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多措并举,让劳动教育见实效——在劳动教育中彰显德育价值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23 09:25: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就是要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也不限于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自觉意识,还包含滋养学生的精神品质,推动学生美好人格的形成。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优势,透过劳动教育播撒德育的种子,让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德育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新课标中也要求教师将劳动教育贯穿小学教育的全部阶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进程的稳步推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单单需要人才具备优良品行,也期望人才具备较强的劳动素养。显然,以往通过劳动教育单纯强化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对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劳动教育价值的内涵,让劳动教育彰显德育优势,让劳动教育的理念在广大学生心中扎根、发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达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

  一、以劳育德,形式需多样

  采取何种形式才能有效绽放劳动教育中的德育价值,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因此,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无疑是一剂良药。对此,在课堂上,为了充分照亮德育的道路,活化德育的方式,让劳动活动更有目的、更加有趣,教师不妨做好教学目标的细致设计、教学活动的趣味化安排,以便透过多样形式,让劳动理念入脑入心。

  (一)细化目标,引领德育

  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提出后,如何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扰。而教学目标犹如明灯,能照亮教育的道路。对此,教师不妨结合劳动活动为学生设定指向德育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指明未来的教育方向。这样,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劳动活动的优化安排,切实促进学生优良品行的发展。教学目标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最终的归宿。在完成劳动活动后,教师也要将教学目标当作标准,评价学生劳动素养、品德素养的发展水平,以便及时地帮助学生补齐短板。

  比如,在以劳动为主题开展活动时,教师便可以透过教学目标的细致设计,为后续活动的优化安排奠定基础。首先,教师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透过活动,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2)感受劳动的快乐,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3)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感恩父母的劳动,自觉承担责任。结合上述目标,教师先借助班级干净、整洁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安排“诗朗诵”“表扬活动”“发起劳动倡议”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后,逐步形成“劳动为荣”的意识,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感恩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等。

  只有教师意识到教学目标的价值,主动地在劳动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中彰显德育的元素,从迷茫的状态中跳脱出来,才能科学地安排劳动教育活动,从而切实地提升德育实效。

多措并举,让劳动教育见实效——在劳动教育中彰显德育价值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二)诉说故事,汲取养分

  在过去,教师习惯于采取口述、说教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期望学生在重复性的记忆中增强劳动意识。然而这样的想法过于理想,难以落到实处。古往今来,在许多的人物传记、寓言故事中都诉说了劳动的重要性,而故事又是许多学生的心头好,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他们容易被故事吸引目光,主动地将注意力聚焦在故事的情节上,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对此,教师不妨利用故事活化德育的方式,让学生从与劳动有关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主动地增强劳动的自觉意识。

  例如,在开展“分享劳动故事,感悟人生”的活动中,教师便可以多种劳动故事为素材,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为学生布置“自主收集与劳动有关的人物传记、寓言故事”的任务,请学生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收集相关故事。如有的学生从课外图书中进行收集,有些学生从互联网中收集相关故事。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先搭建小组,请学生在组内分享彼此收集的故事,以便学生在交换中进一步打开视野,了解更多与劳动有关的名人事迹、童话寓言等。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透过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悟呢?对你有什么影响呢?”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故事的内涵进行分析,挖掘隐含在文字之下的高尚品格。如有的学生针对“守株待兔”的故事,指出“不要想着不劳而获”的人生哲理;有的学生针对“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非常打动我”等。当学生完成交流、讨论后,教师再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为全班同学进行分享,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故事内涵的理解,汲取故事中的精神养料。

  故事是对劳动的有效诠释。案例中,教师先请学生自主收集与劳动有关的故事,再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展开讨论活动,让学生透过故事深究背后的内涵,从而感悟其中的劳动精神,不断发展其人格品质。

  二、以劳育德,需亲身实践

  小学劳动教育是诠释学生童真、童心的途径,也是学生释放自我天性、体悟多样情感的过程。在新时代的今天,教师不能再延续以往的教学方式,直接以“师讲生听”的形式,仅为学生解读隐含在劳动活动之下的德育元素,而是要请学生真正地参与劳动活动,并进行自我体悟,从而让劳动教育中的德育价值大放异彩。

  (一)躬身践履,锻造优良品质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而劳动教育的本质也是实践,对此在劳育中,许多教师都会主动地为学生创建动手操作的机会,期望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掌握劳动的基本技巧。但是,在利用劳动教育滋养学生的灵魂时,部分教师存在误区,认为只需要在学生完成劳动时,为学生剖析劳动光荣的理念,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实则不然。在实际的劳动教育中,教师应当对活动本身进行优化设计,让学生在完成劳动的同时,无意识地锻造优良品质,重塑美好人格。

  比如,在“我能行”的劳动活动中,教师便可以透过不断增加劳动难度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锻造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等品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以下关卡,并向学生说明每一关的游戏要求:第一关“叠衣服”:学生需要将散乱的衣服叠整齐;第二关“整理桌面”:学生需要对桌面上的物品进行归类、整理;第三关“清扫地面”:正确使用笤帚,清扫指定区域卫生;第四关“种植植物”:将植物幼苗栽种到花盆中。显然,上述游戏关卡的难度不断增加,当学生完成这些劳动活动后,也在无意识中体验了攻克难关的乐趣,从而更加勇于面对挑战。

