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分析及 防范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6-30 13:42: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接触性新型犯罪也随之不断增多,并出现类 型多、手法隐蔽、现代化、金额大、危害大等特点,而高校大学生已成为不法分子主要的攻击对象 之一。文章通过介绍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及特点,分析高校频发电信诈骗的原因,提出高校 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对策, 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 电信网络诈骗; 防范策略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互联网已成为生活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已进入 5G 新信息技术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已从电话等传统方式向 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演变。不久前,最高人民 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 二 )》,其中多次提到未成年人、在校学 生 [1]。校园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已成为危害校园安全、影响校园生活秩序的最大毒瘤。如何有 效防范,已成为维护校园稳定,确保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

一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类型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 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 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 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目前,电信网络诈 骗类型社会上已出现数十种,根据目前高校出现 的学生被骗案件,文章列举了常见学生易受骗的 几种类型:

( 一 ) 奖金借贷类。国家每年都会发放一定数 额的奖学金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犯 罪分子在这段时间,利用先前获取的大学生个人 资料,冒充国家工作人员,以申领补助金、救助 金、奖学金等理由要求大学生提供银行卡号,然后 再以资金到账查询为由,指令学生在自动取款机 上进入英文界面操作,将钱转走。例如 2016 年徐 某玉案震惊全国。另外,网络上有一些虚假办理信用卡链接、高利贷款 APP 、分期等新颖别致的陷 阱,一部分学生攀比心强,虚荣心作祟,用借贷等 方式陷入高利贷陷阱。

( 二 ) 网络交友类。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原 住民 ”, 已熟悉网络世界。进入大学,有些高校 学生好用网络非接触式的方式去结交新朋友,而 这一机会被犯罪分子利用。诈骗分子以网络建立 与受害人的联系后,便持续不断地编造不同的借 口,例如投资、家里有急事类,向被骗者索要钱 财,当金额达到一定量时,就消失无法联系,也 就是俗称的“杀猪盘 ”(放长线把目标学生当作“猪 ”来“养 ”的网络流行语,具有养得久、骗得 狠的特点 ) [2] 。

( 三 ) 网络兼职、求职类。诈骗分子通过放出 高薪作为诱饵,在网络及各类人员联系群中发布 多种兼职、求职类信息,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急 于赚钱心理,以收取介绍费、保证金、入职费等形 式骗取大学生钱财。例如出现的刷单类诈骗,通过 QQ 兼职群或短信等方式发布虚假信息,诱使一些 学生参与到刷单中。最初,刷单金额低,诈骗分子 会及时返还报酬赢得其信任,随着金额的增大,他 们不再返还报酬,直接消失。

( 四 ) 冒充公检法类。犯罪分子利用人民群 众对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以及信任 度,编造涉嫌犯罪等理由,骗受骗人卷入案件,以 实施诈骗,学生意识薄弱,易上当受骗,第一步实 施后,再将电话转至所谓的相关部门,告知受骗人 银行账户涉嫌洗黑钱或本人信息被盗,必须将钱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通过此种方式来骗取钱财。

( 五 ) 网络购物类。目前,网上购物已融入人 们的生活,成为购物方式的主流,具有时间自由, 价格低、便捷等特点,也受到大学生们的喜欢, 但也成为诈骗分子的诈骗方式之一。一些诈骗分 子利用学生的心理,冒充微商,在网站发布虚假信 息,通过低价诱导学生上当,随后通过缴纳货款、 交易税等方式让受害人汇款,收到款项后或在受 害人发现被骗后,马上将其拉入黑名单。

(六) 网络游戏类。很多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 游戏来消遣娱乐,缓解学习压力,网络游戏平台 也不例外地被诈骗分子所利用。他们通过以游戏 运营商、玩家、异性角色等假冒身份,抓住学生玩 游戏心理,通过代练,低价出售高级游戏账号、 装备、游戏币号等不同理由,迷惑学生玩家出钱购 买,而犯罪分子在收到转款后会立即消失。

