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情节相似的司法认定方法之关系及其适用问题 ——以影视剧作“融梗”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2-02-28 10:10: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被认为是新型著作权侵权模式的“ 融梗 ”现象在文学作品领 域迅速蔓延,其中,影视剧作品的“ 融梗 ”现象尤甚。“ 融梗 ”与我国《 著作权法 》中的情节相似 给人的感官体验较为相似,表现形式也较为雷同,本文将尝试给情节相似和融梗下定义,分析“ 融 梗 ”与情节相似的关系,并从现有司法认定方法出发,探讨融梗型情节相似的法律适用问题。首先 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法律实务中关于情节相似法律认定的基本方法,研究其各自的特色,再剖析各 方法之间的适用关系, 最后以此为基础, 对如何认定融梗型情节相似作品提出创造性的建议。

  关键词:情节相似; 融梗; 司法认定

  一、情节相似与“ 融梗 ”的关系

  ( 一)情节相似的概念

  情节是作品中整个叙事的变化过程 ,通过事 件 、插曲 、行动等结构成分 ,向结尾推进 。情节 相似即指两部文学作品中用以推进故事发展的事 件、插曲、行动等相类,如若情节表达在被诉侵权 作品中所占比例、数量占到足够比例,使得社会一 般公众能够明显感知到,则司法上一般认为权利 作品与被诉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

  (二)情节相似与融梗的关系

  近年来 ,著作权领域纠纷甚多 ,原先对大众 较为生僻的专属法律用语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伴随着网络用语的兴起 ,混淆大众视线。融梗就是 近年来较为火热的网络用语,许多科普文章将融 梗与抄袭 、洗稿等概念进行比较 ,却忽视了“情 节相似 ”这个重要概念。合理认识情节相似与融 梗 ,有益于我们更清晰地看待著作权侵权的法律 问题。

  1.性质上

  “情节相似 ”是判断原、被告作品是否构成实 质性相似的重要环节 ,是司法实践中使用的法律 概念。“ 融梗 ”这个概念是近年来新兴的网络用 语,是一种新型著作权侵权模式。“ 融梗 ”侵权现 象频发 ,严重扰乱了创作秩序 ,但“融梗 ”侵权 并未被归入著作权侵权模式和规制体系中 ,因此 “融梗 ”一词尚不属于法律概念的范畴。

  2 .内容上

  以小说三要素为例 ,构成一部完整小说的要 素有人物、情节、环境,倘若具体细分,其中人物 元素又可以分为人物设置、人物关系,环境元素可 以分为场景、故事发展的线索等等。情节的构成离 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等元素,广义上的情节,不 仅包括具体的情节,也包含了概括的情节。在实践 中判断情节是否相似并非易事,往往需要付出大 量心血进行对比分析,将各个元素抽离并获得客 观的结论 ,即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一般以具体情节 为构成相似的对比对象。

\

  而“融梗 ”所“融 ”的是组成作品内容的各 个要素 ,其中包含情节 ,并非独立完整的内容本 身。融梗者除了要改变他人作品内容的表述外,还 需对相关要素进行拆分和重组,并在细节上做出 调整,使之“融会贯通”。 因此情节相似是构成融 梗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二、现有方法

  目前实务界在认定某一或某几个情节是否构 成相似方面 ,主要运用到的方法有三:整体观察 法、“ 抽象 -过滤 -比较 ”法和思想 -表达二分法。

  整体观察法产生于 1970 年美国 Roth 案,后发 展为我国《著作权法 》中对于实质性相似规则判 断方法的一种。整体观察法强调“观感”, 让读者 对涉案影视作品进行观赏阅读,若读者对被告作 品产生了与原告作品相同的整体感觉,则可判定其侵权。整体观察法对作品的思想与表达并不作 区分,直接从作品整体进行对比。

  “抽象 -过滤 - 比较 ”法在判断实质性相似时 ,首先需要先将涉案作品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 分解 ,即将作品内容抽象到最一般性的思想层面 并将属于“思想 ”的抽象部分剔除;其次将两作品 中虽然相同但又属于公共领域的部分过滤;最后将 作品抽象 、过滤之后的剩余部分即具体表达加以 对比,判断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思想 -表达二分法主要针对“非字面内容 ” 的挪用情形 ,即被告并非逐字逐句地对原告作品 进行直接复制,而是通过改头换面地利用 ,以隐秘 方式重现原告作品中的实质部分。这一方法需先 将两部作品抽象至不同层次,对组成一部作品的 元素围绕“思想 ”对外逐渐形成一个从抽象到具 体的辐射体系,抽象程度越高的越接近思想,而抽 象程度越低的则越接近表达。法院在判断此类相 似是否构成我国《著作权法 》意义上的侵权 ,关 键是看这些非字面性内容元素更靠近思想还是更 靠近表达。伴随新型著作权侵权模式的产生 ,即所 谓的情节方面的“融梗 ”出现后 ,我国法官才开 始运用此种方法进行判定。最早采用此法并将其 正式引入法律实务的案件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2015)高民(知) 终字第 1039 号案 ,具有典型 意义。