  教师不断提升劳动活动的难度,请学生一一完成劳动任务,能让学生逐步远离懈怠、逃避等不良行为习惯,为学生提供最适宜成长的土壤,从而促进学生坚韧品格的发展。

多措并举,让劳动教育见实效——在劳动教育中彰显德育价值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二)亲历体悟,涵养美好品行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是德育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当教师简单地为学生介绍生命的多样性、脆弱性时,效果犹如“过眼云烟”,难以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教师不妨在劳动教育中引入生命教育的元素,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动植物的养殖,以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在仔细品味劳动过程中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对待每一个生命,感悟生命的魅力。

  例如,在植树节到来之际,教师便可以展开种植植物的劳动活动,在增强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中,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在活动中,教师先为学生呈现活动的主题“栽种一片绿色”,并为学生发出倡议“让我们参与种植活动,为美化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吧!”增强学生的种植热情。在到达种植场所后,教师先为学生介绍需要种植的植物,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种类、种植植物的方法等,为学生后续开展劳动活动奠定基础。之后,教师为学生分组,请学生在相互协助中,共同完成植树活动。随后,教师也要请学生为其他植物浇水、除草,呵护其他植物。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再引领学生回顾活动的历程,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便学生形成保护绿色植物的观念,更加呵护绿色植物的生命。如有的学生谈道:“原来植物的栽种、培植这么不易,我们要主动地保护绿色植物,让地球上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教师组织学生栽种绿色植物,并请学生呵护绿色植物,能启迪学生深思,让学生透过自己的劳动,意识到植物成长的不易,从而自觉形成正确的生态观、生命观,积极地保护植物的生命,维护校园的绿色环境。

  三、以劳育德,需回归生活

  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劳动活动、德育活动,是没有灵魂的,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活,更加享受生活,并从生活的点滴出发,汲取成长的养分,获得全面发展。对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收集生活材料,营造生活化的劳动教育氛围,也要与家长进行沟通,拓展学生的劳动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会劳动之余,增强相应的责任意识。

  (一)巧引生活素材,强化高尚品格

  在目前的劳动教育中,存在一个弊端,即教师过度追求高难度、复杂的劳动活动,期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具备较高的劳动素养,却常常忽视最基本、最日常的劳动活动,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旧难以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很多学到的理念无法在生活中践行。对此,教师有必要请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展开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能自觉针对生活实物展开劳动活动,主动地内化高尚的人格情操。

  例如,“废物利用”活动是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助这一活动,请学生带来生活旧物,以便在丰富活动素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行。在教育准备环节,教师先为学生布置“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并将废旧物品清洗干净”的任务,请学生提前收集、整理过时的衣物、喝完的饮料瓶等旧物。在活动中,教师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创意性物品,如牛奶纸箱制作的袜子收纳盒、饮料瓶制作的花瓶等,让学生认识到废旧物品的再使用价值,激发其对手中旧物进行改造的欲望。随后,教师请学生以手中的旧物为素材展开联想和想象,为已经过时、丢弃的物品赋予新的应用价值,如有的学生用旧报纸制作了装饰画、有的学生用玻璃杯制作了生态缸等。之后,教师再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回顾劳动的过程,进一步强化学生节俭、环保的意识。

  劳动教育无处不在、劳动也随处可见。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并请学生展开改造的活动,能让学生直观地意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养成节俭、勤劳、环保等良好品质,在之后的生活中也能让旧物“换新颜”。

  (二)密切家校联系,打造健全模式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德育都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责任,家长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试想,如果教师在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劳动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但是,当学生回到家后,家长继续溺爱孩子,将学生宠成小公主、小皇帝,那么学生也会被“打回原形”,难以实现劳动素养、品德素养的持续成长。对此,教师不妨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引导家长正视劳动教育和德育工作,并在家庭生活中为学生创建劳动的机会,以便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比如,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有效渠道,在与家长携手展开劳育、德育工作中,教师便可以积极地发挥家长会的价值。首先,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将一些社会案例、生活时事呈现给家长,使家长意识到劳育、德育的迫切性。随后,教师再从相对科学、专业的角度出发,为家长渗透一些家庭劳动教育、德育的方法,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让家长在生活中也可以起到配合的作用,延续学校科学的教育指导策略。同时,在家长会上,教师也可以设定议题,引起家长的讨论、交流,请家长献言献策,提出更多的建议,从而齐心协力共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责任意识。

  显然,教师巧借机会与家长进行沟通,引起家长对劳育、德育的关注,使家长积极地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创建劳动的机会,有效延续劳育、德育的空间,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强化家庭责任感,使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出发,践行良好品行习惯。

  总而言之,通过劳动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之路仍旧“举步维艰”,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影响着劳动活动德育价值的实现。所以,教师应当继续重视劳动教育活动,并积极地搭建劳动教育与德育之间的桥梁,促进劳动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渠道,在充分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切实地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行,让学生真正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开萍.让劳动教育“活”起来——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及策略[J].家长,2022(14):159-161.

  [2]丁耀春.让劳动教育“活”起来——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提升小学生劳动素养[J].科幻画报,2022(5):372-374.

  [3]梅杰松.“劳我分隔”到“劳我融合”的小学劳动教育策略探究[J].教育家,2022(29):70.

  [4]汪瑞.“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3):241-243.

  [5]王丽美.劳动实践教育与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探思[J].家长,2022(22):136-1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71735.html
本文标签: 劳动教育 ,小学 ,德育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