二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 一 ) 方式更加专业化。不同于普通的诈骗犯

罪,电信网络诈骗大多是团伙作案,经过专业训练,内部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成员分工明确,团伙 上面有指挥人员,下面有拨打电话组、群发短信 组、钱财收纳组、有网络平台的还有技术维护组 等。不同分工的人员专门负责此环节的事务,但又 互相不认识,呈现出既是整体又是独立个体的特 点。在电信网络诈骗中,由指挥人员统一协调,利 用网名对成员进行工作分工,为减少风险采用单 线联系方式。这种电信诈骗的运作模式具有专业 性强和高效率的特点,特别是对社会阅历少的大 学生,很容易陷入其陷阱中。在这种精心布置、专 业化的操作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给自己谋 取了巨大利益,给社会造成了高额损失。

( 二 ) 类型更加多样化。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经过长期的“摸爬滚打 ”,不断更新诈骗手段,将其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相结合,翻新诈骗手段,披着多种“外皮 ”危害公众。根据诈骗信息的分类大概有线上购物、虚构中奖、奖金借贷、网络兼职 求职、冒充公职人员等,上文中已列举。除上文中列举的常见类型外,还有冒充部队采购人员、冒充 熟人、冒充“黑社会 ”、虚构绑架事件、虚构消费退税、子女出事、网银密码升级、扫二维码、补办手机卡等诈骗形式。

( 三 ) 迷惑性强,针对性明确。 目前电子产品,例如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已覆盖生活的方方 面面。高校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不足, 人生及社会阅历相对来说较浅,往往在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诈骗套路下 (常常利用生活所需作掩护 抓住对方心理 ), 被对方诈骗造成自身损失,也成 为被骗最高的群体。经统计,在高校校园里,绝大 部分学生都收到过电信诈骗信息,尽管学校多形 式地开展防诈骗宣传教育,一再强调要警惕电信 诈骗,但因为此类犯罪方式的迷惑性较强,一部 分学生缺乏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是极易上当 受骗。

( 四 ) 手段日趋信息化、智能化。在互联网技 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发展 趋势,对犯罪类型、犯罪工具进行不断升级更新。 诈骗分子熟练掌握了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支付 类型,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熟知信息技术的漏洞。 从电脑和手机群发短信、自动语音呼叫系统、网 络拨号等方式,到如今犯罪分子利用任意显号改 号软件、病毒等“黑客 ”手段窃取用户信息等方 式,犯罪工具也在随着时代进步在更新升级。

三 、高校频发电信诈骗的原因分析

( 一 ) 理论学习不够。一方面目前由于防诈、 反诈知识的学习未纳入学生日常教育,也不存在 考核问题,防诈骗方面知识也是在单一的宣传方 式、新闻中获取,全面系统的学习相对学科类课程 来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多方式相对完善的宣 传体系较少,目前大部分高校以宣传视频、宣传 板、官微官网上挂宣传知识等方式开展,但通过调 研,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其宣传途径,加之学习压 力,主动去看、去了解的少之又少。从已发生的电 信网络诈骗案件,一些学生在犯罪分子说出自己 的个人信息时,防范意识薄弱,并不怀疑对方怎样 获取自己的信息,从哪里获取。维护人身安全、财 产安全是个人生活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系统学 习电信诈骗理论知识刻不容缓。

( 二 ) 防范意识不强。从高中生转变为高校学生,大多数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自我防范、保 护意识弱,处处不设防,给诈骗分子实施诈骗提供 了便利。高校学生,特别是刚入校新生,缺少社会 经验、比较单纯,缺乏辨别力,容易轻信他人。目 前,在日常消费方式上使用网络快捷支付方式,对 “高薪招聘 ”等虚假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只 看表面,而且被诈骗后也不知道紧急处理措施, 完全处于懵懂的状态。特别是目前,在各类电信网 络诈骗案件中,刷单诈骗案件发案数居于首位,特 别是大学生等年轻人群体成为此类案件的高危群 体。因此“工作 ”相对轻松,成本低,不受地域限 制,足不出户便能获得高额回报,因而吸引了大批大学生从事此项“工作 ”来“勤工俭学”。 但是刷 单本身就是一种欺骗手段,国家《反不正当竞争 法 》已明确规定,刷单行为是违法行为。

