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毫无疑问,许多机构都知道员工离职会对机构产生负面影响,而员工流失也被描述为许多机构面临的一个高风险,矫正机构也是如此[1]。本文从传统动机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矫正工作者 离职或者调职的问题, 并通过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 SWOT 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关于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也称为动因理论,是研究动机的内 外部关系的理论。动机本身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 的目标而产生的自我意识,或者是渴望某种事物 的一种主观意向,这是动机在心理学中的意思表 示。简单来说,动机源于需要,当个人的需要到达 一个临界点时,需要就会升华成动机,这一临界 点有可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是负向的。
马斯洛认为,个体的动机存在着复杂多样性, 并随着个体的发展趋势而不断变化着。根据马斯 洛的研究发现,正确的动机理论应该伴随着人的 需要而产生、变化、发展、升华,具体来说,判定 动机理论的合理与否有以下两个标准:一是需要 必须是朝着前进或上升的方向变化,在获得某种 需求的满足以后,个人的发展驱动力会暂时保持 平衡。但是个人并不会就此停止向上或向前的脚 步,所以当前一阶段的需要继续发展以后,个人 又将被驱使产生新的动机,以此循环往复。二是 内在动机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甚至 可以说,一种动机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不可避 免会受到其他动机的牵连和影响。根据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理论,我们不难想象,人的动机可能也 存在着优先顺序,有占据主导地位的动机,也有 被主要动机所控制的次要动机。
所以,要研究社区矫正工作者参与矫正工作 的动机,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现时和未来需要。 正如前文所述,个体需求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 社区矫正工作者的需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社 区矫正工作能够满足他们在一定阶段内的需求时,则可以维持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工作动机甚至 强化工作动机。但是如果社区矫正工作者的需要 始终不能得到满足,甚至向负方向发展时,那么 他们很可能就会选择退出这一工作领域,寻找其 他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职业。
二、关于 SWOT 模型
SWOT 模型,即 SWOT 分析法,也称为优劣 势分析、态势分析,其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 的美国,由伟里克(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 )提 出的,并频繁被用于辅助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社 会经济发展等领域。如果将 SWOT 模型拆解开, 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它的具体含义:S(strengths) 即优势,W(weakness)即劣势,O(opportunity) 即机会,T(threats)即威胁。简单来说,优势和 劣势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自身与其他同行的实力 对比,而机会与威胁模块则关注于外部环境的改 变可能对企业带来的潜在影响。在进行内外两方 面的分析时,应该特别强调分析的步骤,即需要 由内而外,由浅入深,将内部的优势劣势汇集筛 选以后再利用外部因素来对这些优势劣势因子进 行测试。
通过 SWOT 模型分析,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 把有利的外部资源和条件投放到自身具备而竞争 对手欠缺的优势项目上,并创造更多更长远的发 展机会,将企业的中长期战略部署优化。虽然矫 正工作者的个人职业规划和企业战略部署有着本 质的不同,但是在实际运用 SWOT 模型分析上,二 者却是殊途同归。在评价矫正工作本身的情况时, 需要运用到的是 SW 模块(优势与劣势分析);
在规划矫正工作长远发展部署时,需要用到的是 OT 模块(机会与威胁分析),同样的由内而外, 由浅入深。通过这一模型分析,矫正工作者可以 在入职前更为清晰地看到这一工作的优劣势,从 而理性判断自身是否愿意投入到工作岗位上来, 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矫正工作者的流动性。
三、矫正工作的 SWOT 模型分析
( 一)矫正工作的优势分析
一方面,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方式 可以最大限度保障罪犯的人身权益。因为符合社 区矫正条件的罪犯都是轻刑犯,主观恶性和社会 危害性都相对较小,在处于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时, 罪犯往往都比较循规蹈矩,因为他们不想被判监 禁刑,失去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2]。此时,在这 种无形的管制当中,社区矫正的工作者可以安心 专注地开展工作,尽早帮助罪犯矫正行为,早日 回归正常生活。
