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法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养成法治思维,培养 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因此,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需从认识与实践层面,在“ 大师 资 ”“ 大课堂 ”“ 大平台 ”“ 大视野 ”等多维度进行探究, 不断创新和发展高校法治教育成效。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法治素养
为推动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6 年 6月,由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 《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确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 育体系为途径,根据不同教育阶段设置阶段目 标,不断提高法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水平。《大 纲 》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应“ 牢固树 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 念 ”。[1] 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 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 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 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 者、坚定捍卫者。”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全面依法 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离不开高校大学 生这一重要群体,因此,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 义法治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培养法治素养、法治 思维,强化法治意识,德法兼修,高校法治教育任 重而道远。
一、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聚焦
“ 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社会法治 观念明显增强。”[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 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 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 下,高校法治教育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我国 已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这一宏伟目标对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为适应当前发展要求,高校法治教育建设面临着新问题 ,需给予足够重视并亟待解决。
( 一 )高校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我国高校法治教育主要以满足基本 课程教学需要为主,法治教育学科尚未实现独 立。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同学的法治教育主要通 过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来实现,重在学 习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 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深入了解党的十九大以 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新成果。但是总体而言, 法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占比相对较少。有学者表示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和守法意识,但 维权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3]这一问题也反映出 我国部分高校法治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片面性, 法治教育课程较少,法治教学内容不足以满足新 时代对法治教育的总体要求,不利于法治教育在 国民教育体系中作用的实现。
(二 )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提升法治素养、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建 设的任务不仅着眼于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知识和技 能的培养,更应致力于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 使其能够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 律知识、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 在高校法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由任课教师 讲授、课堂提问互动、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来实 现教学目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法治实践和法治思维养成的现实需要。 在“ 互联网+ ”背景下,探索网络教学资源,完善 法治教育实践,对教师获取线上资源、创新教学 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 使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不断 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 高校法治教育必须以创新教学方式为抓手摆脱困 境 ,确保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达到预期目标。
(三 )高校法治教育实践不足
法治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理论 教学的同时还需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 目 前,高校法治教育仍存在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法律 概念、法学理论和法学方法的传授,而对于学生 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实践不足。虽然,在教学过 程中结合案例分析、观看视频讲解等方式辅助学 生理解,但对于学生用法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二 、高校法治教育现实困境的主要原因
( 一 )高校法治教育在认识层面不够全面
学校作为高校法治教育的实际组织和实施者, 成为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法律知识的 获得主要来源于学校教学,而从社会和家庭角度 获得较少。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开展不仅遵从国家 层面的价值,同时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参与。 高校要从认识层面转变既定观念,积极开展与各 方资源有效融合。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由法律知 识教育向法治思维、法治信仰价值引领升华。高 等学校要充分认识这一转变,把完善学校法治教 育机构建设提上新高度,落实各部门主体责任, 加强对法治教育重视的程度,提升调动各种社会 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正确认识法治教育实践的重 要性。
(二 )高校法治教育在实践层面不够健全
一是高校法治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明 确的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学校法治教育工作。高校 法治教育是系统性工作,涉及的部门及人员较 多,明确高校法治教育管理机构,落实法治建设 责任,确保高效开展法治教学和实践。二是高校 法治教育缺乏清晰的建设规划和明确的阶段性计 划。三是高校法治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四 是高校法治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 国部分高校法治教学的任课教师多为思想政治教 育教师,专业的法律知识储备和法治实践相对不 足,并且缺乏法学专业背景和系统的专业培训, 在对法治教育的内涵把握和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的 落实上有待提高。
三、完善高校法治教育的对策
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坚持以习近平 法治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 强化目标导向、问题意识、突出实践成果,增强有 针对性、实效性的理论研究,寻求解决高校法治 教育问题的现实需要。
( 一 )突出法治素养,构建“ 大师资 ”
“ 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 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工 作。”[4]高校教师是学校法治教育的主力军,要不 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学习、深入开展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提高自身 专业素养与法治素养,增强法治意识,着力开展 法治教育建设规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和重 点及对策研究。
