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顺应论视角下电信诈骗者虚假身份建构及其防范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9 13:52: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电信诈骗案频发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而语言是电信诈骗者用来建构虚假身份的主要 工具。文章以电信诈骗话语为研究语料,运用语用身份建构的话语实践框架分析诈骗者如何通过 话语建构虚假身份,揭示诈骗话术与虚假身份类型,并结合顺应论探究其虚假身份建构的语境顺 应性和话语选择,提出识别与防范对策。研究发现,诈骗者通过话语实践策略性建构虚假身份, 其建构的虚假身份主要为个人身份和关系身份两大类,主要顺应了空间距离、社会规则及心理因 素。文章旨在帮助人们加深对诈骗者惯用话术的认知和理解, 为防范电信诈骗提供参考。

  近年来,电信诈骗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或短 信等远程非接触方式实施诈骗来谋取不正当利益 的行为[1]。电信诈骗者主要通过话语来建构虚假 身份实施诈骗,因此为避免上当受骗,准确识别 诈骗话语背后的虚假身份至关重要。

  目前,有关电信诈骗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侦防对策、法律规制与犯罪认定等方面的研究。如肖同 昱[1]探究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与侦查困境,给出 了侦查对策;刘磊[2]基于电信诈骗的特点与打击 难点提出了防范电信诈骗的有效措施;张启飞[3] 等对电信诈骗犯罪刑法规制问题进行研究,提出 了修订建议;张雯雯[4]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出解决 电信诈骗犯罪认定分歧的制度改进路径。总体来 说关于电信诈骗的研究并不少,但以诈骗者虚假 身份为切入点的语言研究还较少[5]。鉴于此,文 章选取真实电信诈骗案例作为研究语料,基于陈新 仁语用身份建构的话语实践框架和 Verschueren 提 出的语言顺应论,分析电信诈骗者虚假身份建构 的语言包装和身份选择 —— 前者分析诈骗者如何 通过话语建构虚假身份,揭示诈骗话术与虚假身 份类型;后者探究其语境顺应性机制,并提出防 范电信诈骗的建议。

  一、理论基础

  ( 一)语用身份及话语建构

  “ 语用身份 ”这一概念由国内学者陈新仁教 授提出,他认为语用身份是特定的社会身份在语言交际语境中的实际体现、运用甚至虚构,是语 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 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 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6]。根据交际者呈现的身 份的真实性情况,可将语用身份分为真实和非真 实身份[6]。话语是交际者因特定交际需求建构语 用身份的主要手段,身份的话语建构方式主要包 括语码、称呼语、话语内容、言语行为等话语实 践,陈新仁认为语用身份可通过一个或多个话语 实践层面被建构,话语实践与身份相互影响[7]。 文章基于陈新仁提出的话语实践类型,结合电信 诈骗话语特点,拟聚焦以下话语实践类型(如表 1 所示)。
 

\

  ( 二)语言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是比利时语言学家 Verschueren 提 出来的。语言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 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有意识或无意 识的,由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所驱动[8]。语言 选择必须顺应语境,交际语境包括物质世界、 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等要素。其中,物质世界主 要包括时间与空间的指示关系,还包括交际者 的生理属性、身体姿势等;心理世界涉及交际者 的心理状态,包括个性、动机、情感等;社交世 界包括社会场合或环境、社会规范等。交际双方 有意或无意根据交际目的,从物质世界、心理世 界、社交世界等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做出相应 话语选择[9]。顺应性意味着语言选择以策略为参照,以满足交际需要为目的。因此,电信诈骗者 为成功实施诈骗而做出的身份和话语选择具有很强的顺应性,顺应论对其虚假身份建构具有充 分解释力。

  二 、电信诈骗者虚假身份类型及其话语建构

  文章以电信诈骗话语为研究语料,以国家反 诈中心及其他公安机关视频号发布的有关案例录 音为语料来源。研究发现,电信诈骗者建构的虚 假身份可分为两大类,即个人身份和关系身份, 这两类身份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特定职业人员、特 定服务人员、亲友、上下级等身份。

