传递现象
Kanazawa研究发现, 在工业化国家, 越是高智商的人群越可能不生育小孩[59], Woodley[60]通过对青少年的典型样本展开调查发现, 这种现象导致了美国人基因型智商或者说“遗传智商”下降。上述结论表明, 教育对生育意愿的负向作用不仅会体现到生育行为, 而且教育存在代际传递现象。这两种现象与表7模型 (1) 所体现的教育“门当户对”的婚配现象可能进一步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
第一, 教育对生育行为的负向作用可能会导致受教育更多的人生育更少的小孩, 受教育更多的人更可能放弃“二孩”生育;
第二, 教育“门当户对”的婚配现象, 会放大教育对生育及“二孩”生育的负向作用;
第三, 教育的代际传递现象, 也会进一步扩散教育对生育及“二孩”生育的逆向机制, 进而影响全社会的人口素质。可见, 教育对生育及“二孩”意愿的影响, 可能会导致人口素质的逆向淘汰, 进而可能引发中国出现欧美国家现在正在面临的“逆弗林效应”[61,62]。
6 结论与建议
本文使用2013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 (CGSS) 数据, 全面探讨了教育对“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 从微观视角证实了中国情境下教育对生育意愿的负向影响是显著存在的。在论证过程中, 为有效解决模型估计的偏误问题, 我们采用了工具变量, 使结论更加稳健可靠。
通过挖掘“收入-成本”和“文化-认知”两个重要渠道, 本文揭示了教育对生育意愿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 一方面, 教育的收入效应虽然提高了家庭用于孩子投资的“预算约束”, 但是“预算约束”的提高并不一定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这与传统的“成本论”一致。同时, 教育通过时间成本的约束也挤出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另一方面, 教育通过“婚育观念变迁”、“社会认知偏误”和“传统文化割裂”等渠道显著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意愿。相对而言, 教育尽管会通过时间成本的约束降低人们的生育意愿, 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文化认知观念, 进而降低了生育意愿。
基于上述结论, 我们认为教育的生育效应可能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 低生育意愿会引发低生育行为, 进而导致生育政策的失效, 比如“单独二孩”未达预期, 全面“二孩”效果甚微等现象;另一方面, 教育“门当户对”的婚配现象和显著的代际传递现象, 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和扩散教育对生育及“二孩”生育的负向影响效应, 这在一定程度是支持人口素质逆向淘汰这一假说的,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更加聪明的人群更可能不生育小孩”这一命题, 这一效应可能会引发全社会的基因型智商或者说“遗传智商”下降, 从而可能引发中国出现欧美国家现在正在面临的“逆弗林效应”。为此, 本研究具有显著的政策含义: (1) 教育对生育起到负向影响效应, 为进一步放松计划生育管制提供了政策空间, 在我国发生“低生育陷阱”之前, 为防止“大国空巢”现象产生, 进一步展开生育政策试点和适时放松生育政策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 教育导致了高素质劳动者群体存在明显的“休闲鸿沟”现象, 因此要切实保障人们法定节假日和正常工作日的休息, 尤其是针对高素质人才, 显得更加重要; (3) 女性面临生育问题可能导致其不得不放弃更好的职业生涯, 因此进一步通过法律保障女性的工作权利, 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 有助于提高女性生育意愿; (4) 在传统文化方面, 需要通过教育提升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倡导邻里互动沟通的和谐家园氛围, 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生育意愿; (5) 提升经济建设质量, 积极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 提高群众幸福感, 不仅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也有利于家庭和个人的生育决策; (6) 加强互联网虚拟空间的管理, 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能力, 优化网络环境,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不仅有助于社会长治久安, 也有助于积极提高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本文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首先, 研究默认了每个人的教育是同质的, 然而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教育是存在实质性差异的,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 有进一步探讨教育质量差异对生育意愿影响的必要性。其次, 由于受制于调查数据, 我们选用了2013年的数据, 尽管如宋德勇等[22]所发现的一样, CGSS (2013) 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育政策不匹配问题, 但是考察生育政策冲击下教育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也是下一步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鸿雁, 黄匡时.全国“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基于单独夫妇及其子女信息核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15 (4) :23-31.