  三 、三者关系

  如前所述 ,整体观察法、“ 抽象 -过滤 - 比 较 ”法和思想 -表达二分法是我国《著作权法 》 领域判断影视剧作是否构成“情节相似 ”的基本 方法。笔者经过对学界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 学界多是对三者进行分别研究 ,或是择一具体梳 理,鲜有详细论述三者关系的文献,更少有研究三 者适用条件者 ,司法判决的说理部分亦不能很好 体现三者的适用关系。厘清三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与适用条件便成了本文研究之关键。

  首先 ,就“抽象 -过滤 - 比较 ”与思想 -表 达二分法而言,基于影视剧作中思想与表达的分 界通常较为模糊的特点 ,司法实践中通常采用 “抽象 -过滤 -比较 ”三步检验法来辅助划分思想 与表达 ,即“先通过抽象的方法将作品中不受保 护部分,如思想、通用元素等进行分离,再将两部 作品中相同但是属于公共领域的部分剔除 ,最后 将两部作品中受保护部分进行比对,从而判断是 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1]。总的来说,可以将三步检 验法认定为思想 -表达二分法原则运用于实践的 重要方法,换言之,三步检验法是对思想 -表达二 分法的遵循与落实。

  而就思想 -表达二分法与整体观察法的关系 来说,笔者认为二者侧重点不同,其本质是对“情 节相似性 ”的认知具有偏差。思想 -表达二分法坚持公有领域的情节素材和通用的情节元素不应 与独创性产生联系 ,而整体观察法则认为公有领 域素材和通用元素通过作者个性化的加工也可以 具有独创性[2]。两种认知均有理可循,并无对错 之分,故均得到广泛适用。

  依据 2018 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讨论通过的《北京法院参阅案例第 35 号 》:“ 实 质性相似的认定可以采用抽象分离法或整体观察 法。判断文学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根据案 件具体情况 ,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同时需 要排除合理借鉴的情形。”另如在陈某诉余某案件 中,法院认为“就文字作品而言,对于一些不是明 显相似或者可归于公知领域的情节及素材 ,如果 仅仅就单一情节及素材进行独立对比,很难直接 得出准确结论,但将这些情节及素材的创编做整 体对比,则更有利于发现两部作品在结构上的相 似性。”

  故笔者认为宜将思想 -表达二分法与整体观 察法看作并列关系。具体实践中,二者既可独立分 别适用亦或结合适用 ,以使司法实践中对于影视 剧作情节相似的判定逐渐建立起一套趋于完善的 方法论 ,同时有效避免“ 同案不同判 ”现象的发 生,提高司法公信度。

\

  四、具体适用

  就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 ,在认定原作品与涉 案作品是否构成“情节相似 ”时 ,实务界并没有 形成一致或者大多数的做法 ,单独适用“整体观 察法 ”或“思想表达二分法”, 亦或将两种方法结 合适用都是常见的做法 。然而笔者通过案例汇总 并整理发现 ,对于融梗型著作权纠纷案件的情节 相似认定 ,当法院依据单一方法对两部作品进行 实质性相似比较时 ,在运用“整体观察法 ”进行 认定时往往会得出构成情节相似的结论 ,而运用 “思想 -表达二分法 ”进行认定则在大多数情况下 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如某判决书中论述:“ 剧本《黑色协议 》相对 于涉案作品在人物身份 、人物之间交互关系 、整 体上的情节排布及推演过程基本一致 ,构成了剧 本《黑色协议 》与涉案作品整体上的相似性。”又 有某法院在判决书中称“尽管两部作品的上述具 体情节从详细展开来看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各 个具体的情节单独来看在其他作品中有所体现 , 或系其他小说中常见情节,但当这些常见的具体 情节经过上诉人的精心选择与编排后,其在结构 顺序编排上即属于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应当受到 著作权法保护 。而在被上诉人的作品中也明显存 在类似的情节安排与设定,情节的前后逻辑顺序 及结合亦类似 ,易使人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欣赏体 验 。因此,构成实质性相似。”

  与之相反 ,运用“思想表达二分法 ”进行认定的案件大多以不构成情节相似告终。如某高级 人民法院在判定中称:“ 被诉作品《美人制造 》第 29 、30 集使用上诉人作品的故事主线 、具体情节 脉络 、起承转合 、主要故事内容等情节的比例极 低,不构成实质性相似。”最高人民法院在判决书 中表示“两部剧具体情节展开不同 、描写的侧重 点不同 、主人公性格不同、结尾不同,二者相同 、 相似的故事情节在《最后的骑兵 》中所占比例极 低,且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处于次要位置,两剧都有 独创性,不构成实质性相似。”亦有判决书论述 : “根据‘抽象 -过滤 - 比较 ’的方法 ,在故事框 架、人物情节主线 、主要人物设置及主要人物关系 等方面 ,二者均不尽相同。两剧本具体情节 …… 相同、相似的故事情节所占比例极低,且在整个故 事情节中处于次要位置,不构成主要部分 ,因此不 构成实质性相似。”