  ( 一)个人身份类型及其话语建构

  个人身份是指特定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以及 特定个体隶属于社会群体的独特身份,如特定性 别、年龄、种族、职业等[6]。研究发现,电信诈骗 者根据不同受话人的实际需求或心理因素,虚构 特定职业人员或服务人员身份,诱使受话人上当 受骗。其中主要有防疫办、学校、公检法等工作人 员身份以及电商、快递、金融等客服身份。典型案 例分析如下:

  1.特定职业人员身份

  (1)案例 1:某次突发疫情期间,诈骗者虚构 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身份,假借开展流调等疫情防 控工作名义实施诈骗

  骗子:喂你好,是李 X 吗?

  李先生:对,你是?

  骗子:我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大数据显示你 是此次疫情中确诊人员的密接人群,你现在哪里 都不能去,不能接触任何人,我们会在 3 小时内 接你去隔离点进行隔离。

  李先生:不可能,我最近都没出过门。

  骗子:请你配合防疫工作。现在系统平台将给 你发送一个链接,请你根据链接上面的内容进行 填写,提交后耐心在家中等待防疫人员。

  李先生:我真的哪也没去,不可能是密接,一 定是你们弄错了,再核查一下吧。

  骗子:每种情况都有可能,但疫情严峻,要 认真对待,明白吗?你这种情况也可能是系统出 错,但为了减少工作量,我现在电话对你进行系 统重新登记,你会收到一个验证码,请不要挂断 电话,把验证码告诉我,重新登记看看你是否仍为密接人群。

  (2)案情分析。案例 1 中,诈骗者称呼受话 人为“ 你 ”并使用对方姓名进行提问,体现出较 高权势地位,为建构虚假身份作了铺垫。表明身 份后,通过“ 哪里都不能去 ”“不能接触任何人 ” 等命令式言语行为强化了自身权威身份,“ 接你去 隔离点 ”更是符合当时的防疫规定,此时已初步 完成身份建构。诈骗者紧紧围绕疫情防控的主题 展开对话,运用指令类言语行为“ 请你配合 ”、话 语内容“ 疫情严峻须认真对待 ”、严肃的话语方 式等稳固虚假身份,使得受话人精神紧张并急于 证实自己,推动了新话轮的开展。问句“ 明白吗 ” 无需受话人进行回答,而是用以明确与受话人的 身份差别,将其定位于须立刻证实自身为非密接 人群的角色身份,引导其自证清白。诈骗者随即 通过“ 系统出错 ”为由,以退为进建立了双方的 协商关系,顺势向其提供“ 重新登记 ”的协助,此举既提供了主体间的可交流性,又拓展了双方 对话空间,最终进一步引导受话人暴露验证码。

  当前,随着个人信息的大量泄露,此类诈骗 案件中,诈骗者所使用的称呼方式已具体到姓名, 一般会运用严肃正式的话语方式来帮助建构虚假 权威身份,受话人易陷入虚构语境,急于“ 自证 清白 ”就会促成诈骗者完成权威机构工作人员 的身份建构。此类诈骗话语中一般会有“ 涉嫌违 法 ”“调查 ”“盗用 ”“泄露 ”“冻结 ”“洗钱 ”“征 信 ”等关键词。

  (3)案例 2:高考查分期间,诈骗者虚构教师 身份,以帮忙联系大学招生办为由实施诈骗

  骗子:喂,XX 同学家长,我是学校戴主任, 孩子分数查了吧?

  廖女士:戴主任啊!您好!差了几分。

  骗子:你好,孩子这次的分数太可惜了!但我 这边联系了,还是有大学愿意录取的。

  廖女士:那太感谢您了!哪个学校,这分数能 成吗?

