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传销犯罪案件呈现高发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人身 财产安全,同时也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如何有效规制网络传销犯罪行为 的发生,成为司法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网c络传销犯罪特点;其次分析了网络传销模 式; 再次分析了网络传销犯罪高发原因; 最后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传销犯罪规制对策。
关键词:网络传销犯罪,特点,模式,原因,法律规制,对策
网络传销不同于传统传销,其具备行骗范围 广,速度蔓延快,隐蔽性强,诱惑力大等特征, 会对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是 司法部门密切关注以及严厉打击的重要对象。网 络传销模式花样多,原因复杂,为有效规制网络 传销犯罪行为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 全,推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好网络犯罪 法律规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网络传销犯罪特点概述
( 一)欺骗性强
和传统传销相比较而言,网络传销依靠互联 网创新了传销模式,打着创新、创业的旗号,伪 装名目众多,因而具备了更强的欺骗性以及诱惑 性,大部分人误认为是合法的互联网金融、电子 商务,因而误入网络传销的圈套上当受骗,造成 经济损失。
(二 )隐蔽性强
网络传销利用互联网打掩护,借助网络进行 信息传递、拉人头、充值返利等一系列活动,并 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隐藏传销行为。同时,网络 传销组织者的公司注册地址和实际地址并不一 致,服务器大多租用境外服务器,不易被发现。此 外,网络传销组织的资金往来大多是通过个人账 号交易的 ,资金链隐蔽性强[1]。
(三)危害性大
网络传销借助信息网络摆脱了传统来自时间、 空间、地域的限制和束缚,利用微信、QQ 等聊天 软件散布信息,同时逐级发展会员,借助每一个 会员的作用,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民 众参与到其中,随着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受害 民众数量也随之增长,权益损失越来越大,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将会给参与者造成巨大的经济 损失[2]。
(四)违法成本低
网络传销和传统传销的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网络传销组织负责人在传销活动中通过建立传销 网站,然后利用虚拟的身份及虚拟的网站开展传 销活动、人员管理以及资金分配,整个流程的成本 投入不高,因违法成本低,吸引更多人参与网络传 销活动 ,极大地增加了网络传销打击难度。
(五)社会成本高
网络传销具备较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所涉 及的地域广泛,人员数量众多。尤其是一些金融 类的网络传销活动,非法集资数额巨大,若资金 链出现断裂,极易引发群访、群诉等现象,进而增 加社会成本。以“ 某心汇 ”这一非法传销组织为 例,案发后共统计出参与人员合计 598 万余人,涉 案金额更是高达 1046 亿余元,各个部门为此案件 善后处理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3]。
二 、网络传销模式分析
( 一 )网络商品传销模式
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商品生产及交易 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 便利了商品流通及交易,各环节成本明显降低, 这为网络传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网络 商品传销模式下,传销组织负责人只需要建立网销 平台,会员即可购买特定金额的商品,进而获得发 展下线的资格,而且利用网络可快速完成会员发 展、商品购买、报酬计提等活动,这使得传销组织 运作成本显著下降。网络商品传销模式中,传销 组织打着免费购物、消费返利的幌子传销网络商 品,这使得传销活动更具隐蔽性 ,导致大量人员贪图利益误入传销陷阱。
(二 )网络金融传销模式
网络时代,金融产品琳琅满目,部分传销组织 借助网络传销金融产品,通过上市融资、金融理 财、股权私募等多种方式吸引投资者,参与人数 越多,投资规模越大,则返利越多、提成越多。以 “ 某行币案 ”为例,因其属于虚拟货币,传销组织 负责人大肆鼓吹其经济价值,高效销售某行币, 同时开出了高额的奖励回报,但奖励回报却要以 发展下线人数及下线认购数量为计算依据,此案 就是典型网络金融传销案例之一[4]。
(三 )网络服务传销模式
当前,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底层收入较低 的成员无法满足生存及生活需求,这极大地推动 着慈善事业的发展,大量慈善组织、人员参与到 慈善服务活动当中,其中不乏传销组织。但网络 传销组织却是以高额回报引诱人们参与慈善服务 传销活动的,要想获得高额的回报,必须要发展 足够的下线,而且要提供足够的慈善服务。网络 服务传销模式大多打着扶贫济困、爱心慈善的旗 号招摇撞骗,其诱惑力较大,同时会对正常社会 秩序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败坏慈善事业名声。