另一方面,由于社区矫正中的罪犯并没有脱离 家庭,其原有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得以延续,这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罪犯参与矫正活动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消除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存在的摩擦和 矛盾。对于社区矫正工作者来说,这样的局面大大 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有了家庭和社区的共同 配合 ,矫正工作得以顺利进行[3]。
(二)矫正工作的劣势分析
第一,社区矫正在我国的社会认知度还比较 低[4]。曾经有调研人员走访部分社区进行问卷调 查,发现完全没听过社区矫正的居民比例居然高 达 73% ,当调研人员询问居民是否知道本社区正 在接受社区矫正的罪犯时,这部分居民则非常惊 讶地表示“ 犯了罪的人不是应该被关起来吗?怎 么能在外面呢?”由此可见,社区矫正工作人员 面临的日常工作难度有多大。
第二,在一线的社区矫正工作中,通常是由 1 名正式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组织 3 ~ 5 名具有法 律、教育、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或者实践经 验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相关工作的[5]。但是,矫正 队伍的主要成员并不全部都是专职的,有不少人 兼任其他职务,甚至还有从事着其他正职工作的 人员,这就造成了一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缺失, 社区矫正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三)矫正工作的机会分析
正是由于社区矫正在我国司法领域中的“新”, 所以社区矫正工作也存在着很多发展机会和上升 空间。自从社区矫正在全国部分城市试点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司法机关积极主导,社 会志愿团体和社会工作者广泛参与,矫正工作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6]。
一方面,得益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目前社区 矫正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各种教育资源、 人力资源涌入矫正工作者队伍,给了他们更多的 发展机会,拓宽了他们的职业道路;另一方面,在 社区矫正工作试点过程中,地方发挥自主创新能 力,积极探索研究,因地制宜,产生了许多切实可 行的矫正工作经验和方法,为将来我国社区矫正 工作水平与世界接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矫正工作的威胁分析
目前,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在我 国只适用于四种类型的人员,但是随着社会环境 的愈加复杂,如果不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将扩大矫正工作的劣势,逐渐削弱曾经的优势。 并且,社区矫正将矫正范围狭窄限定在社区内, 这对越来越年轻化的服刑人员来说是不太符合实 际的,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矫正积极 性 ,矫正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虽然各试点城市在社区矫正的实践中探索出 了不少新方法,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在工 作回顾中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矫正手段不够丰富 多样、专业化程度不够、监管大于帮扶或者重服 务轻管理的现象。这在长远看来,是非常不利于 社区矫正制度在全国广泛推广的。
四、矫正工作者的离职动因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找出影响社区矫正 工作者离职的因素并加以转换,以减少专业性的 矫正工作者的流失。
( 一)矫正工作者的基本需求保障
虽然接受社区矫正的罪犯都属于轻刑犯,但 是对于普通的社会工作者来说,这一工作环境仍 然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因为罪犯接受矫正的社区 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工作人员反而不一定是 本社区人员,如果遇到某些突发情况,矫正工作 者由于没有强制执法权不仅无法完成矫正工作, 甚至还不能保护自身的人身安全,这是直接“ 劝 退 ”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根源。
对此,本文建议应当考虑建立一支固定的社 区矫正警察队伍,各地方根据服刑人数的分布按 比例配置,至少确保每一次的矫正活动都有不少 于 2 名警察在场,一是负责维护社区治安,二是监 管现场的服刑人员,三是保障其他矫正工作者的 人身安全[7]。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矫正工作与执法系统彼此配合,有利于维护刑罚制度的权威, 确保社区矫正的实际效果。
(二)加大矫正工作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