  骗子:就本省的,没问题!但名额紧张,需要赶紧交定金定下来,尽快,不然就没名额了。 廖女士:好!怎么弄?主任。

  骗子:我把招生办的银行账号给你,把定金转 到账户就行,要尽快! XX 妈妈你先别挂电话, 转完告诉我,我去打个招呼。

  (4)案情分析。案例 2 中,诈骗者运用称呼语 “XX 同学家长 ”建构了受话人的家长身份,又采 用直陈式表达自身学校主任身份。问候语“ 你好 ” 默认了“ 主任 ”身份,进一步推动了虚假身份建 构。关切口吻、表达类言语行为“ 可惜 ”能拉近 与受话人的交际距离,引出“ 我已联系 ”这一话 术,再利用“ 名额紧张 ”“要尽快 ”等信息制造 紧迫感,使用指令类言语行为“ 把定金转到账户 ” 引导转账。称呼语“XX 妈妈 ”能进一步拉近与受 话人的距离,“ 我去打个招呼 ”再次凸显其“ 主 任 ”身份,打消受话人的顾虑,以此推进诈骗成 功实施。

  此类诈骗案件中,诈骗者针对受话人的实际 情况量身定制了话语内容,其虚构的语境符合受 话人的实际需求,加之诈骗者大多使用当地方言 来建构虚假身份,故受话人更易上当受骗。此类 诈骗话语中一般有“ 名额有限 ”“时间紧 ”“报 名费 ”“定金 ”“招生 ”“包过 ”等关键词。

  2.特定服务人员身份

  (1)案例 3:“双减 ”政策发布后,诈骗者虚 构成某教育平台客服,以课程退费为由实施诈骗

  骗子:尊敬的用户您好,我是 XX 线上教育平 台的专属客服。

  谭女士:你好。

  骗子:女士您好,您在我们平台缴纳的学费现 在可以办理退费,您有时间办理吗?

  谭女士:我在这缴过费?

  骗子:是的女士,我们有您缴费的名单。根据 系统数据显示,扣除 10% 的手续费后,您的退款 金额为 5000 元整。

  谭女士:手续费?

  骗子:女士,您可以这样,您先加入官方群, 里面有工作人员会一对一给您清算费用,看看是 否符合免除手续费的要求,到时您再核对信息, 您看可以吗?(连忙打断)

  谭女士:怎么加?

  骗 子:群 号 是 xx , 您 搜 到 了 吗? 您 进 去 了吗?

  谭女士:嗯。

  骗子:好的女士,后续会有工作人员与您对 接,祝您生活愉快,再见!

  (2)案情分析。案例 3 中,诈骗者使用标准 普通话、正式称呼语“ 尊敬的用户 ”、招呼语“ 您 好 ”来建构客服身份,对话开始便表明身份,这种直接阐述方式符合客服人员的常规做法。识别 受话人性别后转为使用社交称谓“ 女士 ”,显示 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礼仪,进一步建构客服身份。 话语内容“ 详细的退款信息 ”、严肃且程式化的 话语方式增强了身份可信度,有利于交际继续进 行。诈骗者快速打断受话人后迅速把握话轮,给 出加群建议,通过反复询问变相引导受话人。结 束语“ 祝您生活愉快 ”是客服人员的典型用语, 进一步稳固了虚假身份。对话中诈骗者的语速较 快,一方面符合客服人员的语音特征,另一方面 利于把握对话节奏控制话轮。

  此类诈骗案件有时是以随机拨打电话等方 式实施“ 广撒网 ”式诈骗,因此出现上述转变 称呼语的情况,诈骗者一般为较快语速、标准普 通话。此类诈骗话语中通常会有“ 退费 ”“补 偿 ”“加群 ”“手续费 ”“返利 ”“ 中奖 ”“下载 软件 ”等关键词。

  ( 二 )关系身份类型及其话语建构

  关系身份是指在确定情景中个体与其他个体 在交谈时所呈现的交互角色,如同事、朋友、老乡 等[6]。研究发现,为达到诈骗目的,诈骗者还会 根据不同语境、不同受话人来虚构不同类型的关 系身份。其中主要有熟人、亲人以及上下级等身 份 。典型案例分析如下:

  1.熟人身份

  (1)案例4:诈骗者虚构老同学身份,以求助 为由实施诈骗

  骗子:嘿老同学,在忙没?

  邓先生:你好,你是?

  骗子:这么多年的老同学,该不会当了老板就 把老同学忘了吧?

