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育惩戒权是保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为促进正常教学活动而获得的一项权利。健全的 教育惩戒机制不仅可以充分保护学生的权利,更能通过惩戒作用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是非观,提 升教育成效。本文着眼我国教育惩戒权构建现状及施教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拟从构建原则、 构建内容和教育实施三方面探索与各级学校相适应的教育惩戒机制,推进教育惩戒权构建工作探 索,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学科核心素养教育, 推进依法执教教育实践。
关键词:教育惩戒权,构建,困境,突破,策略
教育惩戒权自古以来即是教育过程中的重 要环节,是赋予教师的独特权利。正确行使教育 惩戒权可有效维护课堂秩序,对学生不良行为进 行强制性纠正和规范,以保证广大学生能够健康 成长。但根据文献检索、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结 果,当前我国过度保护的家庭养育环境以及青少 年被过度关注的成长环境,使得我国广大教师在 行使教育惩戒权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难题,难以发 挥有效教育惩戒和进行正向引导。特别是教育惩 戒权的边界界定,教育惩戒权立法、监督机制的 缺失,使得教师个人在行使教育惩戒过程中存在 教育实践困境,难以做到依法施教。教育惩戒立 法及实施细则研究的缺失,使得教师在教学实践 过程中对违纪学生较难进行强制性纠正教育,也 难以完成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是非观念,保证教 学活动高效有序开展的教学任务。因此,明确教 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的新型教 育关系,基于我国教育惩戒权构建现状及施教过 程中面临主要困境,本文拟从构建原则、构建内 容和教育实施三个方面探索与我国当前学校体系 相适应的教育惩戒机制,试图推进我国学校体系 的教育惩戒教育实践探索。
一、我国教育惩戒权建设及发展现状
( 一 ) 教育惩戒权相关发展政策及立法发展现状
教育惩戒权作为教育行业特有的权利,是在 我国教育行业近 3000 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赋予 教师的一项特权。但我国关于教育惩戒权的立法 研究与教育实践探索却相对滞后。根据对中国知 网、万方数据和龙源期刊的文献检索结果,我国自 1994 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以 下简称《教师法》) 第七条中就明确了对惩戒权 的规定,教师享有“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 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的权利。而 1995 年颁 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以下简称《教 育法》) 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有“ 对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 的权利,2009 年 8 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 任工作规定 》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 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 育的权利。以上的法律法规充分肯定了教师对学 生拥有惩戒权,但一直未构建具体执行细则,导 致教育惩戒的权责不明确,执行程度和裁量不规 范。201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 见 》中明确提出“ 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 惩戒权 ”,并提出要抓紧修订《 教师法 》的有关 规定,进一步明晰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保障 教师有效地行使惩戒权,促进教师敢管、善管,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维护师道尊严。 2020 年 12 月教育部颁布的《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 则 (试行 )》 明确提出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但 并未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惩戒实践细则与 权责进行细分,依然存在着惩戒理念与惩戒行为 难统一,特别是执行程度裁量和化解惩戒纠纷与 平息惩戒事态及舆情的策略尚未涉及,缺乏系统 化、综合化治理细则和强有力的法律保护,难以 保证教师的主动作为、合法行使教育惩戒权。根 据文献检索结果,截至目前,尚无最新教育惩戒法律法规发布和相关解读。从整体上看,我国教 育惩戒权相关发展政策及立法发展现状集中在以 下几点:
第一,肯定教育惩戒权价值和教师的施教主 体地位,但缺乏实施细则;第二,在法治层面缺乏 系统化、综合化治理细则和对教师主体在执行程 度、裁量和化解舆情策略等多方面的法律保护; 第三,缺乏明确解读,教育惩戒整体上的理论探 索权责不明,执行程度和裁量存在不规范特征。[1]
( 二 ) 教育理论构建与探索发展现状
