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空间已然成为高校师生的“ 第一环境 ”,也是高校法治教育面临 的“ 最大变量 ”。为了探索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创新体系,本文对大数据时代及高职院校法治教 育面临的新形势进行阐述,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的影响及对策,力图为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提供有 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与应用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快车道,党和政府全方位、多举措构建法治国家。高职 生群体作为社会经济转型期的重要群体,如何与 时俱进,解决当前“00 后 ”高职生群体法治意识 和公民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夯实法治教 育,科学引导大学生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显 得尤为重要。
当前,职业教育已然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00 后 ”高职生群体的法治教育问题尚未 引起社会更多关注。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网络世界里纷繁复杂的信息对当代“00 后 ”学生 群体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冲击。因此,结合大 数据时代背景对高职法治教育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的概述
进入信息技术 2.0 时代,大数据思维成为这 个时代的核心问题。笔者根据中国知网相关文献 研究发现,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内涵日益丰富。《 大 数据时代 》一书有较为凝练的表述:“ 所谓大数 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 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 案。” [1]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内 涵具体如下:
( 一 ) 大数据时代是资源开放的时代
大数据时代是一场发展的革命,因此,大数据 时代的第一层次是资源开放性,即大数据是一种 开放式创新,具有无限发展的特点。对大数据来 说,它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不存在时间 与空间的界限。
( 二 ) 大数据时代是信息更替的时代
大数据时代,数据是获取智慧的新模式,是一 个信息快速更替的时代。而大数据的第二层次是 通过信息处理筛选的过程而形成判断及推理,人 们会依据海量数据形成初步的认知结果。
( 三 ) 大数据时代是创新变革时代
大数据时代是一场正在进行的数据革命,人 类的生产力正经历着大数据的第三层次,即应用 大数据解决具体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活动。[2] 复 杂的技术迭代与科技进步鞭策人类从大数据角度 破解世界难题,推动生产力新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形势
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法治教 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的 法律素养奠定了基础,并且指出要通过法治教育 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将中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 海量的信息和交互的平台时刻刺激着高职学生的 神经。
( 一 ) 新传媒技术爆发与信息碎片化并存
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新传媒技术被广泛应用,深刻刺激着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型与升级。面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政客 肆意散播不良言论、颠倒黑白,企图引诱青年学 生颠覆三观,与正义背道而驰。随着我国经济发 展步入快车道,如何在全球博弈中“ 弯道超车”, 更需要我们聚焦人才的未来增值能力。
( 二 ) 海量信息资源与信息处理技术并存 大数据诞生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正是由于电子计算机设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 的迅猛发展,为海量信息处理提供了多种技术手 段。在大数据思维的指导下,数据挖掘、数据检 索、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技术正在 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三 ) 培育法治思维与创新法治教育并存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数字媒体蓬勃发展的 当今社会,法治教育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性基 础工程。结合各大院校的培养现状考量,大学生违 法犯、违规及违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凸显大学生 群体存在知行脱节的情况,其法律常识、思维习惯 及行为方式,离社会主义国家法治要求仍有一定 距离。[3] 高职院校要树立法治思维培育的人才培 养观,创新法治教育形式,塑造当代“00 后 ”学 子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 全人 ”。
三 、高职院校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新形势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 变化,在当前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也在逐 步转变,法治教育内容正逐步渗透到职业教育的 专业课程中,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各大高职院 校的思政理论课在现实教学环节中还不同程度地 存在以下问题:
( 一 ) 教学模式较为传统,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授课教师的 “ 一言堂 ”,往往导致课堂的“ 抬头率 ”“手机入 袋率 ”“师生互评 ”环节出现问题。由于高职院 校的办学资源有限,而在后疫情时代,各大高职 院校并没有足够的条件支撑课外实践教学环节。 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导向,我们 的教学模式需要与家庭、企业、社会接轨,扩充课 外实践的视野与内涵。
( 二 ) 教学内容重理论,缺乏与受众情感共鸣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复杂, 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法治教学产生了一定负面 影响。进入“双高”时代,高职院校如果固守传统的 教学理论知识点,不能与最新的国内外时事政治 相关联,缺少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很难激发青年学 生群体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注热情。因此,法 治教育的课堂革命势在必行。
( 三 ) 教学过程单一,缺少师生良性互动
数字经济不断催生新兴业态,而法治教育工 作如果仅仅注重外在形式,教学方式与内容枯燥 单一,没有将“法治小课堂 ”与“社会大课堂 ”有 效衔接,缺少师生良性互动,很容易让学生产生 逆反心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需要关联各个专 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中 所蕴含的法治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师生、校企有效互动中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与职 业素养。
四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后疫情时代,为了保障广大在校生的生命安全,国内大多数院校执行平安校园管控政策,因 此,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地优化与 提升,具体如下:
( 一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铸魂育人的 目标
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立德树人,广大一线教 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
