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行政法视角下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27 10:40: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但是与此同 时,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大量的用户隐私数据被泄露、滥用甚至买卖。这些事件不仅给广大 网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本文旨在从行政法的角度探讨我国公民 个人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加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对策,以 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期望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思考,激励相关学者们对此领域的深 入研究, 从而为该课题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随之而来的 是大量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被泄露、滥用等问题, 其中就包括了我们所说的“ 公民个人信息 ”。这 些信息不仅仅关乎个体的财产利益,更关系到国 家的安全稳定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对于公 民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 的现实 难题。

  一、行政法视角下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概述

  ( 一)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和互 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 代。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个人信息被收集、存储 并且使用。这些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基 本信息以及银行卡号、密码、财产状况等隐私信 息。而对于政府而言,掌握如此庞大数量的公民 个人信息也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管理权力,可以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但是与此同时,公民个人 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危害也日益严重,甚至会威胁 到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因此,保障公民个人信 息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

  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 保护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这一概念,从其内容来看, 主要指的是公民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泄露或 滥用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保护公民个人 信息不受非法侵害,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得到 有效维护。

  在实践中,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面临诸多风险 与挑战。例如,一些企业或者机构可能会利用职 务上的便利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出售牟利;黑客攻 击、病毒入侵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通过各种手段窃 取他人的个人信息用以诈骗、敲诈勒索等等。以 上种种情况都会给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造成巨大隐 患[2]。

  ( 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特征

  1 .主体特定性。在现代社会中,只有符合法 定条件并与政府机关签订相关协议或合同的企 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才能成为行 政相对人。而自然人则不能作为行政相对人来主 张自己的权利。因此,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 用必须由合法的机构来进行。

  2.权责统一性。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其对 于自身所拥有的公民个人信息都具有一定的管理 职责和保护责任。一旦发生信息泄露等情况,就 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3 .内容有限性。虽然科技的不断发展,公民 个人信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在实践中能够被 用以识别个体身份及行动轨迹的信息仍然是非常 有限的。同时,这些信息还应当受到合理的保密 措施保障 ,避免被滥用或泄露。

  4.方式多样性。目前,针对公民个人信息的 获取途径主要包括网络搜索、电话咨询、社交媒 体互动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渠道会涉及不同的操 作程序和技术手段,因而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为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 大监管力度,防止信息被非法获取或者恶意利用。

  (三)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内容

  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 称《网络安全法》)中对于公民个人信息作了明确 规定,即“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 信息的时候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 由 此可见,公民的个人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姓名、年 龄、性别、电话号码,还包括银行卡号、密码等 重要的隐私数据。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更 为复杂和多样化的情形。例如,某些商家会将用 户的个人信息与商品进行绑定销售;一些平台或 机构为了更好地管理用户行为,可能会同时掌握 大量的用户身份信息;政府机关也有可能拥有一 定数量的公民个人信息等等[3]。这些都是公民个 人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点。因此,从行政法角度 出发,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仅要关注信息本身的 保密性,同时还需兼顾信息流动过程中所涉及的 相关主体是否合法合规经营,防范信息滥用和侵 害个人权益的情况发生。

  二 、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现状及存 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应用程序和 平台提供的服务。然而,这些应用程序和平台也 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与挑战,其中就包括了公民 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据统计,每年因为黑客攻 击、系统漏洞以及垃圾短信等原因导致的用户个 人信息泄露事件屡见不鲜。这不仅给广大用户带 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失,同时也对社会稳定造成 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

  在我国,虽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有 的法律法规主要以民事责任为主要追究手段,而 缺乏刑事制裁措施;由于监管主体分散且权责不 明确,导致监管效果不佳;现行的处罚力度相对 较轻,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因此,为保障公民个 人信息安全,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并提高执 法水平,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网络。

  ( 一)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 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 数据涉及我们的财产、人身自由等方面,因此对 于这些数据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践 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监管不到位等 原因,导致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据 中国消费者协会 2018 年 11 月 28 日发布的《100 款 APP 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显 示,近七成受访者曾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而在 2018 年曝光的“ 内鬼 ”窃取用户个人信息 案件中,涉案金额更是高达 5 亿元。由此可见, 当前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我国针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主要采 取了以下措施:第一,通过完善相关立法来规范 企业或机构采集、使用、存储、传输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第二,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行业 标准和职业道德准则;第三,加大执法力度,严 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此外, 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增 强公众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宣传教育 活动[4]。

  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公民个人 信息安全保护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 面临许多挑战。