从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龙源期刊网 收集到的文献检索结果,当前理论研究界对“ 教 育惩戒 ”的研究呈现多领域、多层面、多视角的 特征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理论基础较为坚实。当前关于教育惩戒 的研究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为其更 好地走向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 第二,关注 “ 教育惩戒 ”本质问题。当前的理论研究对教育 惩戒权的边界构建、合理限度、教育惩戒的方式 与限度等敏感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第三,运用比较法寻找突破口,呼吁建立教育惩 戒权的监督、救济机制,明确法律法规在教育惩 戒实践规范中的重要价值,关注教育实施现实问 题。总而言之,这些关于教师权利的属性问题、界 限问题、内涵问题已经触及未来研究的核心。
( 三 ) 教育实践及教学实施发展现状
随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社会各界对 教育惩戒权的研究的不断推进,使得法治教育的 提出与发展成为现实。根据文献检索结果,我国 教育界和理论研究领域对教育惩戒权不仅从教育 惩戒立法层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更在教育实施层 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当前关于教育惩戒 权的教育实践和教学实施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以 下几方面:
第一,已经着手进行教育惩戒权法律规范教 育实践探索。2017 年 2 月,青岛市率先出台《青岛 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 》扭转了我国教育惩戒权长 期缺乏立法实施的局面。该办法是国内首次提出 “ 中小学校有权对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进 行批评教育或适当惩戒 ”的教育规范性文件,在 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成为热点话题。2019 年 6 月,教育惩戒权首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的意见 》中正式提出,明确指出要制定相应的实 施细则,这为教育惩戒权立法提供了政策支持,将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提供详实的法律依据。第 二,在实践操作上已关注教育、管理行为的法律 授权和惩戒制度的界限问题,将会着重解决教师 在行使教育惩戒权过程中出现的现实执行权限问 题,能够通过制度规范保障教师教育惩戒权,保 护学生合法权益。
二、我国教育惩戒权构建机制及教育实施探索
( 一 ) 加强立法在教学实践上的探索,构建健 康有序的舆情环境
第一,从立法视角加强教育惩戒权在教育领 域的深度融合和规范化建设实施细则,构建覆盖 面广、具有延长深度和成长性的学校管理法治体 系内容。通过执行细则立法保障教育惩戒权在各 级教育体系中做到有法可依,执法有度,鼓励和 支持各级教师张弛有度的教育惩戒教育实践探 索,积极大胆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保证教 师们会用、敢用、善用惩戒权,将当前主流的赏识 教育和惩戒教育融合渗透到课内外教学活动中, 做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教育规律,有 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引导,通过适当的惩戒警示学 生的不规范行为 ,构建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3]
第二,探索多主体参与的教育惩戒实施主体 机制,构建有序健康的舆情环境。教育是一项综 合性的特殊活动,不仅需要多主体的深入广泛参 与,更需要社会舆情的支持和教育文化的发展。 因此,探索我国教育惩戒权构建机制及教育实施 探索首先必须要联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社会 群体组织和广大公众通过广泛的惩戒教育文化发 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惩戒氛围,为各级教师的 教育惩戒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第三,教育系统要构建浓厚的尊师重教教育 氛围,通过氛围创设维系教育惩戒权威。只有注 重氛围的营造,才能提升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对 教育惩戒理念的理解,以及惩戒标准的认同,增 进学生和教师对教育惩戒行为的认可,为教育实 施适用条件、主体、范围、内容、程序在认知上提 供对等机会。
( 二 ) 在教育实践层面,加强教师群体的合法 惩戒意识与惩戒能力教育培养
在当前的教育相关法规中,《教育法 》和《教 师法 》均提及教师的惩戒权,并规定学校及其他 教育机构行使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对受教 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 目的旨在保障教师群体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 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的权利,引导教师履行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保障最多数学生 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教育实践层面,我们应从 以下 3 方面加强教师群体的合法惩戒意识与惩戒 能力教育培养:
第一,构建与各级学校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监 督制度、评估制度、问责制度和法律责任制度, 为教育惩戒实施细则进行制度建设。通过实施细 则的教育实践探索,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 范围、程度、形式和实施规范。