社区矫正既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思想又体现了 刑罚的经济原则,以非监禁刑代替监禁刑是社会 文明的进步体现,不仅达到了改造罪犯的目标, 更使他们始终融于社会,不与社会脱节,同时也 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国家原本执行刑罚的经济成 本,减轻了财政负担。因此,扩大社区矫正的社会 参与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我们建议可以搭建 由矫正机构主导的社区矫正网络信息平台[8]。
这一信息平台可以方便矫正工作者不一定依 赖于面对面的方式开展矫正工作,实现足不出户 完成很多具体工作,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所 有参与者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当然,网络形式并 不代表矫正工作的程序可以省略甚至忽视,各部 门除了在平台共享信息以外,还需要建立起一套 完善的矫正人员监管体系,从罪犯接受法院判决 或裁定的那一刻起,随即被纳入到社区矫正管控 当中,矫正工作者需要及时制定矫正计划,与其 他部门沟通方案,联动配合,保证服刑人员在社 区矫正期间的矫正效果。
企业在创造工作岗位时要考虑到知识、技能 和能力(以下简称“KSA”),职位及其相关的 KSA 反映了所雇佣员工的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 将接受培训并获得有价值的经验,这需要金钱和 个人投资,但当员工离职时,企业将失去金钱和经 验。放在社区矫正领域,矫正工作人员的离职率很 高且同样的代价昂贵,可以说,矫正工作者的满足 或未满足的需求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满意度与矫正 罪犯所面临的挑战之间产生不协调。但是,马斯 洛(Maslow)也建议满足需求不是动机。正如他 所说,当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时,它们不再驱动 行为,因此,较高层次的需求就成为了动机。而上 面三个层次的需求,即从自我实现到归属,对于 大多数矫正工作者而言,这似乎是不容易实现的。
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的矫正工作者都在自己 的专职领域拥有晋升机会和真正的职业阶梯,这 在一个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是非常正常的。在这种 情况下,任何的爱和归属感都容易被消除。当在 社区矫正中,他们看不到可能的晋升机会和明确 的职业道路时,他们最终就会离职。所以,如果矫 正机构能够为工作人员创造晋升机会和提供明确 的职业道路,就可以减少矫正工作者的人员流动。
另一方面,根据社区矫正的全国试点经验,在寻找人才方面应当制定明确的岗位标准,公开聘 用条件,严格对应聘者的心理、健康、专业性、职 业需求等方面进行测试,并且在入职以后还应保 持定期的专业培训与技能训练,保证矫正工作者 能够与时俱进。同时,建议在矫正工作者的入职 面试中纳入一些问题,例如中长期规划、职业理 想等,以评估应聘者的工作稳定性以及矫正机构 能够做出的组织承诺。
五 、结语
本文旨在探讨动机理论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参 与矫正工作的影响,并且通过 SWOT 模型分析动 机的有效性和相关策略对矫正工作开展的直接作 用。社区矫正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监禁刑罚 方式,是刑法的谦抑思想、刑罚的轻刑原则的反 映[9],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文明进步。从司法层面 上来说,社区矫正节约了国家原本执行刑罚的经 济成本,减轻了财政负担;从社会稳定方面来说, 罪犯接受社区矫正并不会脱离家庭,其原有的亲 子关系、夫妻关系得以延续,因此可以预防并减 少犯罪,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 突,达到节约社会成本的目的;从被矫正人员方面 来说,不用失去绝对的自由,能够最大限度保证 自身正常的生活,获得相对的自由,这充分调动 了罪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完 成矫正任务。从社区矫正工作者方面来说,参与 矫正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思路,指明 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宗宪,张锡君,钟卫东.社区矫正机构探讨[J].中 国司法,2020(6):51-58 .
[2] 郭健.社区矫正法的几个基础性问题探析[J].犯罪 与改造研究,2022(5):38-42 .
[3] 刘强.论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J].警学研究,2021 (1):107-120 .
[4] 刘强,武玉红,韩建勇,等.社区矫正专业队伍工作 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 报,2019.17(2):39-49 .
[5] 顾榕.应组建社区矫正官队伍[J].人民检察,2017 (22):80 .
[6] 唐淑臣.《社区矫正法》的过渡:我国社区矫正机构 队伍建设现状探析[J].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研究 , 2020.1(4):42-49 .
[7] 郑艳.社区矫正机构刑事执行权探究[J].行政与 法,2022(3):91-97 .
[8] 金晓流.社区矫正执行权刍议[J].中国司法,2020 (11):76-81 .
[9] 邢鹏,郭明.“经验与问题:社区矫正的本土化探索” 学术论坛综述[J].犯罪与改造研究,2016(9):2-7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6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