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建筑施工合同纠纷的法律建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10 16:29: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伴随建筑市场不断升温,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越来越多。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产 生不仅牵涉建筑工程各方利益,也会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合同面临着立法不 完善以及法律文件标准不统一这两重困境,导致合同纠纷的产生不易解决。因此,笔者在探析建筑 施工合同法律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施工合同纠纷法律实践,分析建筑施工合同纠纷的几种类型及产 生原因, 提出几点解决建筑施工合同纠纷的法律建议, 以期为今后的法律实践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建筑工程合同纠纷往往内容复杂、牵涉甚广、 影响巨大,牵涉建筑工程各方利益和工程进度, 对建筑施工合同纠纷进行分析及研究,探寻合同 纠纷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提出建筑工程合同纠纷 法律建议,对合理运用法律进行合同管理、指导 处理施工合同纠纷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建筑施工合同的法律内涵

  ( 一)建筑施工合同内涵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建筑工程中权利人与义 务人之间为完成计划施工工程,用以明确相互权 利、义务的协议。[1]依据该合同规定,承包方即施 工方应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对应施工任务,发包方 即建设方应如约提供条件并支付工程价款,建筑 施工合同关乎工程质量、进度及资金等重要领域。
\

  (二)建筑施工合同特点

  首先,建筑工程合同往往涉及数额大、约束力 强,为保证有案可查、有据可依,建筑施工合同多 以书面形式签订;[2]其次,建筑工程合同主要针 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建设项目,参与市场竞争、符 合市场机制,因此,具有公平性及市场性特点; 最后,由于建筑工程历时较长、涉及领域广泛、 牵涉单位复杂,建筑施工合同具有合同履行期限 长、内容多、涉及广等特点。因此,在签订建筑施 工合同时,要符合以上具体特点,约束合同当事 人的义务和责任,保证施工工程的合法推进及经 济效益。

  (三)建筑施工合同效力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 民法 典》)规定了订立合同要遵循主体平等、诚实信 用、公序良俗、绿色环保等原则,并规定合同主体 各方合法利益受保护、禁止权力滥用、公平协商、 自愿达成一致、合同各方主体的资格合法、签订内容遵循法律法规、不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愿等条 件下 ,方可作为有效合同。[3]

  而建筑施工合同作为法律范畴的合同类型, 其具有法律效力需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发包方即 建设方具备法定建设资格,承包方即施工方要具 备法定施工资格;其次,签订的合同内容合法合 规,不违背相关法律和行业规定,符合国家利益 和社会利益原则;再次,合同内容符合合同各方真 实意愿;最后,合同签订过程符合必须的法律程 序等。

  二、建筑施工合同面临的法律困境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法律制度从宏观上面临着 相关立法不完善以及法律标准不一致的困境,具 体表现如下:

  ( 一)相关立法不完善

  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立法体系,在实践上仍然 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首先,在运用文字语言表 达相关法律概念时,存在用词含糊不清的情况, 导致具体法律内涵不够清晰全面;其次,现行法 规多以原则性、规范性、大纲性法律条文为主, 在开展司法实践时,存在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差的 弊端 ,无法有效作用于合同纠纷的解决。

  (二 )法律标准不一致

  建筑施工合同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除受基础 性法律规制之外,还受地方性法规和制度约束。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等原因,我国各地执行的制 度法规各不相同,甚至与国家法律法规有所偏差。 造成在开展具体司法实践时,适用的法律标准无 法统一。

  三、建筑施工合同纠纷类型

  基于法律不完善及标准不统一的困境,加之 施工工程涉及领域复杂、内容繁琐、利益广泛,造成在实践中对施工各方权责的规范不足,施工合 同内容的执行受到影响,各种类型的建筑施工合 同纠纷屡有发生 ,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 一)合同效力判定纠纷

  首先,由于目前法律缺乏统一、具体、明确 的规定,对施工工程合同范围的概念界定不够清 晰,能否被判定为建筑施工合同存在法律争议, 极易产生纠纷;其次,由于部分建筑企业以欺诈、 贿赂或其他违法方式取得施工权,严重违反了法 律相关强制性,其施工资格的合法性会直接影响 合同效力;再次,具体施工中,承包方不按中标内 容签订施工合同或另行与招标方签订施工合同, 变更中标合同内容,影响合同效力的合法性;最 后,具有施工资质的法人或自然人将自己的资质 挂靠给他人,用于获得承包权,或开展分包、转 包等形式的违法行为,会严重影响施工合同合法 效力。

