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毒品犯罪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以 S 省 G 市五年来办理的毒品犯罪案件为样本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15 10:56: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 G 市毗邻地区毒品犯罪空间受到挤压外溢,同时自身发展推动生产生活要素快速 流动,为毗邻地区毒品犯罪输入、渗透提供了客观条件, 已呈现出零包贩毒向以毒品制造为代表 的上游犯罪发展, 案件量及查获毒品实物量呈现“ 双陡升 ”,特别是出现了本土制造毒品案的“ 破 零 ”, G 市毒品犯罪“ 外部挤压渗透、内部吸纳发展 ”的态势愈发明显,集消费、过境、制造于一 体的复杂局面初见端倪, 亟待引起重视, 并加以治理。

  一 、总体情况

  2018 年以来,G 市毒品犯罪案件量基本维持 在年均 14 件。2022 年毒品犯罪数量急剧增加,历 年最高,与上年相比件数和人数翻了一番,达到了 25 件 77 人。经梳理分析,G 市毒品犯罪呈现出以 下主要特点:

  ( 一)毒品犯罪地点集中

  毒品犯罪案件按犯罪地及管辖统计,K 县 27 件(占 39.71%),L 县 15 件(占 22.06%),Z 县 7 件(占 10.29%),D 县 5 件。其中,毒品犯罪向 乡镇村一级蔓延的县(市)有 K 县、L 县、Z 县、 B 县,后三者均为制造毒品案,且目前本土制毒案 均发生在村一级。2022 年 K 县公安局移送审查起 诉毒品犯罪案件 12 件,占到 G 市一半,K 县地区 俨然已成为 G 市打击毒品犯罪的前沿阵地。

  (二)毒品犯罪结构改变

  G 市公安机关共侦破制造毒品犯罪 4 件 16 人,其中 3 件 14 人发生在 B 、L 、Z 三县,作案地 点均选择在隐秘性极强、禁毒工作薄弱的村一级 区域,虽然本土制毒案近三年在件数和人数占比 非常低,但是三年连续发案三起,且涉案人数、案 件重大复杂疑难程度、作案手段、犯罪数量等各 项关键指标不断刷新 G 市大宗毒品犯罪“ 纪录 ”, 上游毒品犯罪值得警惕。
\

  (三)毒品数量急剧增加

  G 市毒品犯罪案件中查获的毒品种类主要 包括甲基苯丙胺、海洛因、麻古三大类。查获各 类毒品实物总量 49329.6899 克,其中甲基苯胺 6093.2511 克、含甲基苯丙胺的液体 42723.3 克。 从毒品实物年度总量看,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年均增速近 2 倍。近五年来自 C 市的毒品数量占 到 G 市毒品犯罪案件查获毒品总量的 82%。

  (四)“ 群圈 ”化特征明显

  在毒品犯罪案件涉案人数中,累犯、毒品再犯 占 6.45% ,吸毒人员占 53.22%;K 县籍或住所地 在 K 县占 45.96%;无业及职业不详占 93.55% 。 毒品犯罪涉案人员主要集中在 K 县地区,大多为 吸毒人员犯罪,且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无固定 收入,这类人群极易在高额回报下走上毒品犯罪的 道路。同时,部分零包贩卖者或者吸毒人员还建立 专门用来销售毒品或者便于购买毒品的微信群 , 形成吸毒“ 群圈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毒品犯罪侦查力量薄弱影响打击效果


  G 市 18 个县(市 )只有 K 县、L 县、J 县单 设有禁毒大队,并实体化运行,其他地区均未配 备专门力量,而是挂靠刑警大队。同时,因为存在 供需关系及“ 利益共同体 ”等“ 封闭空间 ”, 吸 毒人员不愿配合公安侦查,导致打击难度大是客 观事实。通过吸毒人员抓获零包贩毒的毒贩不在 少数,这也是公安机关破获毒品犯罪的主要方式 之一,对吸毒人员背后的贩毒人员深挖彻查同其 他毒品犯罪一样还是得靠专门力量深耕细作。从 L 县、K 县侦破相关毒品犯罪案件看,专业力量的 有无对此类案件的破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二)控制下交付及收网时间影响打击效果

  控制下交付侦破的毒品犯罪案件,何时收网、 抓捕对定罪及量刑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打 击效果。在一起制毒案中,侦查机关在毒品犯罪 团伙正在运输毒品过程中实施了抓捕,最后以运输、制造毒品罪予以定罪量刑,而另一起公安机 关选择在犯罪团伙合成含甲基苯丙胺液体后,即 刻实施抓捕,最终这一起毒品犯罪行为仅以制造 毒品罪定罪量刑,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前者打击效果更加理想。

  (三 )零包贩毒证据收集固定运用难影响打击 效果

  G 市零包贩毒“ 线上联系 + 电子支付 + 线下 交易 ”的模式基本形成,直接导致“ 人赃并获 ” 理想结果很少出现,打击难度增大。零包贩毒案 件中,能够掌握吸毒人员的人数,以及购买毒品 的次数,很容易形成多人多次的“ 兜底定罪标 准 ”,从毒品犯罪以“ 毒品实物数量 ”多少的定 罪量刑立法模式看,仅能查清“ 多人多次 ”和少 量毒品实物 ,显然影响打击效果。[2]