  邓先生:噢你是刘X 吧?

  骗子:哎呀对!到底还是没忘啊

  邓先生:真不好意思,刚刚没听出来,你现在 在哪高就?

  骗子:哎在老家,实话说我是想找老同学帮 忙,家里老人病了急需手术费,我拿不出来,老 同学你看方便借我两万吗?你放心!等我筹到钱 就还!

  (2)案情分析。案例 4 中,诈骗者通过称呼语 “ 老同学 ”预先设定了受话人的身份,也建构了自 己与受话人的关系身份,非正式的招呼语“ 嘿 ”、问候语“ 在忙没 ”进一步建构了彼此亲近的社交 关系,话语内容“ 多年的老同学 ”强化了虚假身 份。面子威胁话语“ 该不会当了老板就把老同学 忘了吧 ”迫使受话人尽快确认彼此关系,参与到 诈骗者虚假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并提出猜想,诈骗 者随即冒用“ 刘 X ”身份,完成虚假身份建构。后 利用询问话语方式及承诺类言语行为“ 你放心 ”建构了一个身处困境的“ 老同学 ”身份,顺势向 受话人发起求助 ,使得受话人上当受骗。

  此类诈骗案件中,诈骗者通常采用预设受话 人身份的手段实施诈骗或利用“ 猜猜我是谁 ”等 类型疑问句进行试探,使用当地方言、亲切放松 的语气来增加虚假身份的可信度。此类诈骗话语 中一般有“ 老同学 ”“老朋友 ”“猜猜看 ”“借 钱 ”“投资 ”等关键词。

  2.亲人身份

  (1)案例 5:诈骗者虚构子女身份,以急需课 程培训报名费为由实施诈骗

  骗子:(手机短信)妈,是我!手机没电了, 借同学手机给你发的信息。老师刚推荐了一个培 训班,我想报!名额有限,要交定金!妈你看可 以吗?

  张女士:噢儿子啊!要多少?(发完短信, 张女士打去电话)

  骗子:(挂断电话,发去短信 )妈,开班会 呢,不方便接电话,手机充上电再给你回。现在 就需要 2000 元,你把钱转到我同学支付宝就行, 妈,要尽快!不然没名额了。

  张女士:要这么多?报了你就要好好学习!

  骗子:好的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妈你快 点,就转这个账号。

  (2)案情分析。案例 5 中,诈骗者运用直接 陈述的方式初步建构与受话人之间的“ 母子 ”关 系身份。话语信息“ 手机没电 ”“不方便接电话 ” 和承诺类言语行为“ 充上电就回电话 ”帮助建构 了稳固的虚假身份。“ 妈你看可以吗 ”的询问话语 方式拓展了对话空间,使受话人放松警惕,增强 了身份可信度。诈骗者运用表达类言语行为“ 我 想报 ”表达意愿后不断向受话人传达“ 名额有 限 ”“尽快 ”等话语信息引导转账,“ 我一定会好 好学习 ”这样的承诺类言语行为符合家长的惯常 思维,顺应了受话人对其寄予希望的心理,使其 虚假身份建构得更加稳固 ,从而实施诈骗。

  此类诈骗案件中,诈骗者大多以手机关机等 为由假借同伴手机发送短信的方式实施诈骗,顺 应了空间上的远距离,受话人放松警惕难以分辨。 此类诈骗话语中一般有“ 关机 ”“报名费 ”“定 金 ”“生活费 ”“班费 ”“买资料 ”等关键词。

  3.上下级身份

  (1)案例 6:诈骗者虚构上级领导身份,以关 怀为由添加微信后实施诈骗

  韩先生:喂?您好。

  骗子:你是 X 传媒公司的韩总吧?

  韩先生:对,您是?