[2]WEINBERGER M B.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s Education and Fertility:Selected Findings from the World Fertility Surveys[J].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1987, 13 (2) :35-46.
[3]HANDA S.The Impact of Education, Income, and Mortality on Fertility in Jamaica[J].World Development, 2000, 28 (1) :173-186.
[4]MARTIN T C, JUAREZ F.The Impact of Women's Education on Fertility in Latin America:Searching for Explanations[J].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1995, 21 (2) :52-80.
[5]CLELAND J, RODRIGUEZ G.The Effect of Parental Education on Marital Fert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Population Studies, 1988, 42 (3) :419-442.
[6]DREZE J, MURTHI M.Fertilit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India[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1, 27 (1) :33-63.
[7]ADIRI F, IBRAHIM H I, AJAYI V, et al.Fertility Behaviour of Men and Women in Three Communities in Kaduna State, Nigeria[J].Af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Health, 2010, 14 (Special issue 3) :97-105.
[8]DECICCA P, KRASHINSKY H.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Overall Fertility[R].Massachusett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o.23003) , 2016.
[9]侯佳伟, 黄四林, 辛自强, 等.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J].中国社会科学, 2014 (4) :78-97.
[10]FORT M, SCHNEEWEIS N, WINTEREBMER R.More Schooling, More Children:Compulsory Schooling Reforms and Fertility in Europe[R].Bonn, Germany:IZA Working Paper (No.6015) , 2011.
[11]MONSTAD K, PROPPER C, SALVANES K G.Education and Fertility: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J].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8, 110 (4) :827-852.
[12]王小鲁, 樊纲, 刘鹏, 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 2009 (1) :44-47.
[13]刘盾.我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8年[N].中国教育报, 2015-12-07 (003) .
[14]汪伟.计划生育政策的储蓄与增长效应:理论与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 2010 (10) :63-77.
[15]石智雷.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能力的影响及其政策含义[J].公共管理学报, 2014 (4) :83-94.
[16]彭希哲, 李, 宋靓, 等.上海市“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初步评估及展望[J].中国人口科学, 2015 (4) :2-13.
[17]薛君, 石人炳.湖北省“单独两孩”政策下的生育行为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15 (4) :14-22.
[18]周长洪.经济社会发展与生育率变动关系的量化分析[J].人口研究, 2015 (2) :40-47.
[19]王开泳, 李苑溪, 丁俊, 等.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背景下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和需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 :160-169.
[20]王志章, 刘天元.生育“二孩”基本成本测算及社会分摊机制研究[J].人口学刊, 2017 (4) :17-29.
[21]王天宇, 彭晓博.社会保障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来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证据[J].经济研究, 2015 (2) :103-117.
[22]宋德勇, 刘章生, 弓媛媛.房价上涨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J].城市问题, 2017 (3) :67-72.
[23]BECKER G S, LEWIS H G.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hildre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 81 (2, Part 2) :S279-S288.
[24]BECKER G S.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0.
[25]李玉柱.低生育水平地区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26]WILCOX K, LARAN J, STEPHEN A T, ET AL.How Being Busy can Increase Motivation and Reduce Task Completion Tim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6, 110 (3) :371-384.
[27]TAVARES L P.Who Delays Childbearing?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ertility,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Traits[R].Kechesite:IS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2010-17) , 2010.
[28]MUSICK K, ENGLAND P, EDGINGTON S, ET AL.Education Differences in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Fertility[J].Social Forces, 2009, 88 (2) :543-572.
[29]OGAWA N, MASON A, CHAWLA A, et al.Declining Fertility and the Rising Cost of Children:What Can NTA Say about Low Fertility in Japan and Other Asian Countries?[J].Asian Population Studies, 2009, 5 (3) :289-307.
[30]WU A K, ELLIOTT P, KATZ P P, et al.Time Costs of Fertility Care:The Hidden Hardship of Building a Family[J].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13, 99 (7) :2025-2030.
[31]POSTON JR D L, TRENT K.International Variability in Childlessness:A Descriptive and Analytical Study[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982, 3 (4) :473-491.