1.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作为高职院校的通 识课程教师更需要怀揣谦逊谨慎的治学精神,保 持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提升理论素养,从而赋予法治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2.强化教师的国家安全观意识。在经济全球 化背景之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覆盖到各个领 域。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作为 教学一线的教师必须聚焦大学生群体的国家安全 观教育,运用辩证思维引经据典,引导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
3.增强教师对于时事政治的洞察力。大数据 时代的到来,让各个国家彼此关联。我们要善用 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洞察力,积极引导青年学子立 足当下时事政治,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 观全面解读社会现实问题,洞悉国家政治,理清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脉络。
( 二 ) 搭建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实 效性
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是影响青年学生三观形 成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搭建 与时俱进的授课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增强 法治教育生效。
1 .引入新媒体资源。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 发展,QQ 、微信、抖音、快手等新社交媒体平台 在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 角色。基于此,我们要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青春 正能量,例如,开设公众号、举办“弘扬宪法精 神,做守法新青年 ”微视频大赛、进行“钉钉 ”直 播授课等方式,让法律元素融入学生“ 碎片化 ” 时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2.将法治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关联。时 代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技能型向综合创新型转 变,我们要将法治课堂进一步拓展到家庭、企业、 社会,形成联动合力。例如,W 职业技术学院 2019 年与“ 五四宪法 ”历史资料陈列馆共建思政实践基地,一方面以学生志愿者入馆志愿者讲解服务 的方式宣传宪法,另一方面以“ 行走的第二课堂 ” 模式将宪法流动展引入学校,引领学生培育法治 意识和法治思维,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 用法的法治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 献青春力量。
3.融会贯通,抓好思想政治教学。高职院校 的思想政治课程往往是学校法治教育的主阵地。 2021 版最新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 》第六章《学 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强化学生对依法治 国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核心价值的理解, 能够让学生系统性接触和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 治思想的教育。各大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增加法治 教育课时在思政课程中的比例,在思想政治教育 中融合法治教育,不断完善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体 系,促使大学生自觉接受法治教育,树立法律意 识和法治观念。
4 .与时俱进,增设相关辅学课程。高职院校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摇篮,需要增设更多 的法治相关课程,在专业课中增加法治教育元素。 同时,可以增加经济法、合同法等相关的全人发 展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合理的人才培 养规划设计。将《 民法典 》中与学生学习生活相 关的内容进行专题式的课程设置,可以充分激发 学生的兴趣点与活跃度。同时,将法治教育纳入 《 形势与政策 》专题教学,解决法治教育相对集中 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W 职业技 术学院思政教学团队依托优学院网络平台,开设 《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 《 中国反腐反贪和脱贫 》等全人发展课程,共享教 学资源,思政专任教师切换角色,成为思政“ 主 播 ”,添加在线讨论板块,与学生即时互动,实现 思政教学真效能。
( 三 ) 以学为主,构建“ 全人教育 ”大格局
在当今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全人教 育理念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 培养“ 完整的人 ”为目标,健全学生的人格,实现 身体与心理、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等方面的平 衡。[4] 因此,构建“ 全人教育 ”大格局具有长远实 践意义。
1.搭建校园法治文化平台。平安校园创建以 来,校园法治文化的宣传已深入人心。例如,创建 法治校园图片展、布置法治文化校园角、设计校 园法治宣传 VI 标识、公众号推送法治文章,让师 生们耳濡目染,动态了解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 治浙江建设的最新成果。
2.挖掘鲜活法治素材,构建法治资源智库。 “90 后 ”“00 后 ”已然成为时代潮流主力军,一线 教师要根据学情现实分析,教学资料和延伸阅读 材料体现知识、技能、素养、社会热点融合,拓 宽法治教育渠道,实现法治教学资源的动态更新 和整合。例如,W 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创作的微课 作品《 弘扬“ 五四宪法 ”精神,落实依法治国方 略》, 以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实施宪法 的故事为切入点,深入宣传贯彻法治中国精神, 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植全人发展理念, 高职院校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 殷切嘱托,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提升学生创造性 动手实践能力,让课堂与职场“ 零距离”。 例如, 依托企业优势,可以积极开设 office hour,邀请企 业法务部门走进校园普法宣传,鼓励学生自主探 究《劳动法 》相关条文,
4.“ 线上 + 线下 ”学习。面对高校学生,高 校必须运用大数据思维,将网络育人覆盖到思政 育人全过程,深挖网络育人元素,并有效融入师 生网络教育中,积极开拓法治教育“ 线上 + 线下 ” 混合育人平台。现阶段,通过人民网优学院教育平 台、微助教、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媒介的成熟运用, 教师转身为“ 在线主播”, 与学生即时互动,通 过多维度的教学模式,突破思政课堂的地域时空 限制,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智慧法治课 堂,拉近与学生的互动距离,通过深入浅出的案 例讲解,激发学生争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新公民 的求学热情。
五 、结语
从 2001 年至今,我国的普法工作已经持续 开展二十余年,逐步实现向深度拓展,向广度推 进。随着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 》于 2022 年 5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高等职业教育一定会在高质量发 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新征程上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2013:245-246.
[2] 张弛.大数据思维范畴探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120-125.
[3] 王靖媛.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21(6):146-147.
[4] 赵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探析[J].公关世界,2021(10):157-1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60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