  (四)基层群众识毒、防毒、拒毒的能力不足

  随着新型毒品推陈出新,制造毒品简易化、 毒品伪装的强化等发展变化,大家对毒品的认知 跟不上,特别是在利诱之下,很容易掉进“ 毒 坑 ”。在一起本土制毒案中,犯罪团伙先后三次 踩点隐秘地点、两次运输制毒原料,选择在凌晨 制毒,制毒伴有大量烟雾和刺鼻异味产生,以及 不寻常的高额报酬等特征表现,在能足以引起警 觉的情况下,仍然放任外来制毒人员利用其提供 的地点制毒;而另一起案件中,本地制毒人员利 用亲属的无知,在其家中制毒,导致了亲属误喝 了含有毒品成分的水 ,直到案发才知道实情。[3]

  三、趋势分析

  ( 一)“ 外部挤压渗透、内部吸纳发展 ”趋势 明显


  随着全国全省毒情形势变化,尤其 C 市及环 蓉地区毒品打击力度持续加大,全省毒品犯罪空 间进一步压缩,加快毒品犯罪向薄弱区境外溢、 渗透,寻求空间。同时,G 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特别是旅游业带动、高速贯通,以及铁路等基础 设施建设多点开花,促进发展要素快速聚拢,加 之网络空间、寄递物流降低了毒品犯罪门槛,涉 毒技术、原料等极易通过网络获知、线下获取,为 毗邻地区毒品犯罪输入、渗透提供了客观条件。 同时,域内外涉毒人员勾连加剧,进一步打开了 G 市毒品犯罪的空间,突出表现为内外勾连、里应 外合团伙式作案,贩卖毒品恶化致毒品制造及查 获大宗毒品的案件数量增加。

  (二 )集“ 消费、过境、制造 ”于一体的复杂 局面显现

  1.消费群体规模化


  G 市吸毒人员体量全省最低,但是所辖县(市) 均存在吸毒人员,吸毒人员数量与毒品犯罪数量基本呈正相关。G 市人口体量小,吸毒人员基数 小,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外部输入、内部增生 双重作用下,毒品消费群体可能会持续增加 ,本 地毒品消费市场或将被进一步打开。

  2.毒品过境优势化

  G 市地处中国西南部,邻接西南边境毒品过 境、集散、犯罪高发地,西接西藏,北接青海,随 着中部地区打击毒品犯罪愈发深入,毒品犯罪空 间进一步压缩,来自东南亚“ 金三角 ”以及南方 的毒品在中部地区过境受阻,势必会向区位优势 更加突出、毒情形势较好、禁毒力量薄弱的 G 市 转移,同时随着铁路、高速路网的形成,毒品犯 罪也将“ 借道 ”发展,使得 G 市南北毒品过境地 的作用将愈发凸显。

  3.制毒条件便利化

  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域内外人员勾连,由境外 人员提供制毒技术、原料,并利用便捷交通运输 至域内,本地人在域内提供隐秘制毒场所,并配 合制毒,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制成含高浓度甲基 苯丙胺的“ 冰油 ”,再将其运输至境外,进一步提 纯销售的案例。同时,信息网络降低了毒品犯罪 的门槛,制毒人员极易获取制毒犯罪信息,线上 学习,线上购买原材料,并通过邮寄的方式,足不 出户完成毒品制造。

  四、治理对策

  ( 一)加强刑事侦查能力建设,提升刑事打击 质效

  1.加强专门侦查力量建设


  根据发案率、吸毒人员数、区域位置、摸排情 况等因素客观评价禁毒需求,在现有禁毒专门力 量建设上,在县域层面单设一批禁毒大队,建立 一批打击阵地,逐步实现公安禁毒专门力量全覆 盖。应加大缉毒卡点建设,特别是 K 县、L 县高 速门户缉毒卡点的建设,以及 J 县等重点环市环 省卡点建设,配备缉毒警犬,以及相应的设备、装 具,提高拒止能力,阻断毒品及易制毒物质流入 通道。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市级毒品犯罪侦 查指挥中心,加强统筹领导,整合资源,强化统一 指挥。

  2.加强侦查人员能力建设

  (1)应不断提升主动侦查能力。毒品犯罪的 特殊性,要求侦查人员综合运用特情、吸毒人员 教转、重点区域、人员盯控等侦查手段来扩线深 挖,同时要求具备经营意识,以及线索、案件串并 分析能力。

  (2)应不断提升证据收集能力。刑事诉讼法等 相关法律赋予了毒品犯罪特别侦查手段,加之其 他相关规定,极大规范了侦查取证活动,提升证据收集转化能力和证明力,应充分利用大部分毒 品犯罪特情介入、技术侦查、控制下交付等破案 方式,把证据收集固定和抓捕嫌疑人并重,提前 预判 ,细化预案。