[32]QUESNEL-VALLEE A, MORGAN S P.Missing the Target?Correspondence of Fertility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in the US[J].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03, 22 (5) :497-525.
[33]BONGAARTS J.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s 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1, 27 (2) :260-281.
[34]尹银.养儿防老和母以子贵:是儿子还是儿女双全?[J].人口研究, 2012 (6) :22-30.
[35]陈永正.教育对劳动力价值形成作用新探[J].经济学家, 2003 (4) :13-18.
[36]李建民.生育理性和生育决策与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定机制的转变[J].人口研究, 2004 (6) :2-18.
[37]马良, 方行明, 雷震, 等.独生子女性别会影响父母的二胎生育意愿吗?---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GSS) 数据的研究[J].人口学刊, 2016 (6) :17-26.
[38]CUTLER D M, LLERAS-MUNEY A.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in Health Behaviors by Education[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10, 29 (1) :1-28.
[39]WOOLDRIDGE J M.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A Modern Approach (Fifth Edition) [M].Mason: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 2013.
[40]朱农.论教育对中国农村家庭生产活动和收入的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 2003 (2) :17-26.
[41]张智敏, 唐昌海.教育水平对人口职业分层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 2003 (3) :67-73.
[42]王水珍, 王舒厅.人力资本失灵与马太效应:教育对职业分层的两极分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88-95.
[43]夏建中, 姚志杰.白领群体生活方式的一项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05 (1) :139-144.
[44]朱明宝, 杨云彦.幸福感与居民的生育意愿---基于CGSS2013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7 (3) :52-61.
[45]吴要武, 刘倩.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的影响:剩女?剩男?[J].经济学 (季刊) , 2015 (1) :5-30.
[46]宋健, 范文婷.高等教育对青年初婚的影响及性别差异[J].青年研究, 2017 (1) :1-8.
[47]沈新凤.内生家庭谈判力与婚姻匹配[J].经济学 (季刊) , 2011 (4) :1235-1250.
[48]姚从容, 吴帆, 李建民.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研究综述:2000-2008[J].人口学刊, 2010 (2) :17-22.
[49]秦雪征.社会安全网, 自我保险与商业保险:一个理论模型[J].世界经济, 2011 (10) :70-86.
[50]苗伟山.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基于媒体多元互动的分析路径[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 (7) :49-64.
[51]刘震, 曹泽熙.赛博空间与社交媒体的“民主政治”批判---历史, 代表性与多样性的维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 (9) :109-117.
[52]杨庆国, 陈敬良, 甘露.社会危机事件网络微博集群行为意向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 2016 (1) :65-80.
[53]张祖群.在全球化进程中融合:高校大学生洋节与传统节日的对比[J].华南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106-110.
[54]葛佳.全面二孩时代二孩生育的阶层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17 (3) :109-118.
[55]茅倬彦, 罗昊.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J].人口研究, 2013 (1) :84-93.
[56]陈岱云, 武卫华.人口生育观念嬗变与社会发展[J].新华文摘, 2009 (8) :20-22.
[57]王军.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出生人口规模的影响---基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的视角[J].人口学刊, 2015 (2) :26-33.
[58]张苏, 曾庆宝.教育的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效应述评[J].经济学动态, 2011 (8) :127-132.
[59]KANAZAWA S.Intelligence and Childlessness[J].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4, 48 (6) :157-170.
[60]WOODLEY M A, MEISENBERG G.A Jensen Effect on Dysgenic Fertility:An Analysis Involving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3, 55 (3) :279-282.
[61]WONGUPPARAJ P, KUMARI V, MORRIS R G.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of 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Age Groups and Developing versus Developed Countries[J].Intelligence, 2015, 49 (2) :1-9.
[62]WONGUPPARAJ P, WONGUPPARAJ R, KUMARI V, et al.The Flynn Effect for Verbal and Visuospatial Short-term and Working Memory: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J].Intelligence, 2017, 64 (7) :71-80.
《教育如何影响中国人的“二孩”意愿?——来自CGSS (2013) 的证据》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26/2018072602223553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guanlilunwen/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