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研究未 成年人犯罪的专著和论文很多, 本文针对其中比较典型的著作《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学研究 》 一书进行评析, 从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出发, 分析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困境和出路。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预防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过去几年, 发生了重庆 10 岁女孩摔婴案, 益阳 12 岁少年弑母案, 大连 13 岁男孩强奸杀人案 …… 不只是在我国, 在世界范围内, 未成年人犯罪问 题早已成为了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 大公害。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 对 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也从未止步, 并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由张远煌主编、衣家奇副主编、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集团出版的《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 学研究》一书比较全面地分析研究了未成年人犯 罪, 该书从犯罪学角度入手, 不仅具有促进学科整 合的价值, 而且对于预防和正确处置未成年人犯 罪, 具有不同于规范性研究的全局性意义 [1] 。
《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学研究》全书一共 四篇 19 章。第一篇为导论, 主要总结和概述未成 年人犯罪的相关概念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篇分析未 成年人犯罪现象, 深入刻画了中国未成年人犯罪 的数量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和性别特征、未 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和方式特征、未成年人的身份 与侵害对象特征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空间和时间 特征;第三篇阐明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 着重从父母教养、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区环 境、不良交往、不良资讯和个体性因素入手, 通过 预测犯罪模型的详细数据, 厘清了未成年人犯罪 和这些相关因素的关系;第四篇说明了未成年人犯 罪预防的原则, 并论证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 防、情境预防和刑罚预防等机制。该书比较全面地 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给出了 预防建议, 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未成年人犯罪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 未成年 人犯罪已经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智能化、集团 化的特点, 且未成年人犯罪对象又以年幼的未成 年人为主。基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 对于未 成年犯罪依然是坚持保护的原则, 在 2020 年通过 《 刑法修正案(十一)》之前, 未满 14 岁的未成年 人就算犯故意杀人罪都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一 方面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 受害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成长。
本文基于《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学研究 》 一书, 从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出发, 分析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困境和出路。
一、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困境
(一) 对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只“宽”不“严”
“ 宽严相济 ”是我国基本刑事政策, 在未成 年人犯罪领域也应该如此。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 策, 要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 实行区别对待, 做到 该宽则宽, 当严则严, 宽严相济, 罚当其罪, 打击 和孤立极少数, 教育、感化和挽救大多数, 最大 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的恶劣影响, 促进社会和谐稳 定,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①。同时要正确把握宽与严 的关系, 切实做到宽严并用。既要注意克服重刑主 义思想影响, 防止片面从严, 也要避免受轻刑化 思想影响, 一味从宽。因此, 对于罪行较轻或者冲 动偶犯的未成年人, 当然应该本着“ 教育、感化、 挽救 ”的方针, 不予处罚或者减轻处罚;但是对于 主观恶性强、手段残忍、社会影响大的未成年人犯罪, 还是该严则严, 不能一味纵容。在很多司法实 践中, 往往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而一味主张免 除或减轻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 未成年人恶劣残 忍的犯罪行为与其接受的轻微处罚形成了巨大的 反差, 忽略了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权益保护, 忽略了 负面社会影响。
(二) 未成年人犯罪并非法律意识薄弱
《 刑法修正案(十一)》通过之前, 有数据显 示很多未成年人都知道未满 14 岁犯罪不需要承担 任何刑事责任。未成年人并非我们想象的法律意 识薄弱, 而正是因为懂法, 知道法律对于未成年人 犯罪的规定, 才导致一部分未成年人犯罪肆无忌 惮, 这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三)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缺乏具体细致的法律 规定
《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学研究》一书认为 关于未成年人的刑事立法不完善, 缺乏专门针对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细致可行的立法和制度, 笔者 深以为然。此外, 2020 年 12 月我国修订了《 中华 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相较于旧法, 本次修法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采取与 《 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步修订的思路, 使两法之间 的关系更加清晰;二是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不良行 为 ”“ 严重不良行为 ”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对未 成年人罪错行为的分级更加科学;三是细化对于未 成年人罪错行为的教育与矫治, 未成年人罪错行 为的保护处分措施更加完善 [2] 。但其中提到的专 门学校、社区矫正和未成年人管教所依然没有具 体细化的操作规则。
二、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出路
(一) 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落实“宽严相济”
防治未成年人犯罪, 应该把“ 宽严相济 ”政 策落实到底, 一对未成年人是一种警示和教育, 二 能维护受害者的权益, 抚慰其家属的心灵, 三能促 进正面的社会影响, 让民众感知法律的公平公正。2020 年我国通过了《 刑法修正案(十一)》。 其中规定, 已满 12 周岁不满 14 周岁的人, 犯故意 杀人、故意伤害罪, 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 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 情节恶劣, 经最高人民检 察院核准追诉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我国防治 未成年人犯罪的巨大进步, 真正体现了“ 宽严相 济 ”的基本刑事政策。
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 不能一味保护 和纵容, 而应“ 该宽则宽, 当严则严 ”。
(二) 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
目前很多学校都会开设法律基础知识课程,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件好事, 让未成年人懂得法律常识,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如前文分析, 还有小部分别有用心的未成年人因此而“ 知 法避法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应该在普及法律知 识的同时注重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 不管是家 庭、学校还是社区, 都尽量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良善氛围, 这在《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 犯罪学研究》一书中也有数据体现: 父母教养、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区环境都影响着未成年人 的行为模式。除了对未成年人加强道德教育, 也要 对父母、学校、社区宣讲父母教养、家庭环境、学 校教育、社区环境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 性,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明天, 除了法律规制, 各方 面都要调动起来。
(三) 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立法和机制
《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学研究》一书认为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 完善: 1. 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则; 2. 未成年人 的刑事责任年龄与刑事责任范围; 3. 未成年人犯 罪的刑罚体系与非刑罚处置方法, 即规定《 中华 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哪些刑种适用于未成年犯, 并且完善非刑罚方法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 功能、地位及其体系等; 4.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 裁量原则与量刑制度; 5. 未成年人犯罪的行刑制 度, 即对未成年犯的缓刑、假释、减刑等作出特别 规定。此外, 还可以针对未成年人增设某些新的刑 罚制度, 如前科消灭等。程序法部分主要包括: 1.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程序应当遵循的原则; 2. 未 成年人犯罪的侦查、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和审判过 程中在具体程序方面的特别规定; 3. 未成年人司 法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专门化 [3] 。
同时, 2020 年 12 月我国修订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提到的专门学校、 社区矫正和未成年人管教所也要给出相应的适用办 法、建设相应的专门机构、配套相应的工作人员。
三、结语
《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学研究》全面分析 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和预防策略。笔 者认为, 在现有状态下, 落实“ 宽严相济 ”政策、 加强道德建设、规范青少年社区矫正、规范专门学 校和未成年人管教所, 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还 是很有建设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张远煌,衣家奇.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姚建龙,柳箫.《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及其进步与遗憾[J].少年儿童研究,2021(5):5-13.
[3] 曹明睿,张昊.不负刑责的未成年人接续问题处理路径[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12(2):77-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35452.html