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著作权保护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7 15:09: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成熟和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影响着人们生活各方面。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出现满足了当前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人工智能创作物给著作权带来的挑战已成为亟需解决 的问题。有关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著作权是否应受保护以及如何保护尚存争议,如何解决以上争议 是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人工智能创作物著作权归属使用者、 结合独立创作和创造性二要素判断人工智能创作物的独创性观点,以确立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著作 权归属, 确保其能发挥和实现应有的社会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作物,著作权,保护

  一 、问题提出

  近几年,我国画圈掀起了一股探索人工智能 工具化使用的热潮,而国外也早已用人工智能创 作出完整漫画、制作出游戏角色等并投入使用。 如日本有团队运用人工智能“复活 ”漫画之神 手冢治虫,通过模仿手冢治虫漫画框架思路、画 风创作出一部新漫画作品《斐多》。这里的《斐 多》,便是具体的人工智能创作物。

  人工能创作物,亦可被称为人工智能创造物、 人工智能生成物,是部分学者在探讨人工智能形 成的内容是否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 下简称《著作权法》)保护时提出的。当前学界不少 学者探讨我国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著作权问题,观点 不一。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著作权归属问题上 , 有学者认为应归人工智能投资者所有,原因是它有 利于作品的发展和繁荣;[1]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 创作物的版权属于使用者,并将版权视为使用者根 据销售合同取得的成果;[2]也有学者认为由设计者 享有著作权权益更有利于传播和提高社会文化福 祉。[3]众说纷纭,观点不一。

  同时我国有关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著作权法律 保护仍处空白。司法实践中,2019 年北京市互联 网法院审结了中国首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 案,该案判决从“著作权主体必须是自然人 ”的角 度出发,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属于著作权法保 护的客体,认为自然人创作完成应该是著作权法判 定相关内容是否属于著作权客体的必要条件,不应 对民事主体的基本规范予以突破。而 2020 年,深 圳南山区人民法院从“原告内容包含了著作权客体应具备的两个属性 ”的角度判定人工智能生成 内容为著作权客体,受《著作权法》保护,认定用 技术生成的内容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且源于创作 者个性化的选择与安排,属于《著作权法 》所保 护的客体。由此可见,我国司法实践出现没有法律 依据而导致同类案件释法不一的问题。因此人工 智能创作物是否应受《著作权法 》保护以及何种 保护路径,仍待研究。

\

 
  二、人工智能创作物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性

      ( 一 ) 现实需要:顺应人工智能科技发展趋势 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交易需要,创建了知识产权制度。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人们也日渐改变生活理念和法律需求,人工智能 时代的到来是逆不可转的时代潮流,因此人工智 能创作物在今后将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 在著作权领域,一方面作品的创作往往需要付出 很大的成本,另一方面,如果在传播作品方面没有 法律保障,就难免会有免费复制他人作品的情况 出现。如果立法缺失、法律空白,将纵容他人恶意 或不当利用人工智能创作物;二是当人工智能创作 物与自然人作品客观上难以明显区分时,人工智 能创作物因其零成本而被优先选择。这不仅损害 自然人合法权益和打击创作积极性,而且如果人 工智能创作物著作权无法受法律保护,将极大降 低人工智能研发热情,不利于有关产业持续向好 发展,同时也影响著作权制度发展,这与繁荣社会 文化事业相悖。综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作 为新技术顺应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已经无 法忽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著作权制度带来的挑战。我们应及时给予法律保护,鼓励人工智能创作 技术的应用,推进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发展。

  ( 二 ) 利益平衡需要:协调分配各方权益

  利益平衡是我国《著作权法 》的一项重要原 则。人工智能创作物争议问题本质是个人利益与 公共利益冲突。在个人利益方面,研发者、投资 者、使用者三者开发成本共同构成人工智能创作 物的预估值,但这三者资产、价值占比难以明确。 如果缺少《著作权法 》的利益平衡原则,在利益 分成时容易产生分歧。在公共利益方面,得益于 《 著作权法 》保护,前期文化市场可以保持长期稳 定,成果也因著作权保护在市场流通赋值。但由 于人工智能作品没有得到保护,各方的平衡被打 破,没有得到保护的高质量人工智能作品将被免 费使用,传统作品的市场平衡将被打破。长久来 看,文化市场平衡被打破,人们生产作品积极性被 打压,传统作品将因没有市场需求而被淘汰。