三 、网络传销犯罪高发原因分析
( 一 )网络传销自身因素
和传统传销相比较而言,网络传销不需要付 出较高的成本即可获取巨大的收益,因此其诱惑 力巨大,是导致网络传销犯罪高发的重要因素。 网络传销活动的开展无需固定场所,借助电脑、 平板、手机等设备即可进行,这使得网络传销更 加便利化,进而导致网络传销泛滥。尤其是受到 高额的传销收益的诱惑,更多人被吸引参与网络 传销,致使网络传销犯罪案件呈现出高发趋势。
(二)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化,社会成员就业压力越 来越大,部分人员为满足利益需求,铤而走险,明 知传销非法却依然参与到其中,并通过朋友圈高 调“ 炫富 ”, 以高额利益诱惑为饵,让越来越多的 人看到传销“ 能够发财 ”而纷纷加入。同时,部 分人员甚至没有意识到网络传销的危害性,认为 自己辛苦发展下线赚的是“ 辛苦钱 ”,所以对非法 传销行为屡教不改。尤其是近些年来破获的案件 中的网络传销组织中不乏“90 后 ”“00 后 ”,其 网络操作技术水平较高,为网络传销的泛滥提供 了技术条件[5]。
(三)侦破惩罚力度因素
网络传销和传统传销相比较而言,其取证、侦破难度更大。传统传销有固定场所,会通过聚 众讲课的方式洗脑,极易将其一网打尽。然而网 络传销活动、培训、讲课、人员发展、交易等全 部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的,人员分布广泛,有 的甚至跨越国界,导致案件侦破难度极大,人员 抓捕极为不便。站在参与网络传销人员的角度上 来说,违法犯罪成本低,导致其参与网络传销活 动的热情高涨。此外,现阶段我国网络传销立法 工作滞后,对网络传销犯罪行为的界定模糊且困 难,即使定罪也处罚力度较轻,和犯罪活动所取 得的巨额收益相比较而言量刑较轻,无法产生强 大的威慑力 ,导致网络传销泛滥。
四、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传销犯罪规制对策探讨
( 一)建议早日出台“ 反传销法 ”
现阶段,我国与反传销相关的法律体系主要 以《禁止传销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 案(七)》增设的“ 组织、领导传销组织罪 ”等为 主,且实践中适用的大多是行政规章,尚未实现专 门立法。基于此,为有效规制网络传销犯罪行为的 发生,要加快网络传销立法工作,建议通过制定 “ 反传销法 ”,扩大打击范围,对网络传销活动的 领导者、策划者、组织者、参与人员均追究其行 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制定“ 反传销法 ”时,要 确保其内容的完善性,一方面要涉及到传统传销, 另一方面也要涉及到网络传销,而且要对未来可 能衍生的新型传销模式予以考虑并列入法律规制 当中,为网络传销犯罪行为的规制提供重要的法 律支撑和保障。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反传销立 法时,要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予以制定,确保 所制定的“ 反传销法 ”具备中国特色,有助于严 惩网络传销犯罪行为,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6]。
(二 )明确网络传销法律概念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传销犯罪规制时应当明 确实施网络传销犯罪的法律概念及定罪量刑标 准。具体来说,立法机关应当将网络传销纳入到 最新的《禁止传销条例》以及未来的“ 反传销法 ” 当中,准确、明确界定网络传销概念、定性以及 表现行为,方便为监管部门、执法部门打击网络 传销犯罪提供重要的法律参考依据。要重点对网 络传销量刑标准、对象予以明确,要认真做好调 研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网络传销犯罪行为 量刑标准,保证量刑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 情节特别严重、涉案金额特别大的网络传销犯罪 行为,应当结合其社会影响积极贯彻罪责刑相适 应的量刑标准及法律体系,严厉打击网络传销犯 罪行为。
(三 )完善网络传销犯罪追诉责任对象
网络传销犯罪所涉及的人员数量众多,为保 证打击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应当进一步完善网络 传销犯罪追诉责任对象。立法及监管部门在追溯 责任对象时要结合网络传销特点、危害性、主观 恶性进行追责,一方面要对网络传销组织者、领 导者追责;另一方面要对网络传销参与者及其他 力量追责,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应的法律体系追 究。针对尚未达到犯罪标准的参与者,可通过行 政手段进行说服教育。此外,针对当前反传销法 律法规上的立法缺陷,立法机关应当进一步加深 研究并不断完善,弥补法律法规缺陷,扩大追诉 对象范围,尤其是对于积极参与网络传销活动的 人员,应当也要追求其法律责任,进而产生更大 的威慑力、影响力,防范规制网络传销犯罪行为 的发生[7]。
(四 )明确网络传销犯罪的管辖权归属