“ 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 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 备力量。”[5] 2020 年,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 建设实施纲要(2020 - 2025 年)》指出,加强对 教师的法治教育培训,配齐配强法治课教师、法 治辅导员队伍,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健全青少 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法 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设高水平的法治教 育教师队伍。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全体教师的法 治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内 容的法治内涵,提升教师群体的法治意识。根据 《 大纲》要求结合学校教育实际,落实完善法治 副校长(辅导员 )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 作流程,充分发挥社会各种有利资源,探索构建 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法律院系教师等广泛 参与的、稳定的专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打造 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同时,高度重视教师专业 培训,确保教师有效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培训 机制,对教师参加实际调研、实践锻炼给予大力 支持,并将相关经历纳入教师考评体系。鼓励教 师积极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化、学理化以及 分领域的专题研究,以研促教,不断提升教师法 治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二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大课堂 ”
课程体系的完善是高校法治教育水平提升的 重要举措。高等教育阶段,非法学专业在法治教 育课程设置上,未能凸显法治教育的独立地位, 高校可探索将法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基础课,开 设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公共选 修课 ,形成必修加选修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法治元素, 实现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结合[6]。《思想道德与法治》在高校法治教育中承担了重要功能,在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方 面有着重要作用。“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 章节着重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的精髓、尊重和维护宪法法 律权威、不断提升法治素养、遵法学法守法用法 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深入研究《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法治资源,使 学生了解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发展的历史。
二是开设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式教学,提升大学 生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实践能力。2020 年 6 月,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 见》,要求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 学校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普法工作的首要位 置,将宪法教育寓于学生培养全过程[7]。积极探 索多途径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 等课程中全面融入宪法精神。弘扬宪法精神,增 强宪法意识。通过开设法治教育公共选修课,基 于大学生学习成长阶段实际需求,立足习近平法 治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切实关注大学生日常生 活,开展专题式教学。例如,在大学生个人信息安 全、“ 网贷 ”、时事政策法规等方面,围绕习近平 法治思想、宪法法律、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等 设定课程模块,开展模块式教学。着力打造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 体系建设。
(三)调动多方资源,搭建实践“ 大平台 ”
高校法治教育的深入推进和完善,需要打破 体制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因素,探索 “ 高校 + 企业 + 政府 ”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由高 校主动对接各类法治实践教学基地,并加强与政 府、律师事务所等相关部门的深入合作,调动社 会各种有效资源,加强与相关基地、律所建立长 效合作机制,强化实践资源开发和利用。在此基 础上,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坚决避免实践教学形 式化、表面化。同时,要对法治教育实践加以总 结,凝炼实践成果,并建立合理的选拔机制,将 优秀的实践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断 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四)创新教学方法,拓展“ 大视野 ”
高校法治教育建设目标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将法治教育纳 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的制(修 )订 中,将法治教育内容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育目 标。要深入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和心理因素,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基于关系到其 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完 善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打破传统教 学方式的单一化,融合各种有利因素,探索参与 式、实践式教学,例如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 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注重发挥学生 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 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因为,广 泛参与法治实践是学习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在 实践中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解决 实际问题。高校教师应积极拓展参与法治实践的 方式和途径,在参与立法讨论、旁听司法审判,以 及利用校园丰富的法治文化等方面着力打造有效 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新时代互联网、新媒体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教师应主动探索课堂教 学新模式,有效结合 MOOC 、SPOC、微课、翻转 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手段。
四、小结
法治素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 种综合素养,在大学生成“ 人 ”成才的教育体系 中起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全面依法治国是国 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 在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高校法治教育 也需与时俱进,应不断寻求从人才培养、科学研 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助 推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进行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教育部 司法部 全 国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 知[EB/OL].(2016-07-04)[2023-03- 15].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1607/ t20160718_272115.html .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 文出版社,2020:284 .
[3] 刘宗珍.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 完善[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2(4):15-24 .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 民日报,2018-05-03(2).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 文出版社,2020:286 .
[6] 王小光.推进高校法治教育建设的路径探讨[J].中 国高等教育,2021(2):45-47 .
[7]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 的意见[EB/OL].(2020-07-20)[2023-03-15].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2007/ t20200727_475236.html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6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