  ( 三 ) 独创性分析:人工智能创作物符合独创 性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 第二条、第三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 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五 条,符合《著作权法 》意义上的作品需是独立和 创造性的。独立指的是单独完成创作,并且不存在 侵权行为;创造性指的是作品并不是由已有模式生 成。作品中应倾注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形成智慧 结晶。人工智能创作物中一方面凝结了人工智能 编程人员的智慧结晶,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创作物 可能基于模仿人脑神经网络的工作模式,能够使 用独特技术形成有明显特点的作品,因此可以认 定人工智能创作物符合创造性。

  三、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可著作权性证成

  ( 一 ) 传统著作权归属理论的审视

  著作权传统理论上归属于作者。大陆法系中 著作权意为作者权,是作者人格的外延。[4] 《 德国 著作权法 》认为著作权的前提是个人精神创造, 作者的合法权益通过著作权得到保护。[5] 即不承 认法人为著作权主体。《法国知识产权法典 》将作 者权解释为一种知识、精神和财产特征。我国同样 在《著作权法 》中规定自然人为作品创作者。在 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中,以版权对应著作权,不同 的是,版权倾向保护作者的财产权。在《保护文学 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中规定对作品的保护是 基于维护作者的利益。综上可见,各国明确规定著 作权保护主体为作者,即进行创作的自然人。

  在现有人工智能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排 除了情感和意志的表达环节,缺乏人类生物属性。 根据传统的民法二元论,人是具有法律人格的主体,物为人所用。假设将人工智能赋予法律人格,对 传统民法理论和著作权理论而言是突破,是人工智 能对著作权主体提出的挑战。因此,人工智能创作 物权利人应当是创作自然人。目前人工智能创作著 作权涉及的争议主要有设计者和使用者两方。主张 人工智能创作物著作权归属使用者的观点认为设 计者具有创造意图并进行了精神创作,符合著作权 对作者的定义。但是一方面这会导致设计者双重获 利问题,通常情况下设计者已享受计算机软件的私 权保护,如果将创作物著作权归属设计者,设计者 就享有两份权利。另一方面,如果设计者享有对创 作物的著作权,基于权利保护,使用者的后续使用 行为应支付许可费用,这将一定程度上打击使用者 对人工智能使用的兴趣和热情,这不利于作品的产 生和传播。相比之下,将著作权归属使用者更具合 理性。一方面,从创作过程来看,使用者与人工智能 的创作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6]另一方面,使用者 是作者,可以充分激发对人工智能使用的热情,这 有利于人工智能创作物产生和人工智能发展的不 断良性循环,充分保障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 二 ) 人工智能创作物的独创性认定

  按照《著作权法 》要求,判定是否为作品的 标准为是否具有独创性。对独创性的解释,我国学 术界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强调作者原创并且要 求情感表达;另一种观点从作品角度认定,认为属 于独立创作和创造性表达即构成作品。在司法实 践中,法院大多从两个方面进行掌握:一是独立创 作,这是首要要求。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著作 权法 》保护个人的智力劳动成果,将智力劳动视 为人格延伸过程,维护作者权益以维护公平;二是 可以体现创意的个性化表达,即创造性,在表达上 不同于公有领域,满足了最低限度的创造性要求。

  人工智能创作物可否认定为作品,参照传统 著作权作品认定标准,应是人工智能创作物具备 独创性。从独创性两个要求出发,第一,人工智能 的创作过程实质是独立系统的运行编辑,通过自 主选择、优化革新等方式创作表达,此创作符合独 创性的独立创作要件;在一些情况下,人工智能可 以通过对环境感知和随机运行方式对元素创新生 成有差异性的新创作物,亦符合独立创作要件。 第二,当前人工智能蓬勃发展,高科技带动数据处 理、内容运用跃上新台阶,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 已实现自主操作,独立创作具有个性化表达、差异 性的作品。综上所述,判断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具 备独创性,应当结合独立创作和创造性的要求,认 定具备独创性的人工智能创作物属于《著作权法 》 保护的作品,享有与自然人创作的同样作品权益。

  四、人工智能创作物著作权保护的选择

  ( 一 ) 确立人工智能创作物保护的赋权理念

  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出现对当前我国知识产权 保护体系形成新挑战,一定程度上要求加强对人 工智能创作物的约束,并在充分考虑创作物的构 成、内容等基础上,结合《著作权法 》宗旨,判断 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具备独创性,以此认定人工 智能创作物著作权保护。

