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法治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升青少年学生 法治观念及意识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进步的生力军。其法治素质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影响 着社会全面发展和总体稳定。青少年法治素质的提升离不开中小学法治教育开展。因此本文以中 小学法治教育重要性为基础开展研究, 探讨中小学法治教育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法治教育,重要性
一 、中小学推进法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 一)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其 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在各种社会思 潮相互激荡的影响下,个人思想观念、价值观也 极容易出现多元化,青少年作为新事物的易感染 者和追捧者,由于其自身的身心发展不成熟加之 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淡薄等原因,他们对许多社 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都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 观点,容易受暗示和模仿,外界给予他们什么样 的观点,他们通常会瑕瑜不分地吸收,[1]极易走 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些年据有关报道显示青少 年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呈现出犯罪成员低龄 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的趋势,构成了比较严重的 社会问题。而为了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上升 的趋势,对中小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法治教育就 显得极为必要。通过开设法治知识课程,能够从 小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使其懂得在国家生活 和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标准,养成自觉守 法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做的事情才能去 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一定不做,法律要求做 的事情必须去做。青少年知法、遵守法律法规,能 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青 少年违法犯罪起到一定预防作用从而减少犯罪事 件发生。
(二)是青少年今后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其运行必须依靠法律 来规范,人们的一切合法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 因此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如果一个人不懂法,不具 备法治意识加之用法能力弱,是很难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经济 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祖国的未来将交予他们, 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他们自身 今后的发展,同时还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前景,因此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因 为只有教育好青少年,提升其法治素养,国家才 将更和谐安定、社会经济才会发展得更好,只有 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着力提高其法律素 质,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三)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需要
真正的法治社会体现在人民内心对法律的真 诚拥护和坚定信仰。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建 设中,主体是人民群众,他们的法治素养如何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 进程。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依赖于公民的法 治意识和观念的提高。而全体公民的法治素质提 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法 治教育肩负着中国百年来未能完成的公民法治启 蒙使命和任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着重 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2] 只有通过对青少年学生 开展法治教育,才能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 法律素质,帮助他们成为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也 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打下坚 实的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贡献应有的 力量。
二、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重视程度不够,法治教育缺乏系统化整 体化、形式主义严重
学校进行法治教育没有系统整体的课程安排,目前很多中小学校仅把法治教育作为学校德 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相对次要的一个部 分),很多都是“ 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之 ”。学 校专门的法治教育内容不仅很少,而且大部分散 见于德育类教材中,几乎没有任何专门的法律知 识课程的设置,法治知识教育流于形式,甚至一些 中小学校都是出现严重问题后才开展法治教育, 又或者为了应付检查而“ 做做样子 ”,对法治教育 的重视程度不够,取得的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二)课时安排不一,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教育方式枯燥
各个学校由于没有受到硬性规定,再加上学 校有升学竞争的压力,根本没有规定统一的法治 课时,法治教育课安排出现很大的随意性。有的 安排自习课,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相关 课程。有的即使是有安排法治课,也经常被其他 主科占用,或者即使有上法治课,部分老师也是 像完成任务一样上课草草了事。在教育内容上, 学校也没有将法治教育与教学、学生发展实际特 点相结合,与地方特点相结合,同时也没有将公 民道德思想、法治观与行为结果等贯穿在教学 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治教育的学科体系。 从而导致法律知识课程的设置存在严重的不足, 学生得不到更多正确的引导,结果引发各类恶性 事件的发生。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全国统一的 专门普法教材,有的教材编写不专业不严谨,并 不适合青少年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内容枯 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趣,教育方式上,由于专业 性不强以及繁重的工作压力的影响,部分法治课 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设计 研究中,进而也就导致在平时的教学中此类理论 课程几乎都是采用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 输相关知识,课堂比较枯燥,学生缺乏积极性,没 有激情,机械式地进行学习,久而久之这种低效 率的课堂氛围必然导致法治教育只能流于形式。
(三 )师资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由于国家没有对法治教育进入课堂设有硬性 规定,所以目前在中小学法治教育过程中,学校 法治教育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在资源上都显得较 为薄弱,几乎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配备专职法治 教师,在一部分设置法治课的中小学校多数也是 由非法律专业的老师如思想品德、政治或者语文 老师等负责,这些非专业的老师大多对法律知识 了解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很难达到 法治教育课程要求,更别说教育好青少年了。此 外,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大部分兼职教师 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和自身经验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往往导致法律知识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所接 受,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有少部分学校虽 然聘请了专门的法律从业人员担任学校普法宣传 员,但也经常因时间、精力以及课程安排等各种 原因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从而导致学校 法治教育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三、提升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措施
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 程,需要各部门予以高度重视,法治教育要结合 学生、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措施,设置法治 课程必须要有保障措施,不仅要从认识上提高对 法治课程的重视,还应当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法 治课程监督,创新考核方式,组织好教材编排,以 及探索符合学生需要和认知规律的教育方式等方 面来保障法治课程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 高中小学生法治素养水平,推动法治社会更好地 建设。