  (二)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存在的问题

  1.立法层面。目前,我国针对个人信息保护 的专门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 (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 自 2021 年年底 才开始施行,在实践中的适用性不足,其他相关 规定则分散在《 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等多部法律中。虽然这些法律对于侵犯公 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作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和 惩罚措施,但是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标准 以及相应的程序保障机制,导致在实践中难以有 效适用。此外,由于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分 工与协作,各类侵权事件往往会牵涉到不同层级 的政府机构,而现行的协调联动机制并不完善, 容易出现权责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

  2.监管层面。个人信息管理主体多元化,包 括国家机关、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 业等等,其中不乏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然而, 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 共享程度较低,各自为政现象较为普遍,这就给 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行业自律意识 薄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企业并未建 立健全内部的监督管理制度或者即便有些企业 已经制定了规章制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落 实,致使其内部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处于无人监 管的状态。另外,消费者自身的维权能力相对有 限,面对各种推销电话、短信息、邮件轰炸时常 常显得力不从心。

  3 .技术层面。尽管大部分地区都安装了防 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防护设施,但仍无法 完全避免漏洞被利用的风险。特别是在移动互联 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用户使用 APP 软件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也成了黑客攻 击的对象。除此之外,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 手段的应用也带来了新风险,例如某些公司通过 数据分析掌握了客户的消费习惯和兴趣爱好后, 可能会进行个性化营销推荐,从而影响用户的选 择权甚至人身财产安全。

  三 、行政法视角下加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 全保护的对策

  在行政法视野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 法》《 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等一系列与个人信息保护有关的法 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和完善,以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 泄露所带来的挑战;第二,建立健全政府监管机 制。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设立 专门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加大对企业、行业协会 以及第三方平台的监督力度,防止不法分子利用 漏洞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同时,政府也可以 采用罚款等手段来强制企业或平台履行其社会责 任;第三,增强公众防范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 应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个 人信息保护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此 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发布 预警提示,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移动设备获取个人 信息,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滥用或者泄露; 第四,强化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跨境数据流动越来越 频繁,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个人 信息安全。

  ( 一 )完善立法,强化行政机关的执法能力

  在当前法律框架内,应当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相关规定。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信息管理机构, 并赋予其更多的权力;同时还需要制定更加详细 具体的操作规范,以确保行政机关能够有效履 行职责,保障公民个人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此 外,为了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也是必不 可少的。可以通过增加罚款金额或者将犯罪行为 纳入征信系统等方式来达到威慑作用。加强与司 法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犯罪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住侵害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 众的合法权益。

  总之,针对当前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严 峻形势,必须加快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不断 增强行政机关的监管和执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 好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 二)加强行业自律,增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意识

  在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中,除了不规范的 企业行为外,一些行业协会也难辞其咎。因此, 应当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来引导并 促进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加大对行 业协会的监管力度,防止行业协会成为某些企业 或个人逃避监管、牟取不当利益的工具。此外, 还需要增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让公众 充分认识到个人信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以及防范 措施。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如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等方式,使广大群众能够全面掌 握有关知识与技能,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 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发 生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总之,为有效解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领域存 在的问题,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政 府部门应该积极履行职责,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行业协会应该发挥自身作用,推动行业自律机制 健全完善。

  (三)加强社会监督,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 力度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移动 应用程序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漏洞和 技术手段侵犯用户权益、泄露个人信息已经形 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因此,要从源头上 治理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必须加强社会监督,加 大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 法规体系,明确企业和平台应当承担的责任义 务;建立健全信用评价机制,将不良记录纳入征 信系统之中;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规范市场秩序, 防止不合规的企业进入市场;强化数据安全防护 能力,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防火墙等技术手段 保障用户数据安全。此外,还需要发挥群众监督 作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维护公民个 人信息安全的行动中来,通过舆论压力倒逼企业 落实主体责任,减少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 发生。
\


  四 、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 和应用,人们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 步完善。本文从行政法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我 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并提出 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 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法律规范提供参考意见。同 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公 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共同探讨如何保障公民个 人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

  参考文献

  [1] 徐小雨.大数据下个人信息保护适用行政公益诉讼 研究[J].区域治理,2023(3):98-101 .
  [2] 袁菁.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问题与研究[J].法 制博览,2022(36):85-87 .
  [3] 冯占英,陈锐,张玉,等.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现 状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22 , 31(6):9-19 .
  [4] 李大元,潘壮,肖元英.大数据时代消费者隐私协 同保护研究[J].商学研究,2022.29(5):5-10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721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