网络传销具有跨区域性的特征,其摆脱了来 自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及限制,世界各地的人都能 够参与到其中,而且人员关系复杂,增加了网络 传销犯罪管控难度。为实现对网络传销犯罪行为 的有效打击和规制,立法部门在针对网络传销犯 罪立法时应当认真做好对各个执法部门、区域的 管辖权归属界定工作,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同 时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合作,切实提高网 络传销犯罪执法效率。此外,要加大国际合作力 度,网络传销活动中,领导者、组织者往往会将 服务器迁移至国外,单纯依靠国内力量无法很好 地完成打击工作,因此必须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发挥彼此优势,实现对网络传销犯罪行为的 有效打击。
(五 )掌握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
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被应用于 网络传销活动当中,网络传销具备了更高的信息 化、技术化特征,传统技术手段逐渐无法满足网 络传销案件侦破、查处工作需求。在此背景下, 要高度重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大数据 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发挥上述信息 化技术的优势,从海量信息当中精准、高效搜索 出网络传销信息,然后展开快速精准的分析,快 速锁定网络传销对象,同时掌握关键传销证据, 为网络传销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提高 网络传销犯罪案件查处效率,将人民群众财产损 失降至最低。此外,还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搭建网 络安全监控平台,借助该平台共享信息,明确分 工 ,共同阻击网络传销犯罪[8]。
(六)加强法律宣传与品德教育
互联网背景下,为营造良好的网络传销犯罪 行为打击氛围,做好法律宣传及公民品德教育工 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在大众创新创 业及经济转型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 用,为避免大众在此期间误入歧途,要高度重视公 民法律宣传和品德教育工作。政府部门应当充分 发挥出现代化媒体的作用,如:利用抖音制作短视 频并推送给广大民众,促使其充分意识到网络传 销的特点、模式以及危害,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盲目轻信任何事物,善于 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此同时,还 要做好对公民的品德教育工作,部分陷入传销组 织的人员大多有一个快速发财的梦,其实这主要 是因其人生价值观错误所导致的,通过加强思想 品德教育,提升其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 值观念,杜绝投机取巧,积极举报生活中所发现 的网络传销组织及行为并予以严厉打击,保障社 会秩序稳定及经济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传销犯罪案件高发背景下, 引发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同时也产生了恶劣社 会影响。为有效规制网络传销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快网络传销犯罪立 法,明确网络传销法律概念,完善网络传销犯罪 的追诉责任对象,明确网络传销犯罪的管辖权归 属,掌握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加强有关政府职能 部门协调配合,加强法律宣传与公民品德教育, 切实提高民众自我辨别及防范意识,有效遏制网 络传销犯罪行为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人身财产 安全,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风虎,张德旭.网络传销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分 析与解读[J].法制博览,2022(26):81-83 .
[2] 郭莉,王东海.准确认定网络传销犯罪的三个问题 [J].人民检察,2021(19):74-75 .
[3] 蔡媛君.后疫情时期山寨币网络传销犯罪的治理研 究[J].上海公安学院学报,2021.31(4):50-57 .
[4] 李珠茹.新型网络传销犯罪的司法适用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21 .
[5] 张斯亮.网络传销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探析[J].法制 博览,2021(2):116-117 .
[6] 李莉.试论网络传销犯罪的新问题及对策[J].山东 警察学院学报,2020.32(5):112-118 .
[7] 李赪.大数据时代网络传销犯罪的新型防控[J].北 京警察学院学报,2020(1):96-102 .
[8] 陈琳.网络传销犯罪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厦 门:厦门大学,2020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6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