  ( 二 ) 明确人工智能创作物著作权归属

  目前,我国尚未明确规定人工智能创作物的 著作权归属,学术界对具体归属仍存在争议。一种 观点认为著作权应属于人工智能设计者,理由是 人工智能进行创造性活动原因是设计者的编程, 包括编辑代码、发出指令等直至生成作品,是核 心算法执行创造出人工智能创作物,属于人类创 造。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创作的本质是人机 合作的智力成果。然而,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如 果人工智能设计者享有著作权,市场化程度就会 降低,这将削弱研发的积极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著作权应属于拟制法律人格,即人工智能本身。 但这忽视了人工智能承担责任的有限性,一旦创 作物出现问题产生不良影响则缺少责任主体承担 风险。

  通过以上两个观点,可以发现将人工智能创 作物归属于人工智能的所有者或实际使用者更符 合著作权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并且究其本质,最 终归属问题是财产利益的归属。人工智能的设计 者、所有者对创作物没有精神上的投入利益,只有 获得经济效益的目标。如果所有者或实际使用者 拥有著作权,那么将带来更多的财产利益,提高人 工智能创作的市场价值,人工智能设计者也可以 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将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 的研发。综上,应明确人工智能的所有者或实际使 用者享有著作权,并将著作权分配给人工智能所 有者,不仅可以促进作品的研究开发和传播,而且 可以达到鼓励著作权制度的目的,更好地适应人 工智能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规律,从而完善著作权 保护制度。

  ( 三 ) 认定人工智能创作物具备独创性

  目前反对人工智能创作物独创性的主要观点 是,认为人工智能的创作物是算法、模板等的结 果,不能反映作者的独特个性。但是,人工智能随 着外部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结果内容,这些符合人 工智能本身的独创性和自主性,甚至超出了设计 者的涉及范围。

  独创性是判断是否为作品的核心要素。作品 可否受到《著作权法 》的保护,取决于其是否符 合独创性要求。人工智能可以在不同的操作时间 创建出不同的个性内容。人工智能创作物不仅是人工智能的产物,而且不同于人类大脑的智能成 果。它们是由人工智能产生的,也就是人工智能的产物。他们的创造力表明,世界的智力成果不同于大脑的智力成果,具有多样性,而不是单一的。 因此,人工智能的创作物符合著作权法意义上的 独创性和自主性。这有利于鼓励作品的创作和传 播,促进文化的多样性,鼓励设计者研发人工智 能,创作原创作品,利用人工智能创作作品。

\

 
  五 、结语

  确立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在于激励创作、创新以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和幸福 感。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在高科技发展下衍生的成 果,如何选择人工智能创作物保护路径,不仅需要 事实和逻辑判断,还需要价值赋值。纵观眼下,以 大陆法系为代表的作者权体系和以英美法系为代 表的版权体系,均界定著作权的制度价值为促进 社会文化、科学艺术繁荣发展。如今,科学技术不 断完善,人工智能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创作物已在 一定程度上冲击到传统作品。现有的《著作权法 》 不能契合地区分人工智能创作物和作品之间的关 系,并且如果一味排斥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著作权 保护,将会影响社会文化传播和发展,这有悖于著 作权制度价值。

  人工智能创作物的权属、独创性判断、创作 过程等问题是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研究的核心。 我国应综合人工智能创作物特征和著作权法制度 价值,尝试构筑完善顺应时代发展的著作权法体 系。从长远来看,将著作权归属于使用者,将独立 创作和创造性结合起来判断人工智能创作物的独 创性能够有效解决纠纷、保障合法权益、平衡各方 利益,具有可行性。

  时代在不断前进发展,人工智能随着技术的 改进和完善不断发展,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有关 研究远未结束,人工智能创作物的权利保护、著 作权判断、著作权归属等问题仍待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建文,叶霖,厉堂.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2.37(1):107-112.

  [2] 张平.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归属探析[J].新闻前哨,2022(4):69-70.

  [3] 唐宁遥.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探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8):178-180.

  [4] 王迁.著作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 图比亚斯 ·莱特.德国著作权法[M].2 版.张怀岭,吴逸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3.

  [6] 孙建丽.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法保护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18(9):22-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595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