  (3)应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依托大数据、 数据库等建设,实现 G 市涉毒线索、案件的综合 分析研判及运用,对吸毒人员、涉毒品犯罪人员 进行“ 人 ”“毒 ”追踪、塑源,加强行为分析, 以提高成案率,扩大战果转化率。加大涉毒重点 场所、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以及重点人员活动 轨迹的摸排、预警,对有涉毒犯罪风险人员及时 盯控,对毒品、易制毒物质做到源头、流向、渠 道必查。

  3.加强侦查协同能力建设

  应当进一步优化毗邻地区联动配合,定期以 不同主题开展禁毒缉毒专项行动,确保同部署、 同推进、同见效,形成联查联打高压严打态势,共 同压缩毒品犯罪空间。如果只是部分区域强势推 进、严厉打击,将导致域内毒品犯罪增加,以及跨 省及毗邻地区乃至边境地区的毒品以各种渠道流 入 G 市。所以,应进一步完善毒品犯罪违法犯罪 情报信息收集、共享、研判、交流和反馈工作协作 机制,完善省区际交界地区联动打击、查控、整治 协作机制,保证禁毒缉毒区域协作常态化开展。[4]

  ( 二 )加强证据规范化建设,提升刑事打击 质效

  1.进一步完善零包贩毒证据收集运用规则


  针对零包贩毒证据收集、运用、认定难等问 题,有必要在常规证据审查判断原则上,及时出 台指导性规范文件,让“ 没有查获毒品实物的, 原则上应当追诉 ”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以指导、 参考案例的方式指导司法实践。例如,明确对不 利于毒贩的认定(推定),规定毒贩有提出证据 的责任,并承担不利后果;通过列举式加“ 其他兜 底 ”方式对毒资、毒品数量、毒品种类等相关内 容推定主观明知;对于毒品单价、分包毒品数量等 是否可以通过上一年度一定区域毒品市场价及零 包贩毒惯常做法进行认定,当然应建立在比较科 学、可靠的统计数据之上。

  2.进一步明确含甲基苯丙胺的液体的性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对于毒品“ 不 以纯度折算 ”,只要含有甲基苯丙胺,无论含量多 少,均应认定为毒品。实务中,含甲基苯丙胺的液 体一般会被认定为半成品,对于分离出高浓度的 冰油后,剩下的液体认定问题,一般会根据实际 状态和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如果仅以行为人不再 利用或者是以浓度太低没有利用的可能认定为废 液废渣处理,便与“ 不以纯度折算 ”的立法精神相悖,缺少量化或者认定标准,当然也可以在量 刑时予以酌定考量,但同样会造成司法的随意性 和量刑不均,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对制造毒品 过程中产生的“ 废液废渣 ”数量及含量的认定。

  (三 )加强综合治理,积极构建毒品治理大 格局

  1 .完善制度机制 ,推动长效常治


  多部联合建立要素齐全、数据准确、实时更 新、智能分析、有效预警的毒品治理数据信息系 统,支撑治理。坚持群众路线,建立举报奖励等 机制,广泛发动群众全程参与毒品犯罪的打、 防、建、治。评优选树一批先进典型,设立一批无 毒社区(乡镇)等。落实“ 属地管理 ”原则,加强 对毒品累犯、再犯人员,吸毒人员的分类管理, 加强强制戒毒所建设使用,优化社区戒毒,防止 “ 禁而不止 ”“教而不改 ”。
\

  2 .加强齐抓共管 ,凝聚治理合力

  行业监管部门应加强前置管控,尤其是公安、 市场、邮政等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联合管控机制制 度,加强对易制毒物品的全链条管控,严格落实 实名制登记、实行禁止寄递清单制,防止寄递物 流成为毒品、易制毒物品流通通道。[5] 司法机关 既要末端打击处理不手软,又要靠前综合治理不 懈怠,结合执法办案,充分发挥公安提示函、检察 建议、司法建议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3 .坚持法治润育 ,提升免疫能力

  把禁毒宣传教育摆在“ 普法 ”突出位置,长 期性、多次层、针对性全覆盖开展。通过法治宣传 教育,让基层群众从认识上、思想上、感情上远离 毒品,应在易感人群、吸毒人员集中地,毒品交易 高发地等治安乱点设置固定宣传警示点。为有效 遏制 G 市毒品犯罪向乡村等禁毒工作薄弱区域蔓 延,应深入基层全覆盖开展禁毒宣传活动,提升 禁毒宣传的深度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煜盛.陆丰市毒品犯罪问题治理对策研究[D].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2 .
  [2] 高玉璇,王淑合.信息化背景下零星贩毒案件 的治理对策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21.37(2): 42-46 .
  [3] 刘建强,刘洪恩.提升农村毒品问题治理能力的思 考—— 以四川省遂宁市为例[J].湖南警察学院学 报,2021.33(6):17-22 .
  [4] 陈静,张晓春.地缘引导:广西边境和民族地区毒 品问题综合治理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21 (3):179-188 .
  [5] 常世栋.寄递渠道贩毒犯罪侦查困境及对策研究 [D].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1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711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