  骗子:我是区文化局的书记啊。

  韩先生:噢!谢书记啊,真不好意思。

  骗子:没事小韩,是这样的,因为疫情我们知 道你们这些企业都有困难,市里委托我们来了解 情况,好提供一些政策扶持,帮助你们渡过难关。

  韩先生:哎呀书记,太感谢了,因为疫情是有 点困难,但国家给了很多政策,现在挺好的。

  骗子:那就好,你存我手机号,有什么困难就 和我说。

  韩先生:好的书记,真是太谢谢您了。

  骗子:你顺便添加我微信吧,平时开会多不方 便接电话。

  (2)案情分析。案例 6 中,诈骗者将第一个话 轮让给受话人,随后通过问句引出话题并开展新 的话轮直接表明身份,又以称呼语“ 小韩 ”拉近 了与受话人之间的身份距离,建构了亲和的领导 身份。“ 市里委托 ”“政策扶持 ”等一系列话语内 容符合领导身份,有利于巩固虚假身份。诈骗者 使用亲切的语气表达“ 那就好 ”“有困难就和我 说 ”的话语内容,增加了受话人的信任感,后以 “ 开会多不便接电话 ”完成虚假身份建构,诱使 受话人添加微信 ,以此实施诈骗。

  此类诈骗案件中,诈骗者对受话人的个人信 息了如指掌,通常采用“ 放长线钓大鱼 ”式手段 实施诈骗,“ 亲和的领导 ”是其惯用的虚假身份。 此类诈骗话语中一般有“ 工作问题 ”“政策 ”“帮 扶 ”“资金周转 ”“会议 ”“加微信 ”等关键词。
 

\

  三 、电信诈骗者虚假身份及其话语建构的语境顺应性

  电信诈骗者虚假身份的选择与话语建构受交 际语境的限制,其建构的虚假身份及其使用的诈 骗话术是在特定语境中为实现其诈骗目的而采取 的手段,能否成功实施诈骗需要顺应语境因素。 在其有意识的选择过程中,主要顺应了交际语境 的空间距离、社会规则以及受话人的心理因素。

  ( 一)对空间距离的顺应

  综合案例分析可知,诈骗者主要采用电话、 短信、网络(社交软件 )这几种远程非接触式手 段实施诈骗,此举顺应了空间上的远距离。非接 触式的交际方式使得受话人无法观察到对方的 肢体语言、眼神等副语言特征,给受话人辨别对 方身份的真假带来很大不确定性,诈骗者的真实 身份被隐藏起来,有利于其建构虚假身份实施诈 骗。如案例 2 中的老师身份和案例 4 中的老同学 身份,在远距离非接触式的交际方式下,受话人 无法感知对方的身形体态、面貌举止等,案例 5 更是采用短信方式建构亲人身份,不仅将面貌, 更是将语音特征也隐藏起来,导致受话人无法对 其身份真假做出准确判断。

  ( 二)对社会规则的顺应

  诈骗者在建构虚假身份时对交际语境进行了恶意顺应,如诈骗者在疫情期间虚构防疫办工作 人员身份以开展流调工作为由实施诈骗、“ 双减 ” 政策发布后虚构教育平台客服身份以课程退费为 由实施诈骗、疫情期间虚构上层领导身份以关心 企业给予政策帮扶为由实施诈骗等,都是顺应了 社会规则的结果。诈骗者建构的上述虚假身份符 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规则,受话人容易陷入虚构 语境,难以辨别其身份真假,从而导致上当受骗。

  (三)对心理因素的顺应

  诈骗者的虚假身份类型及其话语建构策略是 对受话人心理因素顺应与利用的结果。综合案例 分析可知,诈骗者获取、利用受话人的心理认同 来实施诈骗,诈骗者主要顺应了受话人对权势的 敬畏心理、有特定需求的心理、义气助人心理、信 任亲人并支持学习的心理等。如案例 1 、6 中,诈 骗者虚构防疫办工作人员以及上层领导身份实施 诈骗;案例 2 、3 中,诈骗者虚构学校老师以及客 服身份,以帮忙联系大学招生办、课程退费为由 实施诈骗;案例 4 中,诈骗者虚构老同学身份以求 助为由实施诈骗;案例 5 中,诈骗者虚构儿子身份 以急需报名费为由实施诈骗。