  (二)合同履行能力纠纷

  首先,由于建筑施工受客观及主观诸多因素 的影响,工程程序有所拖延,因此造成工期延迟 等纠纷;其次,工程签证制度不完善造成延迟、缺 失或者与事实不符等,造成有关事项认定纠纷;再 次,由于企业印章、授权等管理不规范,造成权责 归属纠纷;最后,由于对施工公司的资质审查不足 及施工管理不当,影响施工过程,产生工程质量 问题纠纷。

  (三)工程价款结算纠纷

  首先,在施工工程合同的工程价款领域常由 于双方计价方式、投入实际结算比、施工垫付等 原因,产生款项数额及支付方式的纠纷争议;其 次,由于承包方财务资料提交效率及发包方财务 部门评审效率等产生的结算拖延纠纷;最后,由于 承包方对工程变更等签证资料的保留不当,以及 发包方的不履约等违约行为,造成结算条件及方 式的认定纠纷。

  (四)工程价款优先受偿纠纷

  工程价款优先受偿用于保障工程价款债权的 实现,作为法定优先权,影响着工程债权人的实 际利益,极易在该权利主体及对象的确定、行使 条件和程序、受偿范围、时间节点、权利转让等问 题上产生合同纠纷,关乎该权利是否判定成立及 如何行使。[4]

  四、建筑施工合同纠纷特点

  从目前法律实践及纠纷类型的分析中可以得 出 ,建筑施工合同纠纷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 一 )司法鉴定成本高

  建筑工程合同纠纷中,往往需要借助司法鉴 定对相关事实进行认定,但是鉴定的程序消耗时 间较长、费用较高,而且合同各方也容易在鉴定 程序启动和结果采纳等领域产生争议。

  (二 )审理难度大、周期长

  由于建筑施工合同纠纷常常涉及复杂的法律 关系,又要求具备如工程造价、评估等建筑领域 专业知识,因此增加了审理难度。另外,由于许多 纠纷中的事实及要素需要合同各方进行举证或协 商,必要时还会邀请相关机构开展专业鉴定,因 此增加的时间成本会无形中延长案件的审理周期。

  (三)具有违法性或违规性

  建筑合同纠纷的产生通常是基于利益驱动, 承包方以营利目的使用非法或者违规手段获得施 工权,又因资质不全和违法分包、转包等造成质 量降低、工期延迟、工资拖欠等纠纷。

  五、建筑施工合同纠纷法律建议

  ( 一 )明确判定合同法律效力


  在处理建筑施工法律纠纷时,首先要明确该 合同的合法性,判定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依据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 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建工 解释》)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判断:承包方未取得相 关施工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者;不具备资质的 实际施工方借用他人资质开展施工者;工程项目 未按规定进行招标以及中标无效者;承包人将工 程非法转包或分包时与他人签订的施工合同等, 均依法认定为无效合同。

  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复杂性,出现了一 些特殊情形,需要相对予以明确。首先,在处理建 筑施工合同法律纠纷时,应将其中的挂靠关系之 法律认定作为审查重点。采取核查投标保证金的 真实来源、实际施工方是否是代理身份、实际施 工方是否参与投标、合同磋商及订立、实际施工 过程是否存在用劳务分包形式对实际挂靠进行掩 盖的行为等方式,审查挂靠关系。其次,发包方应 严格对承包方资质进行审查及核实,否则将在合 同纠纷产生时承担相应监督和审查过失责任。在 对此类纠纷进行判定时,挂靠与被挂靠双方签订 的挂靠协议判定无效,而承包方与发包方之间的 合同却具有相对性,即发包方在明知挂靠事实却 依然签订合同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合同认定无 效,承包人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鉴于发方与挂 靠方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事实合同关系,在工程验 收合格后,实际施工方有权要求发包方依据合同 规定的工程价款进行折价补偿;而相对的,发包方 对借用资质事实不知情时,判定该合同有效,即 使之后发现挂靠事实,也应依据相对性原则以及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判定实际施工方无权向发包 方主张权利要求,但可以向被挂靠方主张其相关 权益。此外,对于缺乏资质的单位以借用有资质 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形式,所签订的建设工程 施工合同,发包人有权请求出借方与借用方共同 对因其出借施工资质而引发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 等工程损失,承担其相应的连带赔偿责任,人民 法院在处理此类纠纷时 ,应予以支持判定。

  (二 )审查合同履行特殊情形

  首先,严格对施工质量问题的认定及审查。 建筑工程质量纠纷不仅涉及合同的履行及各方利 益,更关乎公众和社会安全,因此,应对此类纠纷 予以严格认定与审查。在出现建筑工程质量纠纷 时,必要时可申请司法介入。司法介入的作用,一 方面用于认定纠纷类型,明确案件诉求,针对质 量问题认定纠纷主要有:发包方以质量问题为由 主张拒付或少付工程价款;因承包方在施工过程 中的偷工减料或未按约定施工等情形要求减少工 程价款;因质量问题主张违约金及损失赔偿;要求 因质量问题产生的财产人身损害赔偿;要求承包 方承担返修责任或承担对应维修费用等。另一方 面,可以借助司法鉴定审查质量异议。因施工质 量发生合同纠纷时,对工程质量问题的判定需要 借助司法鉴定方式,并依据司法鉴定结果对该纠 纷做出相应判决。