  在判断“融梗 ”型情节相似时 ,分析上述两 类认定方法为何易得出矛盾的结论 ,应当先从 “融梗 ”本身的特点来研究。

  如前所述 ,情节相似是构成“融梗 ”的组成 部分,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因此“融梗 ” 的作品具有整体给人以熟悉、相似的体验,但究其 各个细节和具体表达却有明显差异的特征。也就 是说 ,情节相似性“融梗 ”作品中具体表达的相 似性比较隐秘,有时不构成具体表达的相似,但此 类作品在整体行文架构中的情节安排与衔接具有 明显的相似性。这些特征导致分别使用整体观察 法和思想表达二分法对涉及融梗作品进行侵权判 断分析时,结论往往背道而驰。

  整体观察法最显著的特色是法院往往将两部 作品进行整体比较 ,而不对作品进行结构剖析 , 将情节与情节之间的编排、衔接、上下文的布置视 为作品的独创性,“ 剧本是所有元素汇合而成的一 系列情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结合体。” 即使拆分 开来看 ,某个情节属于公有领域 ,但也可以由于 作者的编排使该情节与上下情节之间具有特色的 联系而使整体具有独创性并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 而这正好与融梗的特点相吻合 。而思想表达二分 法则是一种解构作品进行分析的方式,其精髓就 在于反复分离解构,需要先分离思想,再分离公共 部分,再对剩下的具有独创性的表达进行对比分 析 。因此大量的相似的情节在经过层层筛选、剥离 后,往往只剩下的一些要素,这其中涉及更多环节 的价值判断取舍,在反复抽离中,可以更加清晰地 看到两部作品的差异之处 ,因此也更容易得出不 构成情节相似的判断。

  以此前被激烈讨论的《少年的你 》涉嫌融梗 《 白夜行 》为例,有专家学者认为《少年的你 》的 作者使用了《 白夜行 》中具有独创性的男女主 “共生 ”关系 ,构成抄袭。也有学者认为“共生 ”

  关系已进入公共领域,不应当受到著作权保护。这 两种观点恰巧与整体观察法和思想 -表达二分法 的差异相吻合。通过整体观察法,《 白夜行 》中整 体的上下文情节 ,逻辑走向和“共生 ”关系构成 了整体具有独创性的特色 ,同时《少年的你 》的 作者在作品中使用“共生 ”关系使人产生了整体 相似的体验 ,因此构成情节相似;而使用思想表 达二分法将“共生 ”作为公共部分直接分离则根 本无需进行对比分析即可得出不构成情节相似的 结论。

  这两种方法利弊兼有之 ,整体观察法容易将 思想和表达混淆 ,造成保护范围的扩大 ,且普通 第三人的标准具有随意性 ,有时不具有说服力 ; 思想 -表达二分法容易将情节逻辑强行打散 ,违 背逻辑常识 ,导致判决结果难以被普通大众所理 解 ,正如 Frankelv .lr-win 案中 Hough 法官所论 述:“ 虚构作品的侵权与否应当取决于读者的整 体观感 ,而不是更适用于教科书和文摘的词句与 情节的结构 ”[3],容易出现思想与表达区分混乱 的情况。在著名的琼瑶诉于正案中,法官则是采取 了将这两种方法结合的方式 ,首先将两部作品进 行整体比较,将原告主张侵权的情节进行对比判 断,得出有 9 处构成侵权的判断。随后再使用二分 法排除思想和公共领域 ,在情节脉络 、独创性 、 逻辑等方面对相似性进行分析 ,最终得出侵权的 结论。

  根据“融梗 ”作品的特点 ,笔者认为在判断 此类作品是否侵权的情况下,应注重于首先运用 整体观察法得出被诉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的结论,其次辅之以思想表达二分法进行进一步 检验判断 ,最后使最终的司法认定结果准确 、 严谨。

  五 、结语

  我国法律对情节相似仅做了一般原则性规定 ,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官难以有定性的可量化标 准,难以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发生,“ 融梗 ”等 新型抄袭方式更是给予了学术与司法领域全新的 挑战 。由此 ,唯有厘清著作权领域三大基本司法认 定方法之间的关系及适用条件,权衡利弊,灵活司 法,综合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判断,才能更好地维护 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影视作品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忆佳.网文时代侵犯著作权犯罪中“实质性相似”的判定研究[J].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0(15):171- 177.

  [2] 杨凯旋.论文学作品情节的著作权保护[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5):463-471.

  [3] 翟心悦.情节相似的侵权判定研究——以某一具体案例分析[J].实案用法分析,2019(6):20-21.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360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