  四 、电信诈骗者虚假身份的识别与防范

  ( 一)警惕特定身份

  上述案例分析已对诈骗者建构的虚假身份类 型做了总结,当对方为权威机构工作人员、客服 人员、领导、老同学等身份时,我们要尤为警惕。 我们应谨慎接听陌生电话和接收短信、谨慎添加 社交软件好友,可将上述身份类型标记为防范电 信诈骗的“ 警报器 ”。

  ( 二)警惕话语中的关键词

  尽管非接触式手段对于我们辨别对方身份的 真假有所限制,但我们主要可以通过对方的话语 内容来判断。由上述案例分析可知,当对方话语 中出现“ 返利 ”“ 中奖 ”“验证码 ”“退费 ”“福 利 ”等关键词时,我们应立即拉起防诈警戒线。 此外,要警惕对方称呼语转变的情况,如案例 3 中由“ 尊敬的用户 ”转为“ 女士 ”,称呼语转变 是“ 广撒网式 ”诈骗的典型特征。更要警惕对方 由命令类言语行为转为使用建议类言语行为的情 况,如案例 1 ,由“ 威胁恐吓 ”转“ 提供帮助 ”是 诈骗者的惯用手段。

  (三 )学会逆向顺应与思考

  我们应反向思考并明确相关机构的办事流程, 如防疫办或公检法工作人员不会要求转账或索要 手机验证码,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QQ 等形 式办案,征信中心不会以短信、电话或邮件的方 式向信息主体告知涉及贷款、被纳入黑名单等信 息等等,据此判断对方身份的真假,切忌被对方 “ 牵着鼻子走 ”,避免上当受骗。\

  (四 )突破心理定势

  我们在甄别对方话语与身份时应敢于突破自 身心理定势,及时跳出虚构语境,如针对“ 公检 法机关工作人员 ”身份,要打破对其的畏惧心理, 第一时间挂断电话,关闭会话发展空间,将虚拟 语境转回现实语境,及时在线下寻求有关真相与 帮助。

  五 、结语

  从研究结果来看,诈骗者通过电话和短信方 式策略性选择语码、言语行为、话语内容、话语方 式等一个或多个话语实践,建构了防疫办工作人 员、教师、客服、亲人、熟人、领导等虚假身份, 顺应了交际语境的空间距离、社会规则以及受话 人的心理因素。无论采用何种话语实践,诈骗者 都旨在建构虚假身份来打开与受话人交际的通道 实施诈骗。自诈骗者成功建构虚假身份起,受话 人便已深陷诈骗泥沼,并在其不断的虚假身份巩 固过程中无法自拔[10]。我们须认清诈骗者使用话 语建构虚假身份的真正手段,才能及时并准确地 识别话语包装背后的虚假身份。因此,在日常生 活中,我们要警惕权威机构工作人员、客服等身 份以及“ 返利 ”“ 中奖 ”“验证码 ”等敏感字眼, 熟悉明确相关机构的办事流程,并以此为依据甄 别对方身份的真假,敢于突破自身心理定势,必 要时可直接关闭会话空间,以防上当受骗。文章 对于帮助人们防范电信诈骗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肖同昱.电信诈骗案件的侦查困境和对策探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1):131-133 .
       [2]  刘磊.大数据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难点及对 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2):152-153 .
       [3]  张启飞,虞纯纯.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刑法规制 [J].法律适用,2023(8):74-82 .
       [4]  张雯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认定问题实证研究[J].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23,37(1):91-102 .
       [5]  陈红敏,赵雷,郭素然,等.电信诈骗如何导致误 信:影响因素、解释理论及研究展望[J].华南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4-106,207 .
       [6]  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4-29 .
       [7]  吕佩玉.网络诈骗中话语交际的语用分析—— 以网 络钓鱼的交际场景为例[J].喀什大学学报,2021 , 42(2):51-58 .
       [8]  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 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
       [9]  钱永红.网络电信诈骗话语中虚假身份建构的顺应 性阐释[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5): 68-76 , 93 .
       [10] 叶宁,赵云.“冒充公检法”诈骗中犯罪嫌疑人的身 份建构:社会符号学视角[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 2022(2):17-27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764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