第二,通过教师手册、学生手册和家长手册进 行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范围与内容解释,消除教师、 学生、家长在教育惩戒实施过程中的认知差异。
第三,进行教师惩戒权界限量化规范,为教师 行使教育惩戒权提供精准的指导与参考,并建立 预防修复体系以及监督与救济制度。为教育惩戒 纠纷提供矫正与修复方案,切实保障学生与教师 的权益。
( 三 ) 加快构建教师惩戒监督机制,保障学生 合法权益
教育惩戒权作为赋予教师的一项特权,其施 教主体、施教场所、施教合理方式等惩戒监督机 制和实施细则的规范,是保证惩戒教育实行过程 中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摩擦和法律纠纷问题的关 键,因此需要加快配置教师惩戒监督机制和第三 方监督机构,从制度上加强对教师惩戒的监督和 学生权益的保护。[4]
第一,应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量化等级规定,并规定教师惩戒相应的方式,由轻到重构建 “ 教师 — 学校主管者 — 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 教育监督机构 ”为主体的多元化教育惩戒监督主 体,从而保证教育惩戒做到合理、合法、适度。
第二,构建第三方监督机制,进行双向监 管。及时、公正地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教 师权益而造成的不当行为进行劝阻、制止,或向 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控告。该机制的构建可在一 定程度上充分监督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教育 机构对教师惩戒权合理使用的监督职责,规范监 督教师的教育惩戒适用情形、适用对象、行使主 体、实施原则、惩戒种类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使 各主体监督做到过程化、具体化、程序化,从而保障教育惩戒实施的方式、途径的公平、公正和 透明。[5]
第三,提升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教育在教育 惩戒中的比重,通过教育环境的创设和教育舆情 的营造,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可有效改善当前学校单一主体来实施教育惩戒的弊 端 ,能够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纠正。[6]
第四,构建学生申辩机制,保障学生合法权 益。教育惩戒的主要实施目的在于引导规范学生 行为,养成健康行为方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而教育惩戒事件发生主体往往存在复杂关系和场 景,因此学生的申辩机会可有效降低误判带来的 影响,更能让教师对实施惩戒的时机、场合进行 综合评判,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正面引导、赏识与教育 惩戒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惩戒方式教育实践探索, 为教师的教育实施情形和教育实施方式提供范式 库,使广大教师在行使惩戒的过程中有更多惩戒 方式选择,重在通过惩戒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 值观、秩序感和规则感,引导最大多数学生改善 不良行为 ,进行自我反省。
三 、结语
教育惩戒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教育管理手段, 各级学校的教师拥有合理的惩戒权是保证课堂高 效运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氛围创设和实现 最大多数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管理方式。根据文 献检索结果,当前我国各级学校的教育惩戒在教 育实施过程中由于法律层面、教育管理层面和社 会舆情发展探索不足等,使得教育惩戒实施过程 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文献检索、专家访谈和 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当前教师惩戒权概念不清、惩 戒权行使缺乏依据、监督机制不完善、惩戒方式 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教育实践策略,旨 在提高教育惩戒立法、教育惩戒规范、教育惩戒 监督与救济等机制的探索,切实推进我国教育惩 戒机制的发展和教育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俊义.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权行使困境及纾困之径[J].教育评论,2022(6):107-116.
[2] 暴侠.教师教育惩戒权行使的规范与协同[J].教育学术月刊,2019(12):65-71.
[3] 朱茂磊.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基本属性、权能构造与法律渊源——对现有研究和制度规定的双重反思 [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2):37-48.
[4] 张莉,钱立青.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权行使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2.40(2): 102-106.
[5] 宗宝璟.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及其化解[J].教学与管理,2020(30):42-45.
[6] 苑承丽.论夸美纽斯教育惩戒观[J].学术交流,2019(3):1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66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