  其次,谨慎辨别合同中的盖章及授权异常。合 同盖章是合同各方进行约定及承诺生效的重要标 志,是明确合同当事人权利及义务的主要依据。 因此,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要针对 具体争议内容,审慎对待合同中出现的印章及授 权异常,结合合同签订过程,进行真实性和有效 性的辨别和判定。

  最后,划分工期违约责任。在处理因工程逾期 产生的合同纠纷时,要依据造成逾期情况产生的 具体因素,划分违约责任,作出具体认定。例如, 因发包方逾期支付工程款项并达到规定天数时, 承包方有权办理停工签证,并确定工期扣延,以 此作为工程延期纠纷判定的举证和依据。

  (三)理清工程价款结算条件

  工程价款结算是容易引发建筑施工合同纠纷 的重要因素,处理此类纠纷,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依法结合合同约定之具体内容,对合同签 证效力予以判定。其次,严格审查抗辩事由,对 纠纷中出现的拒付工程价款抗辩因素之合理及合 法性予以审查确定,除因合同具体约定外,不能 因主要义务之外的因素拒不付款。工程完工后, 合同双方应依照合同内容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即 使合同解除,也应对完工合格的工程依约结算。 再次,在认定发包人欠付责任时,发包人应对实 际施工人承担欠付建设工程价款结算责任。最 后,除合同明确规定以财政评审结论作为结算条 件者,财政部门的评审不能影响建筑施工合同的 合法效力履行。另外,法院有权依法对财政评审 结论的合法性、合规性及客观性等进行审查。

  (四)合理行使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

  建筑施工合同纠纷中关于行使工程价款优先 受偿权利的纠纷,大多围绕主体及对象的确定、 行使条件、方式、程序、范围以及时间节点等因 素。因此,在处理此类纠纷时,对合理行使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认定,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依法对行使优先受偿权的主体进行明确。 可以肯定的是,与发包方签订建筑工程施工合同 的承包方,享有要求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的权 利,但对于挂靠方及实际施工人能否享受该权 利,要予以具体分析,目前案例也大多持否定态 度。其次,优先受偿权时间节点规定。《建工解 释 》中作出了规定:承包人有权在合理期限内行 使其对应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但原则上 不可超过 18 个月,起点为合同约定中发包人应 给付建设工程价款之日。而在作出时间节点认定 时,要依据实际情况作出客观判决。《 民法典》第 七百九十三条也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情 况单独作出了规定,即在建筑工程验收合格后, 应依据合同中对工程价款的规定对承包人进行折 价补偿,支付工程价款的具体日期及形式应依照 合同约定执行。再次,如遇合同解除或者终止情 况,应依据具体情况分析判定,已经按时按质完 成工程者,依据《 民法典》第八百零六条规定, 以合同约定为准计算该权利时间节点,如遇尚未 完工情况,应视作工程价款结算条件未达成,以 双方协商为准,若无法达成共识,则可申请专业 鉴定或司法仲裁。最后,优先受偿权行使范围及 方式包括:由建设工程承包人要求主张的该权利; 经与发包商协定后,以工程折价方式对工程价款 进行抵偿;以工程拍卖形式抵偿工程价款等。
\

  六 、结语

  建筑施工合同的法律纠纷日益增多,严重影 响着施工各方权益及工程质量进度。因此,在今 后的法律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合同效力判 定、合同履行能力、工程价款结算、工程价优先受 偿等容易产生合同纠纷的法律问题进行确认和判 定,予以科学适当解决。在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 中,应从明确判定合同法律效力、审查合同履行 特殊情形、理清工程价款结算条件、合理行使工 程款优先受偿权等方面入手。另外,应尽快构建 完善的法治体系和确立统一的法律标准,做好对 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法律监督和制度约束,对建筑 施工工程予以全过程监督,以此推动建筑施工工 程合理、合法、科学、规范化进行,有效促进我国 建筑行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尚公.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与法律纠纷防范策略的 创新型探析[J].法制博览,2022(36):76-78 .
  [2] 何国贞.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法律防范措施探究 [J].法制博览,2022(34):61-63 .
  [3] 吴勇.我国建筑工程合同中法律纠纷问题研究[J]. 法制博览,2022(3):96-98 .
  [4] 刘芳琳.建筑工程合同的法律特征及其法律纠纷的 防范[J].法制博览,2021(31):160-161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708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