( 一 )重视法治教育
法律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十分重要。商 鞅曾提出,“ 乃立三丈木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 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 能徙 者予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 不欺,卒下令。”[3]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 加强 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 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 教育。”[4]这都明确告诉我们应重视法治教育及 法律知识普及,特别是中小学法治教育。但法治 教育历来是一项长期、庞大、系统的社会工程, 需要国家、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给予 重视。
法治社会建设离不开国家的主导作用,因而 在促进中小学法治教育建设上,首先从国家层面 来说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可通过出台专门的 中小学法治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完善法治教 育工作机制以及加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经费投 入,从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多措并举,以保障法 律课程真正落实;其次,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所管 理的学校进行指导、监督。规定无论是小学、初中 等任何阶段,学校务必严格遵守国家、政府、教育 部门对法治课程的设置,不得随意减少课程及课 时,同时各级教育研究部门要组织专业人才对学 校法治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了解法 治课程实施中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发挥专业引 导作用,为中小学更好地开展法治教育提供人才 支持和保障;再次,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法治教 育。学校应当成立专门的法治教育部门,形成领 导牵头,各成员相互监督、负责的教育体系,以此来保证法治教育落到实处;最后,家庭方面,父母 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在潜移 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不仅要改变 只关注孩子学习的观念,还要重视对孩子的品德 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学法,尊法、守法, 从生活中影响孩子 ,增强孩子的法治意识。
(二 )法治课程坚持共性、个性结合原则
在中小学开设法治课堂,对学生是十分有 益的,能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教会他们懂 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学校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 生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层次进行法治课程的 教学,因为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 同的。小学与中学阶段法治教育既要有相同点也 要有所区分,要坚持做到符合实际、贴近学生们 的生活、贴近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中小学法治课 在教材编排上要多以图片和他们能够理解的案例 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因案例变化是比较快的,所 以要针对教材实时更新和选择合适的案例,而在 课堂内容的讲授上都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同 时也要有所区别,即在法律内容上针对小学阶段 学生可进行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远离毒品等 一些基本法律知识的设置,“ 而对于中学阶段的学 生应该依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认知水平, 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以及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基础 确定内容 ”。[3]可以教他们掌握一些有关国家、个 人、经济、犯罪等法律知识,例如,可以教他们学 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规定的公民的权利 与义务、懂得违法和犯罪的具体含义;认识违法犯 罪的危害等比较深奥的知识等,但值得注意的是 须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法治 课程充分发挥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法 治课程的实效性,提高教育效果。总之,中小学法 治教育只有在坚持共性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 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法治课的教学 效果,最终也才能增强学生们的法治意识及观念。
(三)探索合适的教育方式
中小学法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仅靠理论讲授是很难实现的,需要探索合适的教育 方式,而把法律知识融入活动中,“寓教于活”, 就可以被运用在法治教育上,因为相比传统的 教育方式,活动更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 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如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 赛、法律知识演讲、班级之间法律板报的比拼等 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 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知识和强化法 治意识。同时学校也可以进行典型教育,选取贴 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正面、反面真实案例作为典范素材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宣传和教育,让中小学 生在正面教育中受到鼓舞,反面教育中得到警 示,从而促进其法治观念的树立和提升。
(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第一人才资源,对学生的学习 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相关负责单位与学校自 身应当依据教育的现实需要,加大教育人才培 养,妥善解决法治教育资源问题,例如,首先通过 加强对当地现有法学专业的闲置人才进行专业的 教师技能培训,使其能够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添砖 助瓦;其次可通过讲座或培训、进修等渠道来提升 目前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的法律知识,从而促进 其更好地完成法治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增强法律 意识;最后还可以通过招贤纳士等方法招聘专业 的人才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更 好地为学校法治教育事业提供人才资源,为中小 学法治教育提供保障。
(五)设置法律课程的监督、考评机制
国家及各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法治课程 开设进行监督,监督各个学校对法治课程的落实 程度、课程计划、课时安排,以及加强对各学校法 治课程的评估。各教育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把法 治教育纳入教育工作规划,同时还要建立使法治 课程不断优化发展的考评机制。考评是加强中小 学法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要把法治课程的实 施效果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估,将教师的教 学纳入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内容之中,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法治课程的重视,同时还可 以提高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作为全民普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极为重要,中小学法治 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青少 年的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 不仅是提高未来公民整体素质的需要,更是我国 全面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做好中小学法治教育 工作只有通过国家、学校、家庭相互协作,全方位 提供好保障 ,才能真正提升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越宏.青少年法律问题[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 社,2000:150 .
[2] 马长山,李金枝.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公民性塑 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7(4):88-97 .
[3] 法学教材编辑部中国法律思想史编写组.中国法律 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 124 .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3:163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67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