( 三 ) 个人信息保管不当。在信息时代阔步发 展的今天,高新技术进入大众的生活中,并被人民 群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大量运用,甚至已 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事物都是有两 面的,信息化带来便利、高效的同时,个人信息的 安全问题也已凸显。个人信息无意泄露一定程度 上推动了电信网络诈骗,例如:点击不明链接;安 装、注册不明 APP,个人信息相关票据随意丢弃; 连接不明 WIFI。个人信息的泄露为诈骗分子实施 精准诈骗,受害人心理防线的被攻破提供了有利 条件 [3] 。另外,一些学生虽有防范意识,但意志不 够坚定,守不住“底线”。 加之目前非法买卖个人 信息等黑色产业链没有得到彻底根治,犯罪分子 能够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个人信息,为精准诈骗提 供了土壤 [4] 。

\

四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对策

( 一 ) 丰富阅历 从自身做起 提高自身防范意 识。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电信网络诈骗 与个人信息的泄露也密切相关。有句话说得好, “打铁还需自身硬 ”,只有筑牢自身防线,才能从 根本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学生们学习能力强但 缺少经验,要主动融入社会,增加阅历,提高警 惕,筑牢防范墙,不轻易向陌生人提供个人信息, 例如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等信息。如遇可 疑情况要及时报警,同时保存好相关记录。

( 二 ) 教育先行 完善高校教育体系。教育是 高校的首要职责,高校要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模 式,让防骗教育形成常态化模式,使得安全教育、 法治教育等知识入耳入脑入心。一是要开设防电 信诈骗专门课程,不仅限于理论知识,应包括实践 课程。加大教育力度,增加实践测试,进行电信诈 骗模拟,考察其处理方法,纳入奖学金等测评范 围,激励学生自觉学习防骗知识。二是建立警校联 动机制,让民警以真实的案例现身说法。高校与所 在地公安合作,建立警校联动,邀请民警以案现 身说法到高校开展专题课,同时将在校园已出现 的诈骗典型案件归纳总结,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各 网络平台、班级联系群等进行警示教育,让学生树 立“陷阱在身边,时时应留心,凡事多问一个为什 么 ”的防范意识。

( 三 ) 构建交流平台 定期交流。现在普遍使用 智能手机,可利用信息化条件,在平时班级等常用群的基础上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平台涵盖学院、学 生管理部门、保卫、辅导员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让 平台覆盖全体师生,在平台上宣传常见的网络电 信诈骗典型案例,发布防骗小常识,提高学生特别 是才入学新生的防骗意识、辨识能力。

建立内外交流机制,定期交流。对内结合高 校自身资源,将辅导员队伍、法学相关教师、保卫 干部等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队伍的成员,定期交 流,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当然防网络电 信诈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对外与公安等部 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请公安民警对大学生防骗 宣传教育开展专业指导,共同探究大学生受骗的 规律及新型电信诈骗的预防等。

( 四 ) 调动社会力量 加大防范能力,增加打击 力度。第一,通过技术手段,在三大运营商处通过 技术手段从源头切断电信网络诈骗渠道。第二, 各金融网点、银行等部门要加大防骗宣传力度, 如在柜台、ATM 机等醒目位置张贴提示标语,在 网络操作界面自动弹窗提醒等,提醒办理业务者 发现有金额异常情况时,要及时报警。第三,要想 加强对大学生信息隐私的保护,国家应完善并加 强公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对 泄露买卖个人隐私信息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 [5] , 降低再犯的可能性。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社会的希望, 高校学生社会阅历浅,法律意识不强,辨别判断能 力低,也是容易被电信诈骗的高危人群。网络电信 诈骗使当前高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方面面临着 严峻问题,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防范以及共同 配合治理。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公检法、高校 等单位要以校园平安建设为主体,构建防诈骗堡 垒,共同建设针对高校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 体系,共同建设文明有序和谐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   最高人民检察院.“两高一部”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二)[EB/OL].(2021-06-23) [2021-12-06].https://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271127.
[2]   邓定永.“杀猪盘”式诈骗犯罪的套路与防范[N].民主与法制时报,2020-01-05(7).
[3]   杜家素,董云,范超超,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研究[J].法制博览,2019(36):91-94.
[4]   郭平,张海霞,王丽萌.大学生受骗的心理诱因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7):36-37.
[5]   赵炎.电信诈骗手段下大学生受骗心理分析及应对[J].高校后勤研究,2020(2):79-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397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