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障碍,它是一类以不顾及他人权利、侵犯他人权利为 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类型,它对社会影响是相对较严重的类型,反社会人格障碍极易引发暴力犯 罪。结合我国近几年重大相似案件案发情况,通过案例解析,本文主要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 对社会影响、犯罪的特点, 以及针对该类犯罪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侦查,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小康建设水平的提高,物质原因导 致普通犯罪越来越少,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着社会 压力增大、文化冲击迅猛等多发问题带来的心理 疾病越来越多成为犯罪的原因。反社会人格障碍 就是其中之一,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实施的犯罪行 为较正常人格者实施的犯罪行为相比,更容易造 成公众的恐慌,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对 于反社会人格障碍展开研究,有助于预防此类犯 罪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较高的理论研 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国 内外处于多发趋势。在暴力犯罪中,由于反社会人 格障碍而导致的严重暴力性犯罪案件数量与往年 相比不断呈增长趋势。以往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 案例:2017 年震惊中美的章某颖案件,克某残忍 杀害受害人后,将死者尸体进行隐藏;黄某某“智 能木马 ”杀人案,残忍杀害 17 名青少年;震惊全 国杨某某特大杀人、强奸案件,杀死 67 人,强奸 23 人。研究表明,这类案件犯罪分子都具有反社 会人格障碍,他们漠视法律和社会规范,攻击性较 强,自身无责任感,且对犯罪事实缺乏罪恶感, 实施犯罪手段残酷,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严重 影响社会安定;第二,反社会人格障碍导致的犯罪 案件侦查规律难以把握。反社会人格障碍导致的 犯罪与传统刑事犯罪相比较有其特殊性,与传统 的作案手段会有部分区别,且犯罪性质较恶劣。犯 罪者犯罪心理及作案特点特殊,导致侦查规律不 易掌握,从而给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侦控工作增 加了难度;第三,国内外学者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缺乏系统性研究。随着犯罪心理科学的理论研 究和发展,人们开始通过研究犯罪人的人格障碍 来探寻犯罪的原因,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但 针对此类案件犯罪规律、侦查方法及防控措施研 究深度及广度不够,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大对反社 会型人格障碍的深入研究,从而预防和打击此类 犯罪。
一、反社会人格犯罪概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 ( affectionless pe- rsonality disorder) 或社会性病态 (sociopathy), 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 国家为 4.3% ~ 9.4%。这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 的共同特征是缺乏正常人所拥有的羞耻心和同理 心,很难理解他人的恐惧感、羞惭感 [1] 。另一个特 征是具有高度的攻击性,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很难 总结经验教训,受挫折后情绪容易冲动,且有异于 常人的反应,如实施破坏和家人关系紧张等。
美国精神病学家 Cleckley 列出该类群体的主 要表现,包括但不限于:兴趣肤浅、智力良好;缺 乏妄想和其他不合理思维的证据;没有神经质和 神经症表现;不可信赖;不真诚和不坦率;缺乏羞 耻心和真正的后悔;动机不纯的违法行为;无道德 心,对善恶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病态的利己主义 和冷淡无情;情感反应普遍频发;特殊的内省力缺 乏;不通人情,对人际关系不负责任;爱幻想但不 切合实际;很少真正有自杀行为 [2];性生活反常和 紊乱;不能按计划办事等等。
反社会人格犯罪是行为人基于反社会型变态 人格而实施的犯罪行为。通常这些罪犯并无明显 的智力和精神缺陷,也没有一般精神病患者的妄 想症或其他思维障碍。大多数是少年犯、累犯,或 入狱前有多次违法记录;违法犯罪行为缺乏明显动 机;虚伪的悔过,没有自责心理;在监管改造期间 仍然试图挑战秩序,通过隐蔽或明显手段制造矛 盾,出狱后再犯罪概率较高。
二、反社会人格犯罪的社会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反社会人格犯罪因其独特的 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特别是连环犯罪的特性,以其 独有的新闻价值而成为媒体重要的报道题材,社 会传播速度极快。值得一提的案例是“ 曾某亮连 环杀人案 ”。该案发生在 2020 年 7 月份,恰是新 冠肺炎疫情相关新闻报道热度略有下降之时,由 于其杀害对象的随机性和作案手段的残忍性,迅 速成为热搜话题,并因警方的悬赏通告延长了传 播时效。
曾某亮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曾因盗窃入狱 10 年,2009 年出狱。他在村民眼中是一个不善言 辞且行为略有些古怪的人。2020 年 7 月,曾某亮潜 入康家盗窃。曾与康家大儿子进行搏斗,之后曾 某亮威胁康家不要报警,此时的曾某亮并没有害 人,而是骑摩托车逃离现场,因为没有造成多大的 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康家为了避免争端也没选 择报警。按照正常人的逻辑,小偷盗窃失败后,可 能不会再返回原地盗窃,更不会找失主“寻仇”。 但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思维,通常更加自我且 有“损人不利己 ”的倾向。
很快在同年 8 月 8 日,曾某亮再次来到康家门口,撬开大门口锤击 7 岁男孩致其昏迷,随即用匕 首将康家两个大人杀害,后携带搜刮得来的现金 逃跑。就在当地警方和村民联合搜查时,8 月 13日,曾某亮再次来到当地扶贫员工宿舍,将返回 上班的员工桂某平杀害。随后骑摩托车逃逸不见 踪影。8 月 15 日,警方将其抓获,询问其姓名时, 曾某亮微笑回到“ 曾某亮啊,你们都知道 ”。他的 冷血行为让参与抓捕的人也难以理解,似乎人的 生命在他眼中和其他没有生命的物体并没有什么 区别。
此案从案发到曾某亮被抓期间,几乎所有关 注此案的人都会收到浏览器或短视频推送,各种 各样的新闻现场,被直接推到每一个人面前。这 让许多人进一步意识到,反社会人格犯罪的可怕 性,即犯罪者行为的不可预料性、受害者的随机 性、作案手段的残忍性。社会公众出于猎奇心理, 对案件本身有恐惧性渴望,往往会大规模传播,造 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最初一些连环作案的反社会人格罪犯,只能通过“ 口传耳闻 ”方式局限在受 害人所在地或其社会关系周围。而报纸和广播电 视以及新媒体的出现,让案件传播范围进一步扩 大,尤其是短视频平台会迅速将最新发生的甚至 过去记录下来的片段,传播到大众眼前,社会波及 范围广。这些反社会人格犯罪案例的传播,对抓捕 犯罪嫌疑人、公安侦查、检察院检察、法院判决、 监狱刑罚执行、社区矫正和刑释人员再犯罪等各 环节,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
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
反社会人格障碍一般被分为自然型人格障碍、 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心理型人格障碍三种类型,在 同一人身上可能会同时具备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 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也可能会实施同一类型的 犯罪。
第一,部分反社会人格具有自知力,但缺乏自 制力,容易受情绪操控,不能以正确认识来指导自 己的行动。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存在障碍,但对个别 异性存有较大的“魅力”, 因为其常用夸张的、不 合逻辑但是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来伪装自己,迷惑 异性后仍无法拥有正常人的感情。以“劳某枝案 ” 为例,法某英从外表来看,长相不佳,年龄上比劳 某枝大十来岁,还是一个有过孩子的男人。而劳某 枝年轻貌美,还曾是一名老师。两人结识后相约犯 罪,由劳某枝当坐台小姐寻找猎物,法某英则虐打 杀死受害人来勒索钱财,甚至法某英杀人后,劳某 枝就在尸体旁边睡觉。两个人之间的“爱情”, 更 像是两名反社会人格的互相吸引,一个让女友当 坐台小姐,一个让男友当杀人凶手,他们在作案时 表现出来的冷酷残忍,缺乏正常人的情感。
第二,由于该类患者平时表现自私自利,对别 人漠不关心,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在 实施犯罪之后,也不能正确理解自己行为的危害 性。2019 年 10 月,大连 13 岁男孩蔡某杀害 10 岁 女童后抛尸,然后从容去商店里买了零食,回到屋 后打起游戏。当被害人尸体被发现时,蔡某还在 现场围观,并且“吃惊 ”地说:“ 真死了啊,谁干 的,太凶残了。”被抓后,蔡某在审讯室中面无惧 色,娓娓道来,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由此可见, 蔡某的心理素质并不低于成年人,反社会人格障 碍与犯罪的发生有着内在的关联,该案件也进一 步推动了《刑法修正案 (十一)》 的施行。
第三,一部分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不一定使 用暴力,非暴力型患者往往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得 有所克制,但危害性也许并不比直接使用暴力的 小。大多数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实施的犯罪行为 还是暴力的,他们的犯罪的动机、目的也是各有所 异 [3] 。反社会人格患者往往对善恶缺乏正确的判断力,通常会以病态的行为来寻找刺激,又往往与 暴力联合在一起。由于其缺乏责任感和同理心,在 实施暴力之后往往更多会以辩护、伪装来保护自 己,因此他们有些劣迹会被掩饰起来。
四、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预防
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一般具有手段凶残性和严 重的破坏性等特点,该类案件一旦发生对社会, 对人民群众的心理冲击、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所造 成的影响是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的,甚至有可能引 发其他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模仿犯罪。因此我们 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以寻找有效的预防手 段。从反社会人格的成因及特点,我们应当从家 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防止反社 会人格的形成。
( 一 ) 家庭预防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未成年人管教所中的案例 会发现:14 ~ 25 岁群体的犯罪,在刑事案件中占 比高达 50% ~ 70%,甚至有不少高智商犯罪者, 同样具有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并不是突然出 现的,很多都是在年少时期、孩童时期就有所体 现。当孩子有这类人格障碍的时候,他会表现出 一些特征,父母们一定要及时教育 [4] 。有调查显 示,反社会人格者大多有着糟糕的童年经历,这种 糟糕的体验多数来自身边的亲人,例如被父母虐待、情感剥夺、遭到遗弃、言语暴力或者失去父母 等,这种悲惨的起点往往影响一个人的终生,是对 反社会人格者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影响最大的。
以前,父母习惯于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学 习、工作,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精神层 面的问题,也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但不是每个 家庭的生活都能够完美无缺。在养育孩子的道路 上,父母会面临很多困难,也许是经济方面,也许 是孩子的自身出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父母既不 能把过错推到孩子身上,也不要因此跟家人无止 境地争吵,而是要关注到问题本身,积极、努力地 去解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二 ) 学校预防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自古 以来我们就重视老师对一个人的影响作用,因为 孩子们会在求学阶段迅速成长,不管是心理上还 是生理上,逐渐形成独特的人格,而反社会人格 也将在这一段时间受到重要影响。一个良好包容 的学校环境,一群和谐友爱的同学,显然比一个惩 戒不合理、同学相互霸凌的学校,更有利于孩子的 成长。在学校教育期间,孩子们的心理、生理正处 于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5]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 响,我们国家很多地方过度重视文化课成绩,忽略 儿童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虽然很多省市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相关的配套体制和措施依旧 落后,家长的态度转变慢,相关用人机制的选拔标 准也存在很大问题。
因此学校应当积极开设《 道德与心理健康 》 《 法治教育 》等课程,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 普法力度,让孩子从少年时期,就树立正确的认 知,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明白遵法守法的重 要性,了解违法的惩罚后果。在山东 J 市,几乎每 一所学校都将普法教育列入考核项目,每个学期 都要邀请警察或法律界人士进校园普法,这也取 得了非常好的犯罪预防效果。
( 三 ) 社会预防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被人际关系环绕着,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也是如此,他们终究无法脱离 社会,从出生到死亡都处于人的包围之中 [6] 。一 个公平的法治社会显然更容易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激发其犯罪的导火索。良好的社会风气、 和谐的邻里关系、安定的治安环境、完善的法律体 系,使社会环境与个人需要满足之间、人的自由与 社会控制之间取得相对的平衡。特别是反社会人 格障碍者,他们即使无法拥有正常人一样的道德 感,依旧会以所能拥有的自控力,去尝试维持这种 平衡,从而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五 、结语
虽然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因其外在表现让人 不寒而栗,但仔细分析这些犯罪者的成长轨迹,能 够发现致其人生改变的一些重要节点。有些犯罪 有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如果抓住这些关键点和 犯罪者的特殊心理,或许能找到解决这类犯罪的 措施。通过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和犯罪特征进行研究,我们也将更加认识到预防 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重要性,进而为法治社会 建设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仲明.心理诊断学[M].3 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程卓.试论变态人格的成因和表现[J].今日湖北(中 旬刊),2013(4):130.
[3] 吴继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省思 [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6):33-36.
[4] 蒋奖,许燕,梁竹苑,等.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进展 [J].中国特殊教育,2006(5):88-92.
[5] 茆正洪,谭钊安,曾彦英,等.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 杂志,2005(6):420-422.
[6] 谭小碧,聂勇.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病因及矫治 [J].科教文汇 (下旬刊